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秦天允許,吏部尚書帶著一位書生裝扮的青年走入長生殿。

秦天打量著進來的青年,給人一種十分儒雅的氣質,只不過冥冥之中,卻有一絲令人心寒的氣質。

“啟奏陛下!”吏部尚書文華說道。

“臣將李儒給帶過來了,請陛下考量。”

“草民李儒,拜見陛下!”

“哈哈,文優快快請起!”秦天起身先將李儒扶起來,又將文華抬手虛扶。

“朕有文優相助,朕如虎添翼啊!”

一旁的吏部尚書受寵若驚,陛下龍顏大悅,竟然...竟然起身攙扶了他。

“儒只是一介書生,陛下如此對待,讓儒惶恐了!”

李儒再次朝著秦天躬身大拜,像是一位謀士遇見一位禮賢下士的主公,倍感榮幸。

“呵呵,文優過謙了。”秦天笑呵呵的說道。

系統出品,必屬精品。

雖然有些時候令人無語...

李儒是秦天召喚出來的,對秦天是百分之百的忠誠。至於李儒的能力,就更不必多說了。智力和政治在那擺著。

秦天看向李儒,心中倍爽,以後終於不用費腦子了啊!

“文優啊!不知你對大秦形勢有何看法?但說無妨!”

吏部尚書文華一聽就知道這是陛下在考量李儒,心裡也好奇,想聽聽這位的看法。

李儒帶著一絲笑意,躬身一拜,“陛下發問,儒今日就獻醜了!”

秦天微微點頭,等待李儒的下文。

“陛下,先帝仙逝,陛下親政不久,以至於我大秦目前內憂外患,說是風雨飄搖也不為過。

“好在,儒看到陛下一道道旨意皆是為強秦,為富民。陛下勵精圖治,政治開明!實乃我大秦之幸!”李儒在說的同時,也不忘誇獎一下秦天。

“我大秦地處中原,靈河之水源自天山,自西向東注入大海,並將我大秦國土一分為二,北方四郡,江南六郡!”

李儒頓了頓,繼續道:“然近年以來,北方多災害,旱災,蟲災導致莊稼顆粒無收,南方多洪災,澇災。而我大秦水利不興,所以,北方的百姓只能活活的餓死,而南方雖說富有,卻也經常遇洪。”

李儒臉上有些不好:“雖說朝廷大量調撥救濟糧草,甚至掏空了國庫,但是對於數百萬百姓來說,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

秦天點了點頭,這些他都已經瞭解了,但是,他剛掌握朝政,卻也只能一步一步來!

“若是長久如此,必定引發大動亂啊!”李儒眼中閃過一絲憂色。

吏部尚書文華眼中多了一些光芒,這青年的大局觀遠非他所能比,朝堂之上若有此人,大秦必然有所作為啊!

秦天頓時心中一驚,這倒是他沒有想到的,想著撥款救災,開倉發糧,就會讓百姓度過難關,這不過是秦天站在現代的角度想的罷了。不管是華夏古代還是異世神州,百姓疾苦,只求溫飽,僅是如此,也永遠是最為困難的事。如今北方的情況十分惡劣,若是稍有居心叵測之人煽風點火,說不定......

“確實,北方的事情不能再拖了!”秦天眼中閃過一絲精光,該準備派人親自北上,指揮救災了,秦天心中此時已有人選。

“這幾年,我大秦邊境並不穩固,中原七國,我大秦與五國接壤,外加南方蠻夷,邊防壓力十分巨大,軍費開支更是一筆鉅款!”

“如今陛下剛剛登基,朝政不穩,各國欺陛下年幼,皆是蠢蠢欲動。北方大齊野心勃勃,隨時準備南下。而南方,南蠻正與鎮南軍葉老將軍刀兵相見。西方大魏向來兵強馬壯,是七國之中當之無愧的霸主!如今大魏皇帝也是勵精圖治!對我大秦虎視眈眈!”

李儒眼中厲芒一閃:“東部大周國坐擁東海,遠離中原,雖說當年與我大秦交好,可如今我大秦內憂外患,他們可甘於平靜?”

李儒話一出口,吏部尚書文華就臉色一變:“你是說,他們有可能...”

李儒微微頷首:“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啊!”

李儒朝著秦天深深一禮,“陛下,再過幾個月就要進入冬季,只怕南蠻會有備而來呀。望陛下早做打算才是!”

秦天也是眉頭緊皺,似乎是在思索什麼。

“嗯!文優接著說!”秦天也想到這裡,又讓李儒繼續說下去。

李儒神色一定,繼續道:“北齊常年與突厥作戰,所以民風彪悍。但在齊皇徹底平定北方之前,必定有所顧忌,所以,沒有絕對的把握,他們也不會輕易南下!且我大秦有八萬守軍鎮守北關。”

“雖說,大魏對我大秦虎視眈眈!但大秦西境山脈縱橫,將大魏阻隔在西部,若是想要東進唯有雁門關這一道出路,所以西境暫時是穩定的,一來,雁門關地勢險惡,二來,我大秦軍神宋馳領十五萬兵馬鎮守雁門關。”

“大魏北方雖並不與突厥接壤,但是,北齊的實力並不比突厥弱,再加上大月國,和西楚牽制,所以,絕對不會輕易妄動!”李儒胸有成竹,侃侃而談。

“不錯,大月國有十萬甲士,雖然實力無法與大魏抗衡,但是,卻也並不懼一戰!”秦天說道:“大月國地處中原極西,與西域十幾國通商,可謂富甲天下啊!”

“嗯!”李儒讚許的點了點頭:“至於西楚,地理偏僻,背靠大山,兵力不過二十萬,有大魏,大月國,蠻族壓著,倒是不足為懼!”

“而高麗,被北齊壓得喘不過氣,所以,定不會與我大秦交惡!而東部大周邊境也有八萬人馬。”

李儒吐出一口濁氣:“所以,我大秦目前主要是解決內患,首當其衝的是解決北方災害!另外就是擴充軍隊,隨時增援邊境。”

秦天茅塞頓開:“今日聽文優一席話,真是勝過十年苦讀啊!”

吏部尚書也是恭敬地對著李儒道,“先生有如此大才,乃我大秦之福啊!”

“文優,如今爾尚未有功績,朕如若就此任職於你,必會引起朝中官員所議論。朕問你,你可願意去北方賑災,代朕察看民情?”

“儒願為陛下效犬馬之勞!”李儒俯身。

“好!好!好!朕任命你為副巡察使,擇日你和戶部尚書一同北去。”秦天心中大喜,有李儒出馬,北方有救。

“三寶,召戶部尚書覲見!”

“奴婢遵旨!”

不過半個時辰,戶部尚書便來到了長生殿。

“老臣拜見陛下。”戶部尚書王實甫對秦天叩頭。

“起來吧,朕有話交代與你。”

“這位就是今日早朝吏部所說的李儒。如今朕已考問過,乃國之棟樑。”

“如今北方災害加劇,救災刻不容緩,朕讓你和李儒擇日啟程北上!”秦天眼中閃過一道光,“命你為巡察使,李儒為副巡察使,但凡是有拿捏不住的地方,儘可詢問李儒,有他在,可安北方,你可明白?”

“老臣遵旨。”戶部尚書對秦天一拜。

戶部尚書又看了一眼吏部,只見文華點了點頭。

“李大人,還請多多指教。”戶部尚書對李儒拱手。

“還請尚書大人多多指教。”

兩人寒暄了一番。便詳談起來北方賑災事宜。

原本還有點小瞧這位年輕人,但在討論過程中,李儒獨到的見解,讓戶部尚書越聽越佩服。

此人才華果真如陛下所說。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唐朝好駙馬

羅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