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答商周關係發展的歷程:周人約在商代中期的祖乙至盤庚時代與商王朝逐漸發生聯絡,商周關係大致經過了臣商、翦商、滅商三個階段。周方伯盩即是古公亶父之父公叔祖類,叔類當時也接受了商王(武丁?)的冊命,臣服於商。自古公亶父始翦商,古公亶父父子的年代約與商王武丁同時,武丁卜辭中常有關於商周關係的記載,顯示雙方之間的關係由最初的周臣服於商,逐漸發展為對立、戰爭關係。季歷時,周在西部勢力的上升,使商周矛盾惡化、公開化。到了武丁時代晚期,商周關係逐漸惡化,晚商卜辭中常有“寇周”的記述。將文獻與卜辭相參照,太王古公亶父去豳遷岐,有可能是是犬侯及商朝諸侯寇周的直接後果。簡答周代實行分封制的原因:國家疆域的極大擴張。迅速穩定政治局勢。周王朝特殊的國土結構。周朝迅速建立全國政權的需要。鞏固政權、樹立“大周”德政形象的需要。是周王“獎賞軍功。,藩屏王室”的需要。是受宗法制影響,“家天下,強王權”的需要。吸收商朝滅亡的原因。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有效控制各諸侯國,拱衛王室,加強統治。簡答周穆王革新的主要內容:從昭穆時期開始,周王朝逐漸停止了大規模的對外征伐,逐步將注意力轉向內政建設與國家治理上來。文獻中廣泛記載的穆王“巡遊”活動,即早期國家的“巡狩”,實際上也是國家管理的一種形式。先秦巡狩是古代帝王離開國都(往往藉助武力為後盾),在疆域概念比較模糊的前提下,對應屬於或自認為屬於自已管轄的地域進行的巡行視察活動。作刑,以詰四方。制定相對完備的刑罰制度,加強對地方政治組織的管理。(《尚書•呂刑》)3.完善王朝禮儀,強化君臣秩序。4.任用心腹近臣,加強王權運作的資訊渠道。5.冊命禮儀的制度化。西周中晚期,冊命金文成為西周銅器銘文的主要形式,舉凡官職和職務任命、賞賜等都需要經過周王冊命,並形成近乎千篇一律的冊命儀式和銘文。冊命禮儀的定型是從穆王時期開始的。6.加強對基層民眾的統計與管理。7.設立由周王直接管理的還(縣)。8.調整與地方政治單位之間的關係。(穆王徵犬戎)簡答西周滅亡的原因:西周國家的統治結構與運作方式使其不斷衰落、離心力強;外部壓力大,外族的侵襲王朝舊官員與幽王新勢力之間的政治鬥爭,宜臼與伯服的廢立是導火線西周的滅亡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源於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與鬥爭。春秋戰國的歷史與文化思考題平王東遷:西周末年,周平王從鎬京遷到洛邑的事件。周宣王死後,幽王即位,昏庸暴戾,寵愛褒姒,廢申後河太子宜臼,立褒姒為後,以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引起朝政混亂,諸侯叛離。周幽王十一年(前 771)宜白逃至申國母舅家,申候遂聯合增國和犬戎伐周,殺幽王、伯服於驪山下,西周覆滅。申侯、魯侯、許文公擁立宜白為王,是為平王。次年,因鎬京及王畿遭戰爭破壞,晉文公、秦襄公等平定關中,護送平王東遷於洛邑,重建周王朝,為東周之始。“平王東遷”是我國曆史由統一的西周進入分裂的春秋時代的開始。繻葛之戰:孺葛之戰是春秋初年周王室與鄭國之間的一場戰爭,也是春秋時代第一次較大的戰爭。春秋初年周天子威信下降,失去了西周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公元前 707 年周桓王率王室軍隊和陳、蔡、衛等國軍隊對鄭國進行討伐。在孺葛交戰,王師大敗,周植於肩膀中箭,周天子的威嚴掃地,周王“輔有四方”的牌子被打碎,從此一蹶不振。鄭國的地位比以前更加顯赫,儼然成了春秋初年的霸主。齊桓公:春秋時期最先稱霸的齊國霸主。兩種“五霸”說都以齊桓公居首。齊國經濟、文化一直比較發達。公元前 685 年齊桓公即位後,任用賢臣管仲進行改革,國力更強。當時北方戎、狄諸族活躍,先後攻破邢、衛兩國。齊國出兵援助,[救邢存衛],在諸侯中威望大增。面對南方楚國的北向擴張,齊國又會合中原國家的軍隊共同伐楚,迫使楚國求和,答應納貢於周室。文桓公在位 41 年,共九次召集中原諸侯會盟。在公元前 651 年的葵丘之會上,周天子也派大臣與會,賜給齊桓公昨肉和各種儀仗,表明正式承認齊的霸主地位,這是齊桓公霸業的頂峰。桓公死後,諸子爭位,齊國漸衰。葵丘之會:春秋時期齊國為確立霸主地位而舉行的會盟。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宋、衛、鄭、許、曹等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舉行會盟,周襄王派周公宰孔與會賜胙,正式承認了齊國的霸主地位,標誌著齊桓公霸業到達頂峰。盟約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還規定同盟諸國不要亂築河堤,不要囤積糧食,不要擅以田邑封給別人而不報告天子。訂立的盟約,基本精神是維護分封制度和舊的政治秩序,在政治上是比較溫和、保守的。葵丘之盟使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首位霸主。晉文公: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援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整頓內政(修政,施惠百姓),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業、商業發展,繁榮經濟;用人政策上,不論新舊、貴賤、遠近,皆“舉善援能”,但其中無疑還是以舊族為主;分配製度上進行更加明確的界定,爭取國人支援。“作執秩之官”“為被廬之法”(“蒐於被廬”)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晉文公南下勤王毫無疑問可以視為其參與爭霸的一種政治宣示。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公元前628年,重耳逝世。城濮之戰:春秋時期晉、楚之間的一次爭霸戰爭。晉文公在位時期晉國躋身於軍事大國的行列,圖謀南下與楚爭霸。此時,一度附楚的宋國倒向晉國。公元前 632 年,楚國聯合陳蔡等國出兵伐宋,宋向晉告急,晉文公率軍救宋。晉軍為避開楚軍的北進鋒芒,在未戰之前,主動退軍“三舍”。至城濮,晉文公會晉、宋、齊、秦等軍,大破楚軍。此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確立了其霸主地位。城濮之戰最後決定了晉文公霸業的成功。踐土之盟:踐土之盟:春秋時,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成為霸主之事。晉文公重耳即位後,任用狐偃、趙衰等大臣透過改革使晉國更加強盛起來。當時南方楚國發展迅速,不斷北犯,中原諸國紛紛歸附於楚。公元前 632 年,楚圍宋,宋向晉求援。晉文公率軍救宋,與楚軍在城濮會戰,楚軍大敗。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向周王行獻俘禮。參加者有晉、齊、魯、宋、蔡、鄭、衛、蘆等國,周天子亦派代表到會,冊命晉文公為侯伯,承認其霸主地位。盟約規定結盟各國協力輔助王室,不得互相侵害。踐土之盟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泓之戰:春秋時期宋國與楚國為爭奪霸權而發生的一次戰爭。公元前638年,早在晉楚爭霸初期,還曾有過宋襄公、秦穆公欲染指中原霸權未遂的情況。公元前650年,宋襄公即位,他很有一番雄心,試圖稱霸。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是宋襄公護送齊孝公繼國君位的。宋襄公自以為定齊亂有功,企圖繼齊而稱霸,但他又自知諸侯不服,於是欲借齊、楚之力壓服中原各國。公元前639年他約齊、楚盟會於鹿上(今山東鉅野),提出召集諸侯大會的倡議。於是這年秋楚、陳、蔡、鄭、許、曹邀宋襄公大會於孟(今河南睢縣)。結果,楚竟在會上將他抓獲,隨後伐宋。宋襄公本想當霸主,反做階下囚。後來宋襄公雖被放還,卻未吸取教訓公元前638年,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之濱與楚軍交戰中,他不但不正視現實社會,反而大講“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的古訓和“不排成打仗的陣列不能開始戰鬥”的陳舊觀念,在楚軍渡河之際及渡河後尚未列陣之時,兩次拒絕乘機出擊的正確意見,直待楚軍從容布好陣勢後才下令攻擊,以致大敗,襄公重傷,不久死去,宋國由此失去了爭霸的實力。泓水之戰在中國古代戰爭發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義。它標誌著商周以來以“成列而鼓”為主要特色的“禮義之兵”行將壽終正寢,新型的以“詭詐奇謀”為主導的作戰方式正在崛起。泓水之戰的結果使得宋國從此一蹶不振,楚勢力進一步向中原擴充套件,春秋爭霸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楚莊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13年),穆王去世,莊王熊旅即位,莊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複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辨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充套件,平定國內貴族若敖氏的叛亂,武力征服周邊的百濮、群舒。任用鄙人出身的孫叔敖為令尹,進行改革:舉任賢能,整飭內政,興修水利(芍陂),發展農業、商業,增強國力,加強軍隊建設。莊王首先繼而楚覬覦中原,首當其衝的是鄭、宋等國。公元前597年,楚軍圍鄭,連攻三個月,破鄭。晉遣兵來救,與楚軍大戰於邲,晉軍將帥舉棋不定,步調不一,遲疑不進,結果大敗。楚莊王飲馬黃河,雄視北方。兩年後,圍宋,“城中食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國被迫屈服。魯、宋、鄭、陳等中原國家先後歸附於楚,楚莊王一度成為中原霸主。楚莊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諡號莊,葬於紀山。弭兵之會:春秋後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的會盟。春秋時代,先後展開了兩次弭兵運動。邲之戰後,第一次在晉厲公二年(前 579),華元約合晉、楚在宋相會。約定彼此互不交兵、互通聘使、互救災難、共同討伐不聽命的國家。然而,三年後,楚國撕毀盟約,前575年,晉、楚爆發鄢陵之戰。後又戰於湛阪,結果楚國均失敗了。第一次弭兵運動宣告破產。第二次在晉平公十二年(前 546),向成再次邀集晉、楚及齊、秦、宋、衛、鄭、魯等十四國在宋結盟。會中達成的一項重要盟約即是“晉、楚之從交相見”,即原本分別從屬於晉、楚兩國的諸侯國,以後需要同時向晉、楚兩國朝見、納貢。實際上代表著晉、楚兩大國從相互對抗到相互合作,共同宰制王朝政治的霸權形態。而諸多小國雖然擺脫了戰爭的困擾,但是經濟上的壓力卻幾乎增加了一倍,但弭兵符合晉楚兩國的利益和政治需求,也為眾小國帶來了寶貴的和平局面,此後的四十年間,王朝政治迎來了較長時間的安定局面,沒有再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各國多專注於國內的政治變革,為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和思想學術的繁榮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黃池之會:春秋末年吳國傾全國之兵逐鹿中原與晉會盟的一次歷史事件。吳王夫差即位後,勵精圖治,立志為父報仇。前494年,越國攻吳,夫差以精兵迎戰,勾踐大敗,僅以甲士五千退保會稽。勾踐卑辭乞和,情願稱臣歸附,“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請委國為臣妾”。夫差終許之。此後,夫差屢次北上齊魯,意欲爭霸中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脫軌:白月光渣了我又來追我

小時月

駱啾啾的新書

駱啾啾

我在末世賣水果

鍾離老頭子

其實,結婚也挺好的

典典呀

偽裝失憶

墨酸酥甜

家妻芙寧娜

桃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