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情去找朋友幫忙就好啦。”比企谷八幡微微皺起眉頭,帶著些許不情願地說道。

“嗯......其實,這個......那個......我不是很想讓其他人知道這件事呢。”由比濱結衣面露難色,有些難為情地低聲嘟囔著。

“那就找個相關的影片或者菜譜看看唄,總能解決問題吧?”南宮雨澤一臉無奈,心裡暗自嘀咕,但終究還是沒把這些話說出口——畢竟親自動手嘗試比單純觀看要有效得多。

“原來如此。”比企谷八幡似乎明白了什麼,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還有哦,我聽平冢老師講過,加入這個社團可以幫助同學們實現心願喲!”由比濱結衣的眼神充滿期待,將視線投向了雪之下雪乃。

雪之下雪乃輕輕搖了搖頭,認真地糾正道:

“不對哦,侍奉部提供的是協助而非包辦,我們更注重傳授方法和技能。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才是侍奉部一直秉持的原則呢。”

“感覺好深奧哦。”

由比濱結衣眨著她那美麗的大眼睛,臉上露出一絲疑惑的神情,似乎對這句話的含義感到十分費解。

南宮雨澤輕輕地嘆了口氣,然後耐心地解釋道:

“這裡的意思並不是要直接幫你製作餅乾,而是教導你如何親手去做餅乾。透過學習和實踐,你將能夠掌握製作餅乾的技巧和方法,從而創造出屬於自已的美味作品。”

“哦!原來是這樣啊。”由比濱結衣頓時恍然大悟,她的眼神變得明亮起來,彷彿明白了一個重要的道理。接著,她微笑著點頭,表示理解了南宮雨澤的話。

隨後,一行人邁著輕快的步伐走向料理教室。當他們來到門口時,只聽\"啪嗒\"一聲,由比濱結衣輕輕推開了大門。門開後,映入眼簾的是一間整潔而寬敞的料理室,裡面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廚房工具,一應俱全。

由比濱結衣滿心歡喜地看著這些工具,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她不禁感嘆道:“哇,學校的料理室真是太棒了!看起來這裡的裝置非常齊全呢。”其他人也紛紛表示贊同,對於即將開始的烹飪之旅充滿期待。

由於比企谷八幡幾乎沒有製作餅乾的經驗,因此只能扮演試吃者的角色,而雪之下雪乃則當起了導師。至於南宮雨澤呢,自從踏進門口那一刻起,他便拿起一本本子開始奮筆疾書,偶爾抬起頭看看這兩個忙碌不停的人,但沒人知道他到底在寫些什麼。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忽然間,一股濃烈的焦糊味兒鑽進了大家的鼻腔。

比企谷八幡不禁皺起眉頭,順著味道望去,只見桌面上擺放著一盤黑乎乎、宛如焦炭般的物體,還不斷散發出刺鼻的燒焦氣味。毫無疑問,這就是結衣辛勤努力後的成果。

\"這怎麼感覺跟雜貨店裡賣的煤炭沒兩樣啊?你敢保證吃下去不會出人命嗎?\" 比企谷八幡一臉狐疑地問道。

比企谷八幡一臉黑線的說著。

這真的是餅乾嗎?

比企谷八幡心裡打起了退堂鼓,這玩意吃下去真的不會死嗎?他是真的不想試吃。

“快點嚐嚐,然後說出感受。”

雪之下雪乃催促的說。

正當他苦思冥想該如何推託時,一直埋頭寫字的南宮雨澤忽然站起身來,徑直走到桌前,伸手抓起一塊宛如焦炭般模樣怪異的東西,專注地凝視著,似乎在努力想象它原本的形狀。

這樣子的物品,實在難以被稱作餅乾啊!

緊接著,就在比企谷八幡驚愕的注視下,南宮雨澤毫不猶豫地將那塊焦炭狀的餅乾放入口中,甚至還慢慢咀嚼了幾下,才艱難地吞嚥下去。

周圍的人皆以一種看待英勇戰士的眼神望向他,而當南宮雨澤吞下這塊餅乾之後,他的表情卻沒有絲毫改變,這讓比企谷八幡不禁開始懷疑:難道這塊餅乾僅僅是外觀和氣味令人難以下嚥?

由比濱結衣流露出既不自信又略帶幾分期待的神情,輕聲問道:

\"味道如何呢?\"

南宮雨澤沉默片刻,再次拿起本子,繼續在上面奮筆疾書。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讓她的心情瞬間跌入谷底,難道這些精心製作的餅乾真的如此難吃嗎?以至於他無法用言語描述,只能將感受寫在紙上?

南宮雨澤默默地寫完後,輕輕地將整本本子遞給了由比濱結衣,並緩緩說道:

“根據你剛才製作餅乾時的每個細微動作以及最終呈現出的結果,我專門為你寫下了這本詳盡的筆記。其中詳細記錄瞭如何有效解決現存問題、怎樣才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餅乾等要點。當然,這僅供參考之用,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在此基礎上大膽嘗試一些新穎獨特的創意。”

由比濱結衣瞪大了眼睛,滿臉驚愕地凝視著他,難以置信地驚歎道:

“就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你竟然寫出了整整一本如同秘籍般的筆記!”

“哈哈,這哪裡算得上什麼秘籍啊,最多不過是解決你所面臨問題的一劑‘良方’罷了。” 南宮雨澤微笑著揮了揮手,似乎對自已的所為並不以為意。

此時此刻,雪之下雪乃與比企谷八幡也同樣目瞪口呆地望著他,心中不禁同時聯想到了南宮雨澤身為一名輕小說作家的身份。或許正是因為這份職業素養和敏銳洞察力,才使得他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捕捉到關鍵資訊並迅速給出應對之策吧。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七零,我攜商超養崽崽

白瓷盞

基因狂潮之覺醒

筆下狐狸

蛻變之旅

傑賴研

我的萬水千山情

拉吉仁

瘋子的夢,是夢還是真的存在

怪繭其二

末世:修改劇情後我成了國家團寵

沉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