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弱宋被金人欺辱,送錢送物還是換不來和平,更沒有尊嚴。

而現在,只要和蒙元合作,就可以滅掉金人,這樣的好事,他們怎麼可能放棄?

畢竟,依靠自己去對付金人,實在是無法取勝,只能轉而依靠更加強大的勢力。

什麼什麼?

你說蒙元清除了金人,就會把魔爪伸向弱宋?

不管不管啦。

不聽不聽啦。

總而言之,先把世仇報了再說,能痛快一時是一時,至於以後的事情,沒有精力考慮那麼多啦。

而現在的王謐也打算如法炮製,氐秦和姚羌也是有世仇的,而且,那仇恨還很深重呢。

端的是你死我活的程度。

所以,和氐秦聯合,大約是可以成功的,他們也巴不得姚羌趕緊完蛋呢!

反正,讓他們讓出長安城,依靠氐秦自己,現階段是沒有可能的,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也是沒有希望的。

而北府大軍就是強有力的後援。

氐秦,他們還有選擇的餘地嗎?

如果不和大晉合作,他們這一夥人孤懸在秦州這個偏僻的地方,也是很難再有大進展的。

而與大晉合作呢?

雖然下場也不一定會好,但至少是個轉機。

符融把這其中的關竅以及他的想法一五一十的和權翼講清楚,權翼除了唉唉嘆氣,似乎也無法反對。

可是,他們為什麼淪落到了如此地步?

竟然還要和以往的仇人聯合?

而且,很明顯的,雖然號稱是聯合,但是晉軍的目的也不過是穩住氐秦而已。

以免後顧之憂。

但是,就像是後來的弱宋一樣,氐秦能夠拒絕這樣的誘惑嗎?

不!

它也同樣不能。

原因嘛,和弱宋也大同小異,不過區別也還是有一點點的。

現在的氐秦,手裡的籌碼可沒有弱宋多,弱宋雖弱,但是當時的地盤也還是很大的一塊。

最重要的是,弱宋有錢,經濟實力相當的強悍。

宋人也會賺錢,這就是他們支援戰爭的一大籌碼。

至少他們還是有優勢的。

反觀氐秦,真的是窮的要死,唯有弓馬而已。

地盤呢,也比以前大大的縮水,根本沒眼看。

於是,和晉人合作,就多了一個漁利的機會,說不定可以撈到一些實際的好處。

即便是沒有好處,可以看著姚羌覆滅,並且出一把力,也算是一件大好事了。

如果一著不慎,被晉人反手算計了呢?

不是沒有這種可能。

畢竟現在的晉軍強悍異常,不是誰都可以得罪的,甚至也沒有人可以匹敵。

在這樣強大的戰鬥力的支撐下,晉人完全可以對氐人予取予求,指東打東,指西打西。

氐秦也沒有反對的可能。

所以,事實上來講,一旦北府大軍襲來,氐秦也只有合作的份。

不合作,難道還打算對抗嗎?

打又打不過,當然只能選擇聯手了。

再說了,北府強大如斯,現在還能主動來求合作,這是琅琊王在給面子。

若是表現的好,說不定又可以給族人找到一條出路。

不說是把長安城還給氐秦了,這是不可能的,別做夢了,這樣的幾朝古都,誰搶到了就算是誰的,根本不可能有讓出來的可能性。

所以,還是想點別的吧。

至少,如果他們表現的夠好的話,看這位琅琊王的行事風格,不像是那種會狠毒到斬草除根的。

說不定還有的談?

雖然氐秦和晉人也算是有深仇大恨的,但是,相比慕容氏、姚羌,程度還是要低一點。

況且,晉人一向有詔安的愛好。

面對弓馬強悍的氐秦軍隊,收編不失為是一種好的選擇,而在當前的局勢下,只要是晉人有要求,氐秦必定是奮勇向前,反覆衝殺。

因為,在他們的面前,是鮮卑人,是羌人,是丁零人!

這些人對氐人都有切齒的仇恨,並且,氐秦崩潰也都是他們這些部族造成的。

現在,他們才是氐秦的大仇人。

不管是為了誰,他們知道,他們是為了自己。

秦不是亡於晉人,而是這些不安分的部落搞沒的!

就算是氐人沒那麼精明,但這種恩恩怨怨,他們還是能夠分辨的清楚。

於是,現在只要是能夠讓這些部落倒黴,氐秦甚至可以主動請纓,衝在頭一排。

這就是互相借勢,王謐呢,想要讓氐秦老老實實的,不要讓他的北伐大業背後出現敵人。

而氐秦呢?

當然也是在借晉軍這把刀。

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現在是難以和姚羌抗衡的。

但是,加上北府兵,那威力可就瞬間大增了。

到時候,以晉軍為主力,衝擊鮮卑、丁零等部,尤其是那姚羌,是最難對付的。

氐秦是無能為力,但是,這一支又是氐秦的最大號仇人,那怎麼辦,便可以藉助晉軍的聲勢,將姚羌趕出長安城!

是不是親手這樣做,已經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結果。

只要姚羌覆滅,氐秦也就可以得償所願了。

而且,這是一個大機率的事件,到時候,等到晉軍北伐,符融必定會統領氐秦大軍,投效以報,還要爭取一個頭名,說不定還要打先鋒呢!

這是一場豪賭。

南北分裂對峙已經幾十年了,如果從漢末算起,那年月就更加久遠,各個小朝廷之間基本上都是有仇的。

區別只在於大小而已。

甚至,還有點年代的因素在裡面。

正所謂新仇舊恨,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去算,氐秦和大晉,最近並沒有仇怨,

他們的恩仇都是很多年以前的了,雖然苻堅後來是一心想要籌備南征,且已經打算付諸實施。

但是最終,他不還是倒在了南征之前嗎?

也就是說,這場大規模的戰役,事實上並沒有開打。

之前雙方在邊境城市確實是互有勝負的,也經常有小規模的戰役。

但是,那些也算不上可以結仇的大戰,想來,晉軍那邊也是同樣的想法。

而慕容氏和姚羌,那些仇恨就是近期的,是非常現實的。

很多事情,都經不起推敲。

比方說,從慕容氏的角度來說,他們反叛氐秦,這是情理之中的事。本來人家和你也不是一家。

是你把人家的國家給滅了,還強行劃歸到一起的,這件事,到現在為止也沒有過去幾十年,難道,你以為人家會忘記嗎?

除了慕容氏,當時匍匐在苻堅英明神武形象之下的部落,大體的情況都是差不多的。

於是,你苻堅暴死,我們紛紛離散,這就是一個正常的操作。

合久必分嘛。

難道,他們還留在長安城裡,繼續給苻堅打工嗎?

反叛是必然的。

而且,像是慕容氏一族,或許還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光明磊落的,畢竟,在長安亂戰的那一天,鮮卑人並沒有怎麼樣。

他們只是安安靜靜的退出了長安城,逐漸集結到了慕容垂的身邊。

這難道還不夠朋友嗎?

這還是看在多年以來,苻堅對待鮮卑人整體還算是過得去的面子上,再加上,慕容垂本來是個君子,他不想以小人行徑落井下石。

然而,此時的氐人心裡卻不是這樣想的。

正所謂一時屬於我,一輩子屬於我。

這就是一些強盜的思維。

於是,氐人忽略了苻堅強行吞併的行為,卻認為,這些不同的部落不管大小,都應該忠誠於氐秦。

而把他們進佔長安以及四散離去的事情看做是一樁罪過,並且切齒仇恨。

雖然理智告訴符融,其實,這樣思考並沒有任何的道理。

但是,實際情況卻不允許他這樣考慮。

氐秦確實是一夕覆滅了。

速度之快,很多人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準備,讓他們措手不及,他們根本就接受不了這樣的變故。

而氐人呢,也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

被紛紛趕出長安城,甚至是,有命能逃出來的,已經是幸運兒了。還有很多人,他們根本就來不及逃出去,就死於姚羌的刀下。

可以說,如果真的把幾大部落區分開來,現在的氐人最痛恨的,肯定是姚羌,這是毋庸置疑的!

為了部族的活路,即便是符融心裡明白,幾大部落的做法,並沒有什麼不妥,他也只能繼續依照部族之間的仇恨來解決問題。

這是一個部族的鬥志!

失去了鬥志的部落,幾乎就是草原上待宰的羔羊,沒有了存活下去的可能。

這似乎也是氐秦的困境之所在。

雖然氐人發展到了今日,規模已經是相當的龐大了,但是相比在此處繁衍生息了幾千年的漢人群體,還是要少的多的多。

根基不足,生活的方式也並不相同。

一邊是純粹的農耕民族,一邊呢,雖然也還算是精通農耕,但是,因為一直以來定居成問題,所以,對弓馬遊獵的生活也很是倚仗。

這就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撕裂。

對於中原漢人建立的王朝來講,一切都很容易處理。

他們享有同樣的一種文明,並且,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從上到下,從學子儒士,再到凡夫俗子,全都對儒家的學說耳熟能詳,並且內化為一種精神力量。

這使得他們的行事方式有很大的趨同性,彼此也能夠互相理解,各種政令想要推行下去是非常簡便的。

而對於氐秦這樣的部族來說,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如果,氐秦現在的格局還是以往的部落制,有什麼話,大家坐在一起大聲呼和就可以說出來了。

決策也是簡單商議就可以定下來,也就沒有那麼多的麻煩事了。

而現在的氐秦,偏偏就不是這樣的格局。

現在的氐秦,正是苻堅改造過後的氐秦。

苻堅當政之後,秦的力量急劇增長,而它的領土也是急劇擴大,這樣大的地盤,再使用以往的部落開會制,就有些應付不來了。

於是,也仿照中原朝廷的模式,建立了各級官職,提供給文臣武將來擔任。

這樣過了二十多年,可以說,這種上朝議政的模式,氐人已經相當適應了。

而現在,他們的地盤驟然縮減,甚至比以前的部落時期還不如,這樣一來,那種大規模的朝會似乎又不需要了。

但是,想要恢復成以往的部落酋長開會,也是不可能的了。

於是,為了應對這樣的局面,現在的氐秦事務,乾脆就由符融一人決斷,其他的大臣間或提出一些意見,至於能不能被接受,能不能實行,那就是符融一個人說了算了。

這也是最簡便的辦法,也是最適應現在這個危機時刻的辦法。

可以說,這也是在賭。

如果符融是個貪圖享樂的人,管他以後洪水滔天,我只管享受我的,能享受一時是一時的話,那麼氐秦的基業可就算是徹底葬送了。

想換人?

放眼望去,氐秦現在還有人嗎?

有嗎?

沒有!

所以,就算是符融不上進,他們也只能忍著。

所幸,符融絕對是個靠得住的人。

殫精竭慮,只為了讓氐人能夠生活的更好。

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只有晉人是最好的選擇。

兩個部族之間的仇恨,年代久遠,直到今日,都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而晉人一向喜歡懷柔的手段。

只要氐人願意服從,好好的跟著晉人做事,未來,應該還是可以比較美好的。

所以,對於氐秦來說,王謐的邀請無異於是雪中送炭。

他們正等著機會和晉人聯絡。卻礙於面子和自己的斤兩問題,不敢動手。

現在好了,晉人主動邀請,他們只要點頭答應就可以了。

於是,符融立刻就給了王謐回覆,這一次盟約就算是徹底達成了。

接下來,就要看琅琊大王的想法了。

那大規模的部隊,正在向著京口漸漸靠近,而等到他們到了京口,卻又兵分兩路。

一路,也就是大規模的部隊,就這樣直接的進入了京口。

而另一隊人馬,規模很小,卻直奔建康城而去。

兩相對比,這一隊的人馬才是最重要的。

什麼什麼?

北府兵的大本營,京口重地,居然就會讓外來的大軍長驅直入?

還駐紮下來?

瘋了嗎?

可能嗎?

北府兵廢了?

那當然不可能了。

雖說大軍是外來的,但是也是晉軍的一部分,是誰?

當然是我們的桓衝桓老爺子帶領的荊州部隊了!

時間也差不多了,總該到京口來看看情況了,畢竟,北伐將要開始,這樣的大事,怎麼可以沒有荊州兵出場的機會?

桓老將軍對這一次的聯手可是相當的期待呢!

誰說荊州兵就是腦後有反骨?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冷顏

司徒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