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5年,也就是阡陌改革的第5年,姒目推行的阡陌改革事實上已宣告失敗,但性格要強的她始終不願承認失敗,她堅持認為阡陌改革的政策沒有錯,錯的是基層的管理人員,是基層的管理人員管理不嚴格,瀆職不作為,不積極教喻百姓提高農民的思想覺悟,使得公田荒蕪,公倉空虛。為此,姒目提拔韋姒麻.花為文漢仁義聯盟訓德社都刀,嚴肅查處一大批基層幹部,提拔任用一大批改革派的激進份子。

激進派來到地方,積極開辦學堂,強制農民入學接受教育。為了強化改革,為了充分調動基層幹部隊伍的積極性,姒目還首創了政績考核的制度,全天下的各社各氏,哪個地方的公田產量高那個地方的管理者就有機會升職加薪,哪個氏或是哪個村的公田產量低,那麼那裡的氏都刀或村長就要被削爵降職了。

姒目的行政改革,從某種程度來說,對於激勵基層幹部隊伍是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但是如果基層幹部隊伍的思想覺悟不是很高的話,事情往往會適得其反。姒目開創政績考核制度,原本是想提高各級官員的行政效率,推動阡陌改革的正常運轉。可令她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她所開創的考核制度最終成了埋葬阡陌改革的推手,文漢仁義聯盟受此牽連,最終四分五裂。

古有傳言:“共牛牛痩,共屋屋漏。”因為凡人不是聖賢,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凡人暫時還達不到那種覺悟,所以,姒目的阡陌改革是註定要失敗的,掙扎越久傷害越重,越是掙扎就意味著敗得越徹底。由於姒目太過剛愎自用,在阡陌改革初顯弊病之時,她沒有及時糾正,而是繼續在不歸路上越走越遠。她為了推動阡陌新政,又持續出臺了政績考核的新制度。阡陌新政與後續出臺的政績考核制度,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姒目她沒有充分考慮到基層的實際情況,基層百姓不是聖賢,他們普遍沒有聖賢那麼高的覺悟;基層的幹部隊伍也不是聖賢,她們同樣也沒有聖賢那麼高的覺悟。姒目新政理論可行,但缺乏實踐,姒目在沒有充分調查基層情況的情況下,根據片面的資料結構,強制推行沒有經過實踐論證的新政,所以,阡陌改革從一開始就註定了結局。可惜的是,姒目她就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對於李象、尤蚩、姒鴞等忠臣良將的勸諫,她聽不進去,也不願多聽。李象、尤蚩、與姒鴞她們冒險再三勸諫,她就將她們貶到地方,身邊只留阿諛奉承的人和明哲保身人,這樣就再也沒有人提反對意見了。姒目剛愎自用,為其日後的慘敗埋下禍根。

政績考核的新制度推行到地方,基層幹部們為了應付考核,欺上瞞下各顯神通,基層幹部們與老百姓常年朝夕相處,對基層情況可以說是熟悉瞭解的,她們都清楚,僅僅透過教育,在短時間內老百姓的思想覺悟是不可能一下提高到聖賢那個覺悟水平的。她們清楚知道,不光是普通百姓,就她們自已也很難在短期內達聖賢的覺悟水平。在八戶當中,旦凡有一戶在耕作公田時不盡責,接下來就是連鎖反應,其餘7戶慢慢的也偷工作弊,出工不出力,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公田欠收。既然幹部們無法在短期內透過教育提高百姓的思想覺悟,那為了應付考核,她們也就只能動歪腦筋了。因為她們也都清楚,即使自已不動歪腦筋,別人也會動歪腦筋,到時吃虧的還是自已。因為她們也不是聖賢,更不是神仙,她們也需要吃飯,她們也有家庭,也需要生活不是。在她們與普通百姓相比,她們是受過教育的,有一定的思想覺悟,但也沒辦法,前句說過,她們是有一定的覺悟,但她們終究不是聖賢,也不是神仙,她們與普通百姓一樣,也需要吃飯,也有自已的家庭,也需要養家餬口。儘管她們受過高等教育,她們也知道動歪腦筋不好,欺上瞞下不好,但是她們也沒辦法,為了生活,她們也就只能向殘酷的現實低頭,隨波逐流,動歪腦筋欺上瞞下,在政績考核中矇混過關。

相傳,文漫仁義聯盟各地方社的村寨幹部們為了應付考核,想盡辦法逼迫百姓上繳貢糧。其中最為通用的辦法就是,起初是以大田產量的九分之一記,讓百姓足額繳糧。乍一聽起來,這也是可行的呀!阡陌田制,中田不就是九分之一嗎?村寨管理員們這麼做對百姓對社會都沒多大負面影響的呀!事實可沒那麼簡單,要真這麼簡單的話,之後的歷史發展就完全不一樣了。是作為局外人的我們想得太直白了,所謂社會複雜,事實的發展遠沒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因為裡面夾雜了太多的利益牽扯。前面我們說過,姒目為了推動阡陌新政發展,她首創了政績考核制度,誰表現得好就有機會升遷。欸!就是這個升遷機會,促使一些居心不良的官員動了歪腦筋,這一動不要,一旦發生連鎖反應來就一發不可收拾了。為了立功,為了升遷,中田的產量越報越高。因為前些年冒報高產的官員都立功受獎了,周邊的同事就再也按耐不住了,盤算著來年自已也冒報高產,在官員們的互相攀比之下,中田的產量越報越高,百姓的負擔也隨著越來越重,廣大農民被逼得骨瘦如柴。

地方百姓都餓殍遍野了,姒目還在京都看著各級官員上報的虛假資料沾沾自喜,到處炫耀新政的成功。期間,有正直的官員實在看不下去了,冒死諫言,向姒目報告說地方上已是餓殍遍野了,再不糾正錯誤就要亡天下了。被“聖母萬歲”的呼聲矇蔽心智的姒目不相信這些異樣的聲音,她認為說此言論的都是姒鷹朝餘孽,她們的目的是想抹黑新政,完了好搞復辟。為此,不少正直官員因而獲罪受刑。儘管如此,還是沒能阻擋正直官員們冒著生命危險繼續諫言,她們是真愛文漢仁義聯盟,真愛晃(聖母),真愛天下百姓。看到一個個冒死進諫,姒目似乎有一點點懷疑新政了,於是率團巡視地方,看新政是否真的存在瑕疵。聖母要巡視地方了,那些個造假冒報產量的各級官員哪能這麼容易讓聖母看到地方的實際情況呢?聖母每到一地,地方事先都給安排妥妥當當的,聖母看到的都是一派繁榮景象。巡視一圈回京,冒險進諫的那些個忠臣們可就遭殃了,聖母再也不願聽到她們的聲音。真愛聖母真愛天下的忠臣們就這樣被奸佞們打倒了。

地方早已餓殍遍野了,京都卻還在歌頌阡陌新政大好形勢,文漫仁義聯盟離四分五裂的日子是不久了。

阡陌九年,昆狄首領(牛)在西良首舉義旗,反對飢餓,反對阡陌新政,反對文漫仁義聯盟統治,姒目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

牛,西良人,姓狄,周氏,名牛,全稱狄周牛。說來牛還是姒目的女婿咧,話說當年姒目剛剛上位,為了擴大自已在西良的影響力,將親女兒韋姒麻.滸遣派到西良援教。姒滸的“滸”念女,滸在越語中的意思是寬廣宏大,比如大江大河大海越語就稱為滸。當初權臣發動政變,姒目的母親被壞人斬殺,姒目暗立誓言今生一定要為母親報仇,將天下所有壞人消滅乾淨。二十年後,姒目終於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姒目將人生的第一個女兒命名滸,依越人稱謂習慣,她的大女兒名滸,從此她的名號就跟著改稱滅滸,滅滸,其寓意就是偉大的母親,她藉此向世人宣稱自已才是天下偉大的母親,是天下聖母。果然,姒目年48歲那年,在姒鴞支援下發動政變,姒鷹被宣佈退位,姒目如願以償登上文漫仁義聯盟的寶座,成為天下真正的聖母。上位後鐵腕肅貪,整治腐敗,平定叛亂,使四分五裂的文漢仁義聯盟重歸一統。為了防止亂軍死灰復燃反彈再起,姒目成立了對西良援教團,委任親女兒姒滸為援教團團長,率團西行援教。

姒滸與她母親性格不同,相比她的母親,姒滸的性格更為和藹,平易近人。姒滸不僅性格好,且心智乖巧,為人忠厚。姒滸在西良援教期間,得到西良百姓普遍愛戴。姒滸心靈手巧,歌聲甜美,善於紡織。援教期間,不僅每天教授仁義經,還手把手教她們學養桑蠶,紡紗織布,裁剪縫衣。姒滸在西良百姓心中,那就是上天派來的仙女。

姒滸的事蹟被西良百姓廣為傳唱,狄族首領的兒子(牛)對其更是仰慕日久,經常假借學習為名纏著姒滸。牛身高八尺,高鼻樑,是典型的百昆男子,姒滸對他也是暗戀已久,兩人之間就隔那一層薄薄窗戶紙,只要外力輕輕一點就破。

作為狄族首領,西良地區的領軍人物,百昆泰斗,牛的父親也深知牛與姒滸兩孩子的婚姻對百昆對西良乃致對全天下的意義所在,牛的父親也想極力促成兩孩子的這段婚姻,於是專門遣派提親使團前往菇州向晃(聖母)提親。聽到姒滸與牛的感情故事,姒目也極力贊成。姒目也深知與西良聯姻的重大意義,所以一口答應了西良的聯姻請求。

有情人終成眷屬,姒滸與牛終於步入婚姻殿堂,開啟二人美好的幸福生活。姒滸與牛婚後一年,兩人有了愛的結晶。依西良百昆傳統,孩子得跟父姓;但要按東方越人傳統,孩子得跟母姓。兩人是跨族婚姻,風俗迥異,孩子降生,給小兩口帶來喜悅的同時也一併帶來了不少煩惱。姒滸與牛兩人恩愛有加,孩子跟誰姓,小兩口都沒多大意見,主要是雙方老人,牛的父親堅持認為姒滸是嫁入西良的媳婦,孩子理應跟隨父姓。而姒目卻是相反意見,認為應當遵照東方傳統,孩子應該隨母姓。姒目還引用典故與牛父辯駁,姒目說:“當年聖祖(盤古)與菇州未族女子結婚,孩子不也跟母親姓未嗎?怎麼?難道你們比聖祖(盤古)的功勞還大嗎?”姒目都把聖祖搬出來了,牛父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好低頭接受姒目的意見,孩子隨母姓。姒目在孩子隨母姓或父姓的問題上過於強勢,沒有充分考慮到百昆的風俗傳統,這也為日後的麻煩埋下禍根。

阡陌九年清明,牛父抑鬱成疾,終撒手人寰。牛父的離世,對牛來說是個重大打擊,他認為,要不是姒目,父親不會這麼早就離去,開始把所有怨恨撒向上晃,認為父親離世就是因為上晃。對父親的思念,加上阡陌改革以來地方上的種種苦難,牛越想越氣。

牛剛剛接任狄族首領幾個月,即當年九月,秋收剛剛完成,西良的仁義管理員也開始下鄉入戶到老百姓家中收糧食。就在這時,有一老者拖著疲憊的身軀來到牛的府邸申訴,老人說,他兒子因為私藏一點糧食,後被工作人員搜出來了,工作人員就以瞞報產量企圖私吞公產為由將他的兒給打死了。要求牛為其申張正義,督促訓德社法辦打人的官吏。牛聽完老人陳述,氣不打一處來,也沒作過多調查,直接集合衛隊就隨老人前去將打人者拿下,抓到人也不審問直接就處理了。

因為父親剛剛離世的緣故,也因為阡陌改革以來種種弊端對百姓造成的種種苦難,多重因素疊加,使牛再聽到老人申訴時,做出過激行為。依仁義聯盟約定,官員或百姓犯律,都交由訓德社依法處理,今天牛的作為顯然是有違律令的。很快,訓德社的人得知訊息找上了門,向牛興師問罪。

牛的衛兵們認為,平日裡基層官員們橫行鄉里欺負百姓,都沒見訓德社的人法辦誰,今天首領為百姓申張正義,訓德社就如此神速的找上門來了,他們分明是好壞不分顛倒黑白。衛兵們都是武夫出身,也沒多少文化,也不太懂律令,他們也不聽訓德社的人的解釋,衝上去就打人,把牛直接給救回來。也許,當時牛也沒想到事情的發展會是這樣,但事到如今已無回頭之路了。在衛隊的鼓動下,反抗阡陌制度的義旗在西良首舉。

各地方的百姓苦難久矣,牛率領的部隊所到之處開倉放糧,饑民紛紛加入,隊伍越打人越多,很快控制西良全境,威逼尤州。

致此,阡陌改革宣告徹底失敗,天下再陷戰亂之苦。當初姒目推行阡陌改革,本意是為了百姓生活更好,但她在改革初顯弊病時不是及時糾正,而是加大力度推行阡陌制度,使之適得其反,成了好心辦壞事。阡陌改革的教訓深刻,告誡後人一切要從實際出發,所有脫離實際的事情都沒有好結果,好心辦壞事,苦了自已又苦了他人,教訓深刻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們該上場了

伽瀾星

山河萬里不及美人笑

許星然

鴻蒙霄雲

ql生水文畫

怠戴

抑菌劑

小懶貓,我的!

百里易安

誰懂呀,我在各個世界當前排

菜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