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內閣四人,方從哲浙黨黨魁,內閣獨相七年,有著豐富的掌政經驗,而且朝廷內外黨羽眾多,但為人尚算公正沉穩,是他朱由校御極初期平穩過渡與穩定現在複雜局勢的最佳人選。

徐光啟,勉強算是帝黨,開明士紳,一直以來都待在翰林院,執政經驗欠缺,更沒有為政一方的閱歷,作為自已推動科技與社會思想進步,會是非常好的人選,但並不是非常好的首輔人選。

孫承宗,出生沒落寒門,能體諒底層百姓疾苦,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對邊鎮與軍事也有一定自已獨到的見解,但他同徐光啟一樣,一直都是待在翰林院,缺乏主政一方的閱歷。

至於正史上對他的極力推崇,朱由校可不太相信投靠滿清的漢奸所編寫的歷史。

而且從結果倒推,孫承宗所堅持的遼人守遼土、廣築堅城的戰略,並不適合當時的大明,而這也是朱由校將其放到宣大的最主要原因。

具體能力如何,尚需要時間的檢驗。

至於韓爌,本是堅定的東林黨,在朱由校的逼迫下,逐漸與東林黨決裂,暫時變成了孤黨。

也是一直待在翰林院,典型的詞臣,先繼續將他放在東南,幫自已廢除南京六部及南直隸半獨立軍事問題後再說。

至於三位廷推選出來的候選大學士,魏廣微,歷史上的閹黨,善鑽營,原則性並不是很強,最大的短板是一直待在翰林院,而且跟孫承宗與徐光啟皆是同一科進士,內閣已經有兩個大學士了,不能再選。

王在晉,正史上對他的記載並不是很好,說他軍事保守、畏敵不前等一堆不良記錄。

但王在晉的以退為進,拉長建奴運輸線的戰略,相比孫承宗的廣築堅城、遼人守遼土、步步推進,更符合大明當時的需求。

因為孫承宗的戰略雖然守住了遼西的狹窄走廊,但也只是守住了這條狹窄的遼西走廊。

空耗大明一半以上的稅收與各地精銳邊軍,結果就是培養出了大明最強大的聽調不聽宣,又無法甩掉的毒瘤——遼西關寧軍閥。

而建奴五次繞過遼西走廊,繞道薊州入關大肆劫掠,除了第一次黃臺吉率滿清八旗精銳入關時,有過見到八旗軍就躲閃的關寧軍閥支援,其它四次關寧軍閥們都選擇了不動如山,任由建奴們在京畿與華北大平原縱橫馳騁。

至於最後的戶部尚書李長庚,歷史記載很少,但從他個人的資料來看,有著豐富的中央與地方從政經驗。

在沒有明確黨派的情況下,歷史上能四次出任六部尚書,說明能力與口碑都還不錯。

他在被提拔為戶部尚書前,是戶部左侍郎兼督餉遼東,說明能處理複雜的政務與人際關係。

經過反覆推演與權衡後,朱由校最終在李長庚的名字上打了“√”。

相比軍事,大明現在最需要解決的是財政與稅收問題。

糧餉充足的大明邊軍,才是天下無敵的。

至於軍事戰略,有朱由校這個歷史BUG在,就算不懂作戰指揮軍事,也能大致判斷採用什麼樣的戰略是最適合大明的。

但是,朱由校可不是什麼軍事白痴,前世作為歷史愛好者,對於歷史上發生過的重要戰爭,他還是瞭解不少的。

而且前世的朱由校一直幹著規劃類的崗位,有著較為開闊的視野與大局觀,對於軍事戰略分析與決斷,經過一番刻意瞭解與訓練後,還是能不弱於一般軍事戰略家的。

至於軍隊具體戰術,拜託,朱由校可是皇帝,制定好軍功晉升機制並堅決貫徹下去,優秀的將領與統帥只會是層出不窮。

而且縱觀大明歷史,每年都會發生三場不同程度的戰爭,所以並不缺優秀的戰術家與一線將領,朱由校只需要找到他們來制定具體的戰術便可。

選定李長庚後,朱由校並沒有急著將結果交給司禮監送去內閣,而是鎖在了銅箱子裡,明天才會將此事公佈出去。

畢竟他需要給百官們留下自已的選擇,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印象。

當然,也只有讓這三人多感受一下等待的煎熬,才能讓他們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入閣機會。

第二天,用過午膳,準備午休的朱由校,才將銅箱子裡鎖著的內閣大學士最終勾選結果交給劉時敏。

除了任命李長庚為東閣大學士,還讓他繼續兼著戶部尚書。

因為朱由校心中最佳的戶部尚書人選畢自嚴,此刻還在天津負責向遼東調運糧草。

目前遼東戰事十分緊張,馬上就要爆發歷史上的遼瀋之戰。

此戰關乎著遼河以東所有地盤是否丟失的問題,自然得將畢自嚴放在最需要他的位置。

正準備午休的方從哲,見到劉時敏推開了自已的值房,便猜到他是來宣佈昨天廷推內閣大學士結果的。

兩人互相簡單寒暄後,劉時敏從袖子中取出朱由校勾選的名單,交給方從哲道:“元輔,陛下已經對廷選結果做出了裁決,請元輔儘快起草聖旨,雜家好回去交差!”

方從哲接過名單,看到李長庚的名字被用硃筆勾選,跟自已之前的預估一模一樣。

將名單放在桌面後,拱手朝劉時敏問道:“敢問劉公公,陛下可還有其它交代?”

劉時敏微笑著拱手回禮道:“元輔果然心思通透,陛下交代由李長庚兼任戶部尚書並繼續管理戶部事務,讓他認真準備二十五號的鹽鐵會議!”

方從哲朝養心殿躬身道:“老臣遵旨!”

轉過身,朝劉時敏說道:“公公稍後,本官馬上起草聖旨!”

午休醒來,朱由校將方從哲草擬好的聖旨簡單瀏覽了一遍後,便讓劉時敏蓋章下發吏科。

在下午下值前,李長庚在戶部大堂接到了自已被任命為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的聖旨。

李長庚激動地接過聖旨,內心不禁感慨,要不是新君御極,自已這輩子都不可能有機會入閣輔政,因為他並不是翰林出身。

送別宣旨的來使後,李長庚志得意滿欣然地接受著下屬們的賀喜,並在眾人的起鬨聲中定下了升遷宴日期。

至於落選的王在晉與魏廣微兩人,自然是心有不甘地接受了本部同僚們的同情。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快穿:拯救影視中的白月光

昏晨晨

南月葬志

老不老阿紀

拜託大佬,我只想躺平

小鹿路茶

靈族少女紀靈溪

錦逸瀟瀟

吃定你了!楊公子

鐵蛋一號

Hp向春山

Fros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