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一轉,凌雲出現在了李承佑的書房。

這次見到李承佑,沒有之前的激動與喜悅,有的是浮在臉上的凝重。

“老師,可是出了什麼事?”望著李承佑一臉愁容,凌雲關心道。

李承佑回頭,臉上泛著疲憊之意,無奈地嘆氣道,“海禁一事,可能要擱置了。”

凌雲微微一愣,很快反應過來,原來李承佑在為這件事憂愁。

汗,他還以為出了什麼大事。

其實海禁能否開啟,得看乾熙帝的決心多大。

現如今李承佑既然這麼說,那就證明乾熙帝決心還不夠,至少沒有力排眾議的魄力,也沒有想改變大乾國庫空虛的決心,又或者是大乾還不知道到冒險一試的地步。

可是不管怎麼說,對他們都沒有太大的影響,頂多就是俸祿扣著發不下來。

李承佑犯得著這般焦慮?

“老師,海禁只是一個開源的法子,是否成功開啟皆看陛下得意思,既然陛下沒有力排眾議的決心,此事擱置也未必是壞事。”凌雲看得非常開,並沒有因為海禁一事做不成而感到難過。

“你懂什麼?”李承佑突然大聲說話,語氣隱隱不服氣。

凌雲一連愕然地望著他,實在也是沒有想到李承佑將這事看得這般重要。

若是凌雲想到今日,當時就算是看著李承佑唉聲嘆氣,他也不會將海禁一事道出。

“老師,稍安勿躁,陛下那邊不點頭,即使我們想做也做不下去...”事已至此,只能好生開導一番,好讓李承佑不再消沉難過。

李承佑沉默了好久才道,“說到底也不算陛下不支援。”

凌雲愣住,錯愕不解地望向李承佑,心下想能不能不要大喘氣,一下子講話說完不行?

李承佑就是這樣子,有時直爽到一下子能將整件事說完,有時又變得吞吞吐吐,半天都不吱一聲,或是話說一半,讓人摸不著頭腦。

“陛下兩天前召見了何玉山,今日又單獨召見了為師和東方和。陛下稱讓何玉山不在這件事上摻和,這原本是件好事,沒有何玉山摻和,為師與東方和一定能將此事辦成,正當我兩人要將施行計劃道出時,陛下又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李承佑遲疑片刻,將事情大致意思道出。

凌雲沒有插話,耐心聽著李承佑的陳述。

李承佑停頓片刻,又繼續道,“總之陛下的意思只有一個,那就是海禁一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倘若失敗,為師與東方和以及支援開海禁的官員都會遭到清算...”

凌雲聽完所有的細節,對乾熙帝的話有了清晰認知。

無非就是怕失敗,屆時如果真的失敗,那麼就要有人站出來背鍋...

李承佑是提出此政策之人,勢必會遭到清算,東方和是第一個在朝上表示支援的人,也會是同樣的結果。

而且李承佑剛剛的意思已經非常明確,清算並不代表殺頭,而是要遠離權力中心。

也就是說,海禁一旦失敗,李承佑這一幫支援開海禁的官員都會被貶至地方為官,而且貶的地方不會太好...

難怪何玉山不願插手,原來是在這裡等著他們,讓李承佑他們去鬧。

等鬧完了,失敗了,屆時可以輕而易舉地將他們都踢出朝堂。

...

胡慶山為了能夠登上工部尚書之位,這段時間不知道私底下來了幾次何府。

“相爺為何在朝堂上對海禁一事的態度模稜兩可?”胡慶山不解地道。

胡慶山之所以這麼問,是想知道何玉山真是的態度和想法,只因在朝上他一直是扮演反對開海禁的角色,然而今日乾熙帝就這一事詢問何玉山的態度時,他以為何玉山會果斷反對,萬萬沒有想到何玉山的態度模稜兩可,既不同意也不反對,讓他一下子就急了。

散了朝匆匆到此,只為了確認何玉山的真實想法。

何玉山盯著他,笑道,“慶山,你一直都是自己人,你應該明白現如今在朝上,我們的聲音處在弱勢。”

胡慶山聞言憤慨道,“相爺,這只是暫時,只要相爺坐上左相的位置,晾那群傢伙也不敢陽奉陰違,表面一套,暗地裡又是一套。”

“不不不,你還不明白!”何玉山聽見他的話,微微搖了搖頭。

胡慶山愈發不解。

何玉山繼續道,“帝王之術,意在平衡,顯然陛下不想我們一家獨大。”

胡慶山默然,因為他知道這是真的。

頓了頓,追問道,“難道陛下要針對相爺?”

何玉山再度輕輕搖頭,理解透徹道,“這倒也不是,只是陛下有意扶持太子一系官員,意在打壓秦王。”

“既然如此,相爺我們該怎麼辦?”胡慶山扮演起打手的角色。

只要何玉山示下,不管怎樣,他都要硬著頭皮往上衝。

誰讓他是何玉山扶持起來的人,在眾多官員心中,尤其在乾熙帝眼裡,他就是何玉山的人。

因此只能和何玉山靠在一起。

事實證明,他也沒有選錯。

他原只是一個進士三甲出身,以他三甲的出身,就算再努力也不可能做到侍郎一職,怕做到郎中就已經頂天。

事實也是如此,與他同是三甲出身的同年,沒有一個能做到他這一步,哪怕是一甲二甲,也是屈指可數,原先嘲諷他攀權附勢的同年,現在無不在阿諛奉承自己。

只是當年看不起自己的他們,如今他又如何看得起他們?

昨日你看我不起,今日又豈能入我法眼?

“之前在堂上讓你反對海禁,其實是想試探陛下對開海禁的決心,如今本相大致已經知曉陛下的心意,接下來陛下很有可能會召你進宮,屆時你必須表現出支援開海禁的態度。”何玉山經過這些天的揣摩,大概已經知道乾熙帝的態度,是以他要改變相應的策略。

熟話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既然已經摸清楚乾熙帝對開海禁的態度,那麼他也不會與乾熙帝硬剛。

何玉山此時服軟,主要是現在左相一職空缺,而乾熙帝又遲遲不肯確認左相人選。

為了坐上左相之位,他只能先服軟,一切等左相一職的人選真正確定下來再進行反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軍閥:海島建國,爭霸全球

歡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