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不知道的是,這句話,也曾是李川年少的夢。凌雲之志,也曾是他的志向,只因造化弄人。

“既有這般志向,日後當需多加用功,切莫投機取巧,做無用之功,墜了這凌雲之志。”

“學生銘記。”凌雲稍躬身,恭敬道。

“書和紙墨筆硯準備好了嗎?”跳過話題,李川捋了捋鬍子,緩緩問道。

“沒有,這個,我們原先也不知道要買些什麼,害怕買錯了,因而先來這邊...”

凌大山有些不好意思撓了撓頭。

“嗯,蒙學三百千必不能少,縣裡書店裝訂好的上等書籍頗貴,委實不宜。我這倒有親手抄錄的三百千,沒有書店的好,但相對實惠,三本收你一兩銀子可願意?”

凌雲原以為古代啟蒙讀書是四書五經,又或是其他經典的名人書籍。

不曾想卻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這三種。

事實上,和凌雲想象的不太一樣,他不知道的是即便在古代人眼裡,四書五經一類的東西屬於高難度內容。

並不能作為啟蒙教材,然三百千的內容雖然沒有條理,但讀起來琅琅上口,對於剛入私塾的孩子來說比較易學好記。

況且很多人識字不是為了作詩作詞考科舉,只是為了單純為了會認字、會寫名字。

再者說古代由於微言大義的存在,即使皓首窮經也不能通讀經典。

因此,古人也往往只治一科,餘者不過通讀而已。

而學習儒家經典的年紀,也往往是弱冠之後最為合適。

且地區社學以識文斷字、粗通文化、瞭解法律為主,至多教授《論語》、《孟子》。

是以古人以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

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

“就按李大哥說的辦,那其他的還需準備什麼?”凌大山也不糾結,果斷拍板。

“筆要一支,三十文,黃紙一刀也要三十文,墨一條三百文,硯是最為珍貴的,尚需一兩銀子。”李川說完,看向凌大山,後者點了點頭。

見狀,李川頓了頓,拿起算盤開口道:“一共是...2兩並360文”

聽到報賬,凌大山有些吃驚,但還是沒有開口,只是把手裡拿著的豬肉等禮品放在了桌子上。

李川看到這些東西,立馬開口。

“不需這般客氣,按規矩來就好,其他東西都帶回去吧。”

而後語氣心長告誡道:“規矩你應該懂的,且看你家小哥兒體虛瘦弱,這些東西尚需讓他多補補,讀書郎也需要強壯的。”

不一會,李川把他領了進去,他爺爺隨後也出門回家了。

凌雲靜靜的跟在李川后面,走了一小會,就進了房。

把手抄的三百千和筆硯紙墨遞給了他,隨後將他帶進教室。

裡面有好幾張木板搭接成的桌子,很低,座位是一個方木板,上面墊了塊布。裡面已然坐了五個小孩子,跟他年紀相仿。

可能是他沒離過家多遠的原因,他瞧著這些人都覺得陌生。不過看著身上的穿著,應該像他一樣的寒門子弟吧。

“你且先坐會,稍等片刻方能講學。”

把凌雲帶到地方,讓他跟其他人先互相熟悉一下,就出了門。

他剛進門時,其他人還都規矩的坐著,可是當李川剛踏出門口,立馬騷動了起來。

見來了新同窗,都紛紛圍著凌雲擠了上來。

“我叫羅虎,來自羅村,今年五歲。”

“我是趙龍,廣平村人士,今年六歲。”

...

就這樣,可能大家都是同村亦或是鄰村人,也還是小孩。

不一會時間,凌雲活絡的跟他們相互交流了名字,知道了他們的來歷。

等到辰時,李川再次進來,先是幫他們整束衣冠。

緊接著把他們領到西邊一個小屋子,房門開啟,正中間赫然擺著至聖先師孔夫子的石像。

李川讓他們一個個給孔夫子雙膝跪地叩頭,一次性扣九個,方能起來。

禮記雲:禮儀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

正所謂先正衣冠,後明事理。這是希望他們從此知興替、明得失。

其實凌雲有點奇怪,拜了孔先師,後面竟沒有在拜李川,按理說,拜行師禮不應有失的。

只是拜完孔先師後,李川就把他們帶回了學堂,讓他們正襟危坐,隨後拿來紅筆,在他們每個人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

這正是所謂的“硃砂開智”,又稱之為“開天眼”。

意為開啟智慧,從此眼明心亮,同時也寓意著小孩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

接下來李川拿出準備好的鼓子和木棍,向鼓子敲了三下。而後就讓他們拿著木棍,在鼓子上敲,越響越好。

李川敲明鼓三聲以示啟蒙,告別矇昧,堅定向學之心。

其目的在於讓孩子目明耳聰,茅塞頓開,學有所成。

這正是所謂的“擊鼓明志”,寓意是表明自己的志向。

擊鼓的聲音越響,聲音傳得越遠,說明志向就越遠大。

最後是開筆,每個人在座位上準備好紙墨筆硯,李川在前方木板上寫了一個人字,隨後讓我們照著寫。

下方的人聽到指令,紛紛開啟紙墨筆硯,凌雲也不例外。

凌雲研墨,看著上方的人字,發現其和現代並沒有區別。

所以研好墨的他就直接在黃紙上寫了個人字,只是字型顯得有些扭扭捏捏,真像個初學者的孩童。

這也不能怪凌雲,卻是不太習慣毛筆字的寫法,總感覺怎麼握筆怎麼不順暢。

上方先生瀏覽一遍,發現下方的凌雲寫得歪歪扭扭,但至少寫了出來,也成其型。

而反觀其他人,不僅寫得不成樣子,只是也不生氣,只是溫和的說道。

“人字,汝入堂學第一字,先見識之,則書且著。”

最後做完所有步驟,先生給他們講解,方才這一系列的過程叫做開筆禮。

開筆禮共分為分為:正衣冠,拜孔子,硃砂啟智,擊鼓明志和啟蒙開筆。

開筆禮,俗稱“破蒙”,是古代對少兒開始識字習禮的一種啟蒙教育形式。

學童通常會在開學的第一天早早起床來到學堂,由啟蒙老師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

並教讀書、寫字,然後參拜孔子像,方可入學讀書。

忙完這些過程,已是正午時辰,先生便讓他們回去吃過午飯罷,午時午時七刻到這就好。

同時告訴他們,學堂這邊是有管飯的,只是要收六錢銀子費用。

“凌雲,你是在學堂吃還是回家?”

這時剛想出門的凌雲,身後突然傳來羅虎的聲音。

“我家離這近,自是要回家吃的,已經同家人已經打過招呼了。”

“那好吧,那我們去吃飯了。”羅虎聽到他的回答,有些失望。

“趙龍,我們走吧。”

說罷,他跟羅虎道了別,就出門了。

凌雲發現,除了他跟同村的趙龍,其他人都在學堂吃。

凌雲慢悠悠地剛出大門,就瞧見大娃在門口等他。一見他出來,就開心上前問道。

“四郎,你放學啦?”

“阿姐,你怎麼來了?”

瞧見大娃,他內心自然歡喜。

“爺爺說你識得路,要自己回去。但阿姐閒著無事,就順道過來瞧瞧四郎上學的學堂,阿姐還沒來過這呢,不曾想湊巧碰上我們四郎放學。”

大娃解釋著,一副要告訴他不是特意來找他的模樣,只是順路。

凌雲知道,大娃肯定是特地在這等著他放學咧,不過她既然不想承認,他也不戳破,銘記在心上就好。

而後反過來向她介紹,今天在學堂認識的同窗。

“阿姐,這是我在學堂認識的同窗趙龍,跟我們一個村的。趙龍,這是我阿姐。”

兩個人互相點了下頭,表示已經知道。

“趙龍,我們先走了。”

“好的。”

跟趙龍打過招呼,凌雲就跟著大娃向東走。

“啊姐,我們走。”

因為趙龍家在西邊,而他家在東邊,故一出門兩人就分別回家了。

“四郎,今日進學怎麼樣?有沒有被老夫子打手?”

一邊走著,大娃突然伸手過來抓著他的手,上下檢視,似乎擔心他被老夫子打手。

“沒有,阿姐,其實老夫子人挺溫和的。”

看著一臉擔心的大娃,凌雲很耐心的講解,為的是讓她不要過於擔心。

“我從小花那邊聽過,老夫子可兇了,動不動就打手,動不動就罰站。”

大娃可不相信老夫子溫和的性情,似乎在想著萬一把她弟弟給打了,打疼了該怎麼辦。

“阿姐,放心啦,弟弟很乖的,老夫子喜歡還來不及怎麼會捨得鞭打我呢。”

“也是哦,四郎向來乖巧,向來老夫子也不會這般無理。”

苦口婆心的一通話,才讓大娃消除了她的擔憂。

“對了,阿姐,你出來了,誰在家裡準備飯菜呀?”

凌雲突然想到,大娃出門了,那家裡的飯菜怎麼辦。

他不是放心沒飯吃,他是放心待會如果大人們回來沒飯吃,影響下午幹活,怕是又要打她。

“四郎,別怕,飯菜差不多已經備好了。我出來時讓二娃幫我看著,稍加加的火熱一下就可以了。”

看出他的擔心,大娃調皮的說道。

“對了,阿姐,今日上午我們拜了孔夫子,還學了個人字。待到晚上弟弟教你寫字。”

“好呀,好呀。”

聽到凌雲教她寫字,一臉開心的看著他,眼裡充滿了期待。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高武,開局從公主府掃地養馬開始

浮生醉影

單逨傳奇

華夏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