顏博清了清嗓子,然後一臉嚴肅地說道:“主公,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深入探討一下《論語》當中所蘊含的‘忠’和‘禮’這兩個重要概念。”他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彷彿能夠穿透每一個人的心靈。

扶蘇微微一笑,語氣溫和地說道:“顏先生,您可知道?在《論語》這部傳世經典之中,‘忠’與‘禮’這兩個概念可謂無處不在啊!它們猶如兩顆璀璨的明珠,貫穿於字裡行間,熠熠生輝。”

顏博說:“在《論語》中,“忠”是指對人,特別是對上竭心盡力、誠實負責的態度。孔子強調“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即君對臣要尊重,並且要禮數周到;臣對君要忠誠。這種君臣關係是相互的,有條件的。如果君對臣無禮,孔子認為應該以道事君,不可則止。“禮”在《論語》中體現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涉及到對人的尊重和禮節。孔子主張“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這裡的“禮”是指君對臣的尊重和禮數周到。同時,“禮”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細節中,如“事君盡禮”所示,是對上級的一種尊敬和遵守的規範。”

扶蘇微微頷首,目光堅定地說道:“忠與禮,這兩者乃是孔夫子對我們的殷切期望和嚴格要求啊!”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種深深的敬畏之情,彷彿在談論著至高無上的真理一般。

顏博說:“《論語》中有許多核心的概念,比如“仁”、“君子”、“義”、“禮”、“樂”等等,承載了孔子的思想。本文試圖透過梳理全書出現的“禮”,理清孔子對於“禮”的定義以及“禮”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一、日常言行之“禮”(一)內涵“禮”是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對於自我言行的規範。以“禮”待人才能顯示確立自已的身份、樹立自已的形象,從而贏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比如“恭近於禮,遠恥辱也。”這句,說的就是為人之禮體現為莊重恭敬,可見“禮”是為人的準則之一。又如“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意即如果言行恭敬合禮則與人與世能夠和諧相處,當然不必擔心沒有知已朋友了。《論語》中還有這樣一則: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此處的“禮”是不單單是言行的規範,同時也是原則和傳統,其背後乃是人類對於保障永續的生存和繁衍的基本要求。當然在《論語》中也有具有歷史侷限性的內容,比如對於君臣用度嚴格的等級劃分。孔子說“管仲儉乎?”有人說:“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二)特徵:自發的規範和自主的約束此處的“禮”是人對於自我的約束和規範,全然發自內心,併成為人的修養甚至秉性。在子貢和孔子的交談中,孔子曾經提到“富而好禮”的境界要超過“富而無驕”,差別正在於“好”所體現的對於“禮”發自內心的認可和遵從。又比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此處的禮和“富而好禮”類似,都指出了根植於人內心的“禮”的意識的重要性。“禮”是合乎人的自然天性的。孔子說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孔子認為“禮”是有益且愉悅的選擇,是人內心中對於“善”與“美”的自覺要求,因此是“樂”的。(三)功用之一:成就完善人格,孔子在談到“成人”時提到具備“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的素養之後,還要“文之以禮樂”,才可以算作“成人”。此處的“禮”不單單是人言行的修飾,更是人氣質的展現。同樣地,孔子還提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人的種種品格甚至美德如果沒有作為準則的“禮”的支撐和修飾就會迷失。“禮”在此處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尺度和合乎事理的原則,使得依“禮”而行的人能夠不唐突也不軟弱,找到立身與進退的基準。孔子在書中還提到了“惡勇而無禮者”。(四)功用之二:成就社會人“禮”是個體走向社會必備素養。孔子認為即使一個人擁有廣博的學識,還要以修養去約束自已的言行,使學識契合社會實際。孔子在書中三次提到“君子博學於文”還要“約之以禮”。孔子屢次強調“禮”是人在社會上的立身之本,以“禮”處世,方為君子的根基和準則。比如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教誨自已的兒子孔鯉也強調“不學禮,無以立!”“不知禮,無以立也。”這句話孔子還在其他場合也說過。禮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為人處事、把握尺度的準則,使得自我找到合理的定位,也使得社會和諧運轉。二、君臣理政之“禮”(一)“好禮”之君在《論語》中,君被認為應該成為“好禮”的代表。“禮”指的是一個君王政策的完備公允,也指的是君王對於臣民的尊重與寬厚。比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和“上好禮,則民易使也。”兩句中的“忠”是臣子對於君王國家的盡職,則此處的“禮”是君王對於臣子的尊重和信任,也是對於百姓的厚待,如此則臣子各司其職,百姓也能安居樂業,成就理想的政治。此處的“禮”要求君王盡到自已管理的本職,同時能夠施行清明的政治。論語中有這樣一則: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對於樊遲的行為,孔子是持否定態度的。“好禮”就是統治者統治的原則,即盡到自已的職責,用穩妥、寬厚的政令管理臣民,而非忘記自已的地位和職責,做微不足道的工作或者不必要的示範,使得社會失序。孔子還說過“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泣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以“禮”即合理的政令與寬厚的態度統治百姓,百姓才會順從。《論語》中還提到了“為國以禮”,當弟子說“為國以禮”,而“其言不讓”時,孔子“哂之”。《論語》中還提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在孔子看來,“禮”是一種包容、謙遜的治國態度。(二)盡“禮”之臣孔子說“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與君王“好禮”相應地,臣子也要“盡禮”。此處的禮不是表面誇張的儀式,不是“諂”,而是在君王的管理規範之下盡到自已對於君王和國家的職責,強調的是對於國家的實際作用。三、儀式之“禮”(一)“禮”的生命關懷孔子非常重視儀式中的禮儀,而其深層意蘊則是對於生命的關懷。比如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是透過莊嚴肅穆的葬禮和祭禮來強調對於父母的恭敬和感恩。又比如孔子在談到“禮之本”的時候說“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這裡的“禮之本”,就是對於生命的尊崇——日常儀禮符合規範和實際需要即可,但是當儀禮與生死大事關聯的時候,應該要表現得格外隆重以顯示對於每一個生命的關懷。(二)“禮”與物質的關係孔子對於儀式中所用的物質價值的判斷同樣耐人尋味。孔子曾說“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也就是說禮的儀式是需要物質代價的,這種代價對於維護精神信仰是必須的。孔子也說過“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遠眾,吾從下。”這裡孔子指出適當的儉省是提倡的,對於物質不能過分要求,但是重要的禮儀規範是不能違背的,必須身體力行,無論是上文所說的“羊”還是此處的“拜”都不能懈怠,保障“禮”的尊嚴。孔子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可見物質絕非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四、制度之“禮”(一)作為“國之重器”的“禮”,孔子常常追溯前朝的“禮”。孔子說過:“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孔子也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微之矣。”可見此處的“禮”作為治國行事的綱領和傳統。對於國家意義深遠,同時也需要人傳承)孔子認為“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可見禮樂的規範是國家政權的象徵,也是國家穩定有序的象徵。(二)構建制度之“禮”,孔子希望治國理政的人才是“先進於禮樂”的,可見為人為官入世的前提是學習禮樂,如此才能以“禮”實施有“禮”有“樂”的管理。孔子強調“名正言順”,其本質就是用考察細微至於語言的嚴謹態度來建構制度。孔子認為“名不正,則言不訓;言不訓,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希望如此精心建構起來的制度能夠給人們帶來安定的社會。五、“禮”與其他概念的關聯(一)敬,孔子曾經談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這裡強調了“為禮”要“敬”,即儀式要有內心的“敬”。統治者的胸襟、為人行禮的虔誠內省、處理生死大事的真摯重視都是孔子所強調的為人原則或曰理想境界。《論語》中記載“子入大廟,每事問。”有人問:“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孔子說:“是禮也。”禮是需要嚴謹傳承的,是需要恭敬以待的。對於“禮”的“禮”才是真正的“禮”。(二)“和”,《論語》中強調“和”,孔子認為只有“禮”,才能達到“和”的境地。《論語》中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禮是原則,和是目的,但是不能因為空洞盲目的“和”而違背“禮”的原則,否則所謂的“和”便失去了根基和意義。(三)“仁”,“仁”是《論語》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孔子認為“禮”的核心是“仁”。唯有外在表現為“禮”的時候,“仁”才真正成為“禮”。《論語》中有如下三則:“人而不仁,如禮何?”,“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何為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可見,“仁”是“禮”的內在根基,“禮”並非是空洞的表象。當顏淵問“仁”時,孔子說:“克已復禮,為仁。一日克已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已,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前面說“禮”的核心是“仁”,這裡認為只有表現出“禮”才是真正的“仁”,也就強調了“禮”和“仁”對於彼此的作用。此外,“非禮勿視”四句中的“禮”則是一種對於自我的規範。”

扶蘇微微頷首,目光堅定地看著眼前的人,緩聲道:“接下來,先生您應當講述‘忠’字。”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彷彿帶著一種無法抗拒的威嚴。

周圍的人們紛紛屏住呼吸,靜靜地聆聽著扶蘇的話語。他們知道,這位公子扶蘇不僅才華出眾,更有著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

扶蘇繼續說道:“所謂忠者,乃是對國家、君主忠心耿耿,不離不棄。忠誠是為人之本,也是治國理政之基石。一個不忠之人,無論其才能如何出眾,都難以得到他人的信任與尊重。”

說到這裡,扶蘇稍稍停頓了一下,讓眾人有時間去思考他所說的話。然後,他又接著道:“然而,忠並非盲目服從,而是要在堅守道義原則的前提下,儘自已所能為國家和人民謀福祉。只有這樣的忠,才是真正值得稱道的。”

他的這番話如同晨鐘暮鼓一般,深深地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大家不禁暗自點頭,表示贊同。此時此刻,他們對於“忠”這個字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之極限奇兵

絕風軒

君上之刃

王林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