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社率等人謀反之事結束了,但是餘震不斷。

五月初五,李世民剛回到長安,群臣們的奏章已如雪片般飛到李世民的御桌上。大家的意見出奇地的一致:“應借鑑晉朝時期五胡亂中華的歷史教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突厥人留在黃河以南有非常大隱患,建議將塞南地區的十餘萬突厥人遷徙到塞北草原。”

還有一些大臣上奏章要求,貞觀三年溫彥博提議將突厥人安置在黃河以南,應治其誤國之罪,他們普遍認為正因當時將突厥人安置在黃河以南,才導致十年後結社率謀反的肘腋之患。

李世民看完這些奏章,氣憤地說:“朕主張群臣知而不言,勿要言之不盡。溫彥博曾在貞觀三年建議將突厥人安置在黃河以南,但是由朕親自決策而定的,如果大臣因言獲罪,以後恐怕是道路以目,無人敢暢所欲言了。況且溫彥博已去世兩年了,諸位大臣難道還想因此事而將溫彥博從墳墓中拉出來鞭屍嗎?”

李世民語重心長地說道:

“這幾日朕重新把魏侍中在貞觀三年的奏章調閱:‘突厥代代作盜為寇,是百姓的仇敵,如今有幸滅亡了他們,聖上因他們投降歸附,不忍心將他們全部殺掉,應釋放他們歸還故土,不可留他們在中國。突厥人衰弱就請求臣服,強盛就叛變作亂,這本來是他們的常性。如今投降的突厥人有十餘萬人,數年之後,繁衍生息,一定成為心腹之患,後悔不及。晉朝初年,胡人與民眾雜居在中國,郭欽、江統都勸晉武帝將胡人驅逐出塞外,來斷絕動亂的根源,晉武帝沒聽從,後二十餘年,就出現了五胡亂中華,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朕研讀了多遍,深感是魏徵所言是字字箴言,只可惜朕當時是以赤誠之心對待突厥人如赤子一般,而疏忽了魏徵的諫言,朕現在明白了,中原王朝是樹木的根基,四夷乃是其枝葉;割斷樹根以奉養枝葉,樹怎麼能生長繁茂呢?朕不採用魏徵的諫言,結社率等人謀反,差一點讓朕狼狽不堪。禍由朕之疏忽,朕應下罪已詔。”

群臣一聽要下罪已詔,紛紛拜伏於地,高呼:“聖上聖明!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臣等未能替聖上分憂,都是臣等之罪。”

李世民聽罷,沉默良久,說道:“朕現在已經意識到錯了,現在當務之急是將塞南地區的十餘萬突厥人如何安置問題,避免再出現肘腋之患的事情發生。”

魏徵上奏道:“臣還是堅持貞觀三年的意見:將這些突厥人驅逐出塞外,以斷絕動亂的根源。”

岑文字上奏道:“臣也堅持貞觀三年的意見:將突厥貴族封以王侯,以宗室的女子嫁給他們,分割他們的土地,離析他們的部落。他們的權力削弱,勢力分散,易於鉗制,可以使他們永為藩臣,使邊塞永保平定。”

房玄齡上奏道:“臣也是堅持原來的意見:採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分而治之,我們在各個部族設立君長,不相互稱臣隸屬,國家分離就勢弱而且容易控制,勢均力敵就難於相互吞併消滅,各自保全,必定不能夠與大唐抗衡。”

李世民看到袁天綱站在朝堂上沉默不語,便問道:“袁愛卿,你的意見如何?”

袁天綱急忙出列上奏:“臣在貞觀三年實際上內心認同魏侍中的意見,晉朝江統曾向晉武帝提出《徙戎論》,可惜晉武帝不採納,結果後來五胡亂中華。”

李世民聽罷,面帶不悅地說:“既然你明知朕當年決策錯誤,為何不上諫言勸勸朕呢?”

袁天綱嚇得趕緊解釋道:“臣當時未能勸諫聖上,是因為臣有一點私心:臣當時人微言輕,不敢效法魏侍中一樣做聖上一諫臣,這是臣的過錯。”

李世民聽罷,這才不再生氣了。於是他下詔命:

“冊封右武侯大將軍、化州都督、懷化郡王李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賜戰鼓和纛旗;冊封左屯衛將軍阿史那忠為左賢王,輔佐李思摩管轄突厥部眾。

詔命李思摩與阿史那忠率領黃河以南十餘萬突厥人渡過黃河,回到漠南地區重建突厥汗國,世世代代作為大唐帝國邊塞的藩籬屏障。”

同時,下詔命:“派司農卿郭嗣本賜給薛延陀國書:突厥頡利可汗已然敗亡,他們的部落都來歸附大唐,朕不計較他們以前的過失,嘉獎後來的善舉,待其官員皆如朕手下的百僚,視其部族民眾皆如朕之百姓。中原王朝崇尚禮義,不毀滅別人的國家,先前打敗突厥,只是因為頡利可汗一人有害於百姓,實在不是貪圖其土地和人口牲畜,朕一直想替他們重新立一個可汗,所以將投降的突厥各部落安置在河南以南,聽任他們畜牧。如今他們人丁興旺,戶口滋生,朕內心非常高興。既然朕已答應另立一可汗,便不能失信。今年秋天朕將要派突厥人北渡黃河,恢復其故國。你們薛延陀汗國受冊封在前,突厥汗國受冊封在後,後者為小,前者為大。你們薛延陀人在漠北地區,突厥人在漠南地區,雙方各守疆土,鎮撫本族各部落。如有越境劫掠,我大唐就要發兵,各問其罪。”

十餘日後,李世民命令派遣趙郡王李孝恭、兵部郎中袁天綱等人來到黃河以南的突厥人聚集地,在黃河邊南岸建造祭壇,在突厥貴族、部落首領及眾多突厥人的見證下,當眾宣讀天可汗李世民的詔命,並撤銷了原先在黃河以南所設定的化州、長州、靈州等羈縻府州。

李思摩率領突厥貴族、部落首領及眾多突厥人均拜伏在地,高呼:

“我們突厥人的子子孫孫、萬世萬代願做萬王之王──天可汗的奴隸,敬之如父,禮之如天,至死不悔!”

六月十五日,新封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的李思摩在整頓好黃河以南突厥人部落後,率領突厥貴族們一起回到長安向聖上辭行,李世民親自在齊政殿設宴為他們餞行,

李世民語重心長地對李思摩說道:

“侍弄一草一木,見它繁茂就心中高興,何況朕對你們突厥部落這些年生養休息,人口繁殖增長許多,朕能不高興嗎?你們父母的墳墓均在黃河以北,現在恢復你的舊國,為你們送行。”

李思摩流著淚,捧著酒樽給李世民祝壽說:

“臣等是本是國破家亡之人,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是聖上保全臣等性命,又扶立臣為新突厥汗國可汗,但願我們突厥人萬世萬代長久侍奉聖上。”

阿史那忠是阿史那蘇尼失的兒子,李世民平時對他的禮遇很厚,把宗室之女嫁給他為妻。他也流著淚說道:

“臣雖然此去塞外,但是會更加懷念、仰慕中國,請求聖上能允許臣能經常回到長安,進入朝廷侍奉聖上。”

李世民被阿史那忠的赤膽忠心感動了,當場准許了他的請求。

八月十六日,李思摩、阿史那忠率領十餘萬突厥人、突厥精兵四萬、馬匹九萬渡過黃河,在突厥汗國原來的舊都──定襄城建立牙帳,以防衛大唐帝國的北部邊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夢靨千年

執於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