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古稱大梁,地處九州交通要衝,地域位於華夏腹地,是水上與陸地的重要交匯點。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五子初封吳王,封地在錢塘,不久改封至此,成為周王。之前,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二月十二日戊午,李自成集合眾多賊寇圍攻開封,挖地道猛烈進攻,連續七晝夜不停歇,巡按高名衡帶領司道官員堅守城池,但由於軍餉短缺,形勢十分危急。此時周王毅然拿出庫中五十萬兩銀子,購買米麥供應守城官兵,並懸賞重金招募勇士,每擊殺一名賊寇者,賞賜五十兩銀子。官兵和民眾奮起反擊,賊軍被迫後撤。此時河南巡撫李仙風率領軍將抵達,成功擊退開封的賊寇,開封之圍得以解除。然而,之後李仙風與高名衡之間互相指責,朝廷下令逮捕李仙風,李仙風自縊身亡,隨後任命高名衡為河南巡撫。

同年十二月,李自成再次圍攻開封,高名衡與推官黃澍、總兵陳永福、遊擊將軍左明國等人協力防守。周王在城頭上儲備大量銀子,懸賞豐厚,捉住一名賊寇者賞百兩銀子,斬殺一名賊寇者賞五十兩銀子,對戰死者的家屬給予撫卹,受傷者根據傷勢輕重分級補償。李自成連日攻城,並親自率眾在承明門炫耀武力,陳永福號稱神射手,從城上射中李自成左眼,差點使其喪命,自此賊軍停止進攻,轉而屯兵朱仙鎮,並與丁啟睿、左良玉等明軍交戰。

崇禎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四月二十四日癸亥,李自成再次進攻開封,鑑於此前兩次未能攻下且損失慘重,他改變策略,圍而不攻,意圖困死城中守軍。五月,李自成攻陷了開封縣和亳州。六月,朝廷任命侯恂以兵部侍郎的身份總督援軍,對賊軍發起討伐,並與孫傳廷一道援助開封。七月,因開封長時間被圍困無法解救,朝廷暫停了河南的鄉試。至八月,開封城內糧食耗盡,出現人相食的慘狀。與此同時,另一股起義軍領袖羅汝才同樣糧草殆盡,謀劃遷移,李自成分糧資助他,並約定破城後將開封東部區域劃歸羅汝才,羅汝才因此留在了開封附近。

九月,李自成將黃河挖決堤水淹開封城,水勢如同山嶽般屹立,河水驟然上漲一丈之高,城內幾十萬軍民因此溺斃,周王府邸也已被淹沒,周王及其眷屬和兒子諸王在城頭上露天棲息七日夜,督師侯恂率水軍前來迎接周王。二十三日庚寅,總兵卜從善率水師來到開封城,推官黃澍用木材紮成木排,陪同周王趁夜渡過堤口,成功避開洪水,才避免淹死。開封城美麗富饒,在中原地區首屈一指,引來賊寇覬覦。他們曾三次攻開啟封,損失兵馬無數,對這座城市懷恨在心,一直策劃用水灌城。但考慮到城中堆積如山的財物和無數女子,賊寇始終猶豫不決。直到這次決堤黃河,城中百姓大多溺水而亡,淪為水下冤魂。黃澍因守城有功,被朝廷授予御史之職。傳聞稱,李自成決堤灌城時,城中官員也曾試圖自行開鑿堤壩引水自救,導致開封城最終陷落。高名衡等人乘船突圍,皇帝念其防守辛苦,未加深究,僅罷免了他們的官職。

高名衡,字平仲,號鷺磯,山東兗州府沂州人,崇禎辛未年(公元1631年)進士,曾任如皋知縣,後調至興化,又考選為雲南道御史,巡按河南。崇禎辛巳年(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佔領汝郟,乘勝進軍開封。自二月十二日至十八日,李自成率軍連續七天七夜權力進攻開封,高名衡多方抵禦,成功逼退賊軍,皇帝讚賞其才能,任命他為僉都御史,巡撫河南。同年冬天,賊軍再次圍困開封,高名衡堅守一年多,直至開封淪陷,他才渡河北逃,賊軍撤離後,他獲准回鄉。

崇禎癸未年(公元1643年),北方清兵攻陷沂州,高名衡與其妻不屈反抗,最終壯烈犧牲。虞山的錢謙益為他們寫下《三良詩》以示哀悼,詩中所說的“三良”,即汪喬年、段增輝和高名衡三人,他們都是錢謙益的學生。

黃澍,字仲霖,浙江錢塘籍,南直徽州休寧人,崇禎丁丑年(公元1637年)進士,被授予開封推官。當賊軍圍攻開封,大水湧入城中時,黃澍正在衙署中,忽然接到報告城內發大水,他看到時水勢已逼近辦公桌下。他大驚之下急忙登上高地,眼看城池即將被淹沒,便告知周王必須扎木筏方可脫險,周王因此得以逃生。周王對此深感感激,黃澍也因此得以晉升為御史。

張民表,字林宗,是河南中牟人,其父為張孟男(萬曆朝名臣、清官,死後朝廷追贈為太子太保)。他在萬曆辛卯(公元1602年)參加科舉考試,成為舉人,但多次參加進士考試均未能及第。張民表家中藏書數萬卷,親手校訂整理。他喜好詩歌和草書書法,樂善好施,廣結朋友,因此家庭逐漸衰落。他常常前往中牟,在城郊南陂泛舟,每當有賓客來訪,總會熱情邀請一同遊樂,每天都沉浸於飲酒作詩的歡樂之中。他頭戴高高的帽子,腰繫兩條飄帶,帶上繡有蘇東坡詩句“半升僅漉淵叨酒,三寸才容子夏冠”,每天都在陂頭的老杏樹下暢飲至醉。

崇禎壬午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賊寇圍攻開封,張民表勸導當時官員,秘密傳令左良玉迅速趕往開封,在北城之外佈陣,開通黃河一線作為運糧通道,並主張讓總兵陳永福在城外布兵,嚴禁進入城內,以免城中糧餉耗盡,導致軍民力量都一同枯竭,但這些建議均未被採納。開封城被圍困五個月,張民表日夜守城,當洪水灌城時,他揹著祖先的牌位,懷抱三尺多高的詩文稿件,登上木筏,由於求筏者眾多,他不忍拒絕,不斷調整木筏位置。木筏下沉後,他又轉移到屋頂避難,依靠繩索與其他人相連。然而,張民表年事已高且缺糧,經過長時間掙扎,最終在洪水氾濫中不幸遇難,享年七十三歲。他的次子張允隼與其他弟子、文士一同遭遇了這場災難。長子張允售游泳至西城,請求救助父親,不幸遇到賊軍,在罵賊中英勇犧牲。幼子張允隹依靠一塊浮木,在老僕婦的幫助下在屋頂度過兩日兩夜。老婦因飢餓欲吃掉他,緊急時刻,他抓住浮木順流而下,最終被人搭救上船。張民表的學生周亮工找到了他,並把他帶回家照顧。張民表的遺骸由高名衡找到,葬於了柳園。中牟縣隸屬開封府管轄。

周王慷慨解囊,以金銀獎賞士兵,成功凝聚力量保住了城池,驗證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這一點比那些擁有千萬財富卻拱手送給賊寇的秦、楚二王明智得多。而周王之所以這樣做,並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具有明智的洞察力和決斷力罷了。城牆一旦陷落,自身生命都無法保證,更別說家中財富了。城池若能保住,何愁沒有財富?這比那些在守衛庫房時卻行偷盜之事的人(只顧眼前利益)高明多了。

自賊寇作亂以來,無數百姓慘遭殺害,其中最為慘烈的莫過於張獻忠屠戮武昌以及李自成導致的汴梁水災。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最重要的基礎是得到人心。然而,張獻忠和李自成的所作所為,只不過與歷史上的黃巢、赤眉之亂類似,他們的行為已經完全失去了天意和民心的支援。這樣的暴行之下,怎能不迅速走向滅亡呢?據說李自成眼部曾被箭矢射中,箭頭牢固嵌入,幾乎不可拔,每逢陰雨天氣就疼痛三天不止,而且每與女子同床,就會出血不止。李自成眼部受傷與張獻忠眉心中總是流出膿液,這些都似乎是上天對他們嗜殺行為的懲罰,他們的生存已是岌岌可危!

有一位來自開封的客人告訴我:開封城周長四十里,規模堪比南京城,而周王的王府在府城東南十餘里處設有外羅城,內部則有兩座紫金城。王府宮殿的屋頂都鋪有琉璃瓦,後面有座牟山,形似皇家宮殿。清朝初年,這裡被廢棄改建為貢院,原來的殿宇磚塊被拆除用於建設新城,王府門前曾有一對高達八尺左右的石獅,現已埋沒在泥土中,僅能看到部分獅耳。開封舊城四周被泥沙淤積,城牆輪廓變得低矮。清朝時期在原有城牆的基礎上加築了新城,顯得更為高峻。然而,自從流寇決堤黃河以來,開封一帶變得荒涼蕭條。城內房屋一半為茅草屋,一半為瓦房,而在鄉野地區,瓦房則是寥寥無幾。

也有人說,開封城陷落後,幾乎成了空城,有旅人路過汝寧府固始縣,走了六天也沒見到一個人,路上雜草叢生,行人擔憂的不再是盜賊,而是狼群襲擊。行人們每人攜帶一根柳木棍防身,據說在河流對面曾有數百隻狼,人們雖害怕,但狼群也畏懼木棍,不敢過河。

有一位來自無錫的戲曲演員曾在周王府中演唱戲劇,親身經歷過水患,他逃回家後描述,當洪水湧進城內時,很多百姓不幸喪生,只能擠在城牆頂部求生。由於長時間斷糧,城牆上甚至出現了販賣人肉的現象,連續持續了三十天,周王下令禁止這種殘忍行為。有一人腰間藏著一些如銅錢大小的炊餅,私下售賣每餅可換銀一錢二分,甚至連水面漂來的苔蘚植物都被飢餓的人們爭搶食用,有的人因此存活了下來,有的人嚼食布料活命,而吃了紙張的人則必死無疑。當時,有一位富有人家,眼見洪水洶湧而來,急中生智,用兩根巨大的房梁以及粗厚的繩索緊緊捆綁結實做成筏字,將輕便值錢的寶物系在筏子下方,自已則攜帶乾糧,爬到筏子之上,隨波逐流,歷經一千多里的路程,終於倖存下來。李自成決堤黃河,導致八百里範圍內生靈塗炭,死亡人數不計其數。如此殘暴的行為,還能指望成就什麼大業呢?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奇寶貝:系統開局

星辰海浪

玄幻:到底哪個是主角啊?

荒言謬論

長生如夢

道爺,

一重山水暖

多一些樂

快穿:我是柔弱無助小白花

春久酒

剛開學就鬧喪屍?玩呢?

蕭州的真罡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