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雲依舊一言不吭,不過為了防止被騷擾,他還是搖了搖頭,隨後果斷躺下蓋好被子。

那人見狀,這才沒有再繼續糾纏他,只是罵罵咧咧,搖頭道,“真是個傻子,話都不會說。”

可能是被子頗為暖和的緣故,讓他在不經意間睡著了,醒來的時候,外邊的天還是黑的,但已經開始有變白的趨向。

果斷起來收拾好被子,在號房裡面連續做了幾十個俯臥撐,讓原本脫離棉被而感到寒冷的軀體,再度火熱起來。

天色漸白,先是士兵在場內巡邏一遍,檢查有無違禁的物品,而後隨著銅鑼一聲響,考官站出來誦讀一遍考場規則,之後就是主考官出來講話,內容無非就是給他們這些考生鼓鼓氣,以作鼓勵。

猶如士兵上戰場,將軍在場上鼓舞鬥志。

十年寒窗苦讀,功成與否皆在今日。

同鄉試一般,銅鼓聲“哐哐哐”三聲響起,預示著考試的開始,考官開始下發試卷。

會試分三場,第一場考“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第二場考論一首、判五條,詔、誥、表各一道;第三場考經史策五道。

其大概囊括就是經義、律法、策論三種。

考試題目和答題主旨皆出自“四書”和“五經”之中,且試卷行文,是嚴格的八股文程式,答題的內容和行文格式不得有任何的突破。(註釋:引用明朝科舉制度)

一共七道題,三天時間,凌雲計劃第一天三道題,往後一天兩道。

計劃好,便是粗略看過一遍題,發現內容同鄉試大都類似,只是其深意和涵蓋面廣了許多,倒不是說多生僻。

走到這裡的人,對於四書五經,早就滾瓜爛熟,倒背如流,根本沒有生僻這一說,凌雲也是如此,所以經義對他來說不算難,只不過需要仔細斟酌,反覆推理。

號房窄小,加上又是清晨,使得號房間裡的光線異常暗淡,盯著昨天夜裡僅剩半截的蠟燭,沒敢點火,其原因害怕蠟燭不夠用。

哪怕身在京都考試院,他也不敢保證,蠟燭是否能保證供應足夠,若是夜裡只發一根,那就更加不能動用這半截蠟燭。

古代科舉可不像後世高考,想來參加過高考的人都知道,在後世高考考場,不論考生缺什麼,監考老師都會想方設法,滿足考生一切考試的正規要求。

古代科舉考場不會,這兒的考官不會因為考生缺什麼,就會幫忙找尋什麼,可以絕對的說,在考場,哪怕是考生生病了,只要是沒有暈死過去,考官都不會多看一眼,更別說幫忙。

假如哪位考生敢在考場裡說話,那就可以提前恭喜那名考生,與今次考試無緣,直接驅趕出考場。

發下試卷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在琢磨題目答案,且將腦海中的內容寫在草稿紙上,幾經修改、推敲,已達到最優答案。

其實說到最優答案,科舉考試沒有規定的最優答案,無非就是看考生寫出來的東西,是否符合主考官的胃口,只有符合主考官的胃口才有機會,這就是現實。

至於文采、天賦這類東西,能坐在這裡的人,都不會太差。

所以古代科舉,勤學是其一,最重要的還是臨摹主考官的文章,這樣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明白出題者想要考察的內容。

反覆修改,再三確認,當答案沒有問題,這才轉戰下一題。

號房雖然窄小,但並沒有遮風效果,以至於寒風無孔不入,特別是那一小陣,冷厲刺骨的寒風颳過,使得他面色一僵,全身驚顫。

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是暗自告訴自己要忍耐,咬牙切齒的忍耐,這無疑是唯一的方法。

但偏偏就是有這麼個例外,此人正是凌雲對面那廝,當寒風颳過,罵罵咧咧,不停吐槽自己對冷風的問候。

聲音雖然不是很大,但在鴉雀無聲的考場,他卻聽得一清二楚,再者這種情況,士兵決計不會聽不到。

正納悶之時,士兵聞聲而動,跑到那廝號房門前,就在他以為那人會遭到士兵驅趕時,結局卻讓他目瞪口呆。

只見那名士兵將頭伸進去,輕輕嘀咕幾聲,說的什麼,凌雲沒聽清,但很快士兵便離開了,那人一點事都沒有,簡直讓他驚掉下巴。

更讓他匪夷所思的是,不到片刻,士兵竟然將木炭,鐵鍋一併拿來過來,遞給了那人。

這種區別常人的待遇,讓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心裡不禁感慨,這世間真的有公平可言嗎?

意識到自己有些心緒不寧,當即收回目光,重新將心思投入到考試中去。

午飯時間,他便完成了兩道題的草稿,這等作題效率,第一天的任務,定會提前達成,這也讓他信心倍爭,更加自信。

匆忙應付了午飯,背靠牆,開始思索第三道題目,他只是作了個大概框架,並沒全部解出來。

因為午飯消化好,他準備進行午休,這樣下午的狀態才能飽滿,於是就躺在木板上睡了起來。

對面那人看到凌雲吃了飯竟然睡起覺來,當即不樂意的扔下筆,呼呼大睡起來。

醒來的時候,他先是用手帕輕輕擦拭臉頰,隨後回覆狀態的他繼續沉浸在試題中。

申時一刻,他就已經做完了第一天的試題草稿任務,望著草稿紙上塗塗改改的答案,發自內心的笑了起來。

接下來就是將草稿上的答案,移交道答題捲上,移交的過程非常緩慢,一筆一劃,一字一句,尤為耗費精力。

這個移交答案的過程,萬萬不能出現一絲一毫的差錯,凌雲是謹之又謹,慎之又慎。

每寫完一道題,就會停下來休息半盞茶的時間,因為長時間的精神高度集中,容易讓人出現失誤。

三道題目,用了整整將近一個時辰,這等耗費精力,讓他在完成之後,重重舒了一口長氣。

時隔三年,再臨考場,還是有些緊張的心緒,因而他才會這般小心謹慎。

靜待答好的題的試卷墨跡風乾,並將其拿起來吹了吹,發現沒有問題,這才小心翼翼將它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答卷布袋。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從成為李承乾老師開始

大毛山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