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八月初六早朝,李世民對尚書左僕射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字說道: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 太行山以東的崔家、盧家、李家、鄭家等地方門閥世家,均喜歡自誇自已是地方名門望族。雖然累代逐步衰微, 假若其他家族要與他們結為婚姻, 一定要索取對方鉅額彩禮。也有些奸邪之人爭先恐後地攀附這些地方門閥世家做女婿,是為了自抬身價而好升高官求富貴。甚至有人不惜修改自已家譜,以攀附這些地方門閥世家。

漢高祖與蕭何、曹參、樊噲、灌嬰都是鄉里布衣百姓起家的,他們至今還在受到人們推崇敬仰,認為他們是英雄賢人,難道他們是地方門閥世家出身嗎?如今三品以上的官員,有的憑德行,有的憑功勞,才獲得顯貴的爵位。那些衰微的地方門閥世家,確實不值得羨慕!而且要求和他們結成婚姻的,索要鉅額彩禮,還被他們所傲慢地對待。

朕厭惡他們這些陋習,特詔命你們普遍搜求天下的家譜,用各種史籍來對質匡正。考查他們家譜的真假,褒揚忠賢的人,杜絕奸邪之人, 修撰一部《氏族志》。你們修撰好《氏族志》後再頒佈天下。”

高士廉、韋挺、岑文字都出列奏道:“諾!”

退朝後,午後聖上召袁天綱進宮敘事。李世民見到袁天綱寒暄幾句後,就又重提《氏族志》一事,問道:“袁愛卿,今日早朝朕說的修撰《氏族志》一事,愛卿有何意見?”

“臣不知說什麼。” 袁天綱顧左右而言他。

聖上見袁天綱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就說道:“袁愛卿,你有什麼建議就大膽直言。”

袁天綱於是斗膽答道:“臣認為修撰《氏族志》不是當務之急,當務之急的是:當今朝廷分為三股勢力,盤根錯節,如果控制不好容易失衡。”

“哪三股勢力?” 聖上問道。

“第一股是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源自西魏時期有擁立之功的八柱國:宇文泰、楊忠、聖上曾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祖李虎)、孤獨信、李弼、元欣、趙貴、侯莫陳崇。其中:宇文泰建立西魏;楊忠之子楊堅建立隋朝;聖上之父建立唐朝;孤獨信的三位女兒分別成為西魏、隋朝、唐朝的三朝皇后。目前長孫無忌、任城王李道宗等這些功臣及宗室基本上均出自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聖上聽後點點頭表示認可。

袁天綱於是就繼續斗膽說:“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成員基本上壟斷了朝廷的軍權、行政權。如果任其繼續發展下去,將會出現宇文泰篡權北魏而建立西魏;隋文帝楊堅又篡權而建立隋朝;權臣楊素之子楊玄感趁著隋煬帝楊廣徵高麗而造反的亂象。”

袁天綱這番危言聳聽言論,讓聖上一下子驚一身冷汗,於是急忙問道:“怎樣才能控制好這些關隴軍事貴族?”

“只有採取分權制,才能控制好這些關隴軍事貴族!”

“噫!” 聖上長嘆一聲。整個鳴鳳宮靜消消的,聖上入神般洗耳恭聽。

袁天綱繼續說:“如何分權?那就要靠另外兩股勢力來分權制衡。其中:第二股勢力就是地方門閥世家。他們控制著朝廷的人事權。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透過建立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地方門閥世家幾乎壟斷了朝廷的人事權,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雖然當今地方門閥世家在選拔官員時,也需要綜合考慮其家世、品行和能力,為朝廷注入新鮮的血液,可以制衡關隴軍事貴族,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寒門子弟,基本上不可能有機會被選拔到朝廷做官。”

“那第三股勢力呢?” 聖上問道。

“可惜目前第三股勢力還沒有形成。” 袁天綱笑著搖搖頭。

“第三股勢力就是寒門子弟。在隋朝時期,隋煬帝鑑於關隴軍事貴族和地方門閥勢力過於強大,就採取科舉制,設定進士科取進士,以取代以門第取士的九品中正制,來加強皇權。”

“此法甚好!” 聖上讚許道:“所以愛卿建議朕重開進士科,從天下讀書人中選拔德能兼備的人才為朕所用?”

“嗯!”

袁天綱補充道:“現今朝廷注重在中央各部門選任優秀人才當官,而忽視了目前地方當刺史(相當於現代市長,正廳級幹部)、縣令的,不是一些沒文化的武夫大老粗,就是一些地方門閥世家推薦的自家子弟,不管他們是否能勝任,都身居高位,只想到如何能保住自已的烏紗帽,如何能貪汙受賄,根本就不知體恤百姓。因此,建議聖上透過科舉制選拔人才擔任刺史、縣令。”

“明白了!” 聽完袁天綱的話,聖上又覺得豁然開朗。說道:“聽愛卿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第二日朝堂上,聖上正在與高士廉等人談論《氏族志》的編輯工作,侍御史馬週上奏:

“如今朝廷只重視京官選拔,而輕視地方州縣官吏的選任,刺史、縣令大多不稱職,或京官不稱職才補充到地方州縣任職。所以百姓不能安定,大概就是這個緣故。臣建議可以借鑑隋朝開科舉選拔天下英才。”

聖上瞅瞅在大殿後列的袁天綱,對馬周稱讚不已,對群臣詔命道: “刺史朕應當親自選用;縣令,應令在京官員五品以上的各自舉薦一人,擇優選拔。同時詔令天下,今年開始實行科舉制,開進士科。”

“諾!” 群臣齊聲應道。

於是,李世民頒佈《令河北淮南諸州舉人詔》:

“朕以寡薄,嗣守鴻基,實資多士,共康庶政,虛已側席,為日已久,投竿舍築,罕值其人。自親巡東夏,觀省風俗,興言至治,夕惕兢懷。然則齊、趙、魏、魯,禮義自出;江、淮、吳、會,英才斯在。山川所感,古今寧殊,載佇風猷,實勞夢想。宜令河北淮南諸州長官,於所部之內,精加訪採。其孝悌淳篤,兼閒時務,儒術該通,可為師範;文詞秀美,才堪著述;明識治體,可委字民;並志行修立,為鄉里所推者:舉送長安。各給傳乘,優禮發遣,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若有老病不堪入朝者,具以名聞,庶巖穴靡遺,俊乂可致,務盡搜揚之道,稱朕意焉。”

三月後,在聖上親自主持下舉行科舉考試,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如過江之鯽。待放榜日,聖上私下去禮部南院,看到新科進士們彈冠相慶,魚貫而出,不禁喜道:“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矣。” 正所謂:

“喧喧車馬欲朝天,人探東堂榜已懸。

萬里便隨金鸑鷟,三臺仍借玉連錢。

花浮酒影彤霞爛,日照衫光瑞色鮮。

十二街前樓閣上,捲簾誰不看神仙。”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的大明,日月永不落!

vicyy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