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著這樣強烈的感情,劉徹打算第二天就去找老祖宗商量一下對策。

但未曾想,半夜時分,長安城中便傳來異動,待到天明時分,城內便見到有全副武裝的漢軍的身影。

這是?劉徹仔細辨別了一番旗幟,發現這是屬於長樂宮的禁軍,這可是隻有皇后手令才能調動的,這是要作甚。

軍隊調動絕非小事,特別是這長安城中,先前江充四處構陷害人,隨行者不過巫師衙役,即使這樣都鬧得滿城風雲。此時禁軍出動更是讓整個長安城人心大亂。

這幾天對於長安城的居民來說是過分刺激了,本來眼見奸人伏誅,能過上個安生日子了,結果太子又出動了禁軍。

出動禁軍是要對付誰呀,即使要抓捕江充餘黨,有皇帝的命令在手,只要派出衙役,就能讓他們全都授首。

除非,斬殺江充是太子假傳聖旨,而現在太子起兵是要造反。

這小子是要造老子的反,劉徹也是很快地得出了結論,瞬間暴怒,原本醞釀的犢子之情轉變為無盡的怒火。

大漢以孝治天下,豈有兒子造老子反的道理,更別說是劉徹這種掌控欲極強的皇帝。

別看他在劉邦面前跟孫子一樣,那是因為他確實比孫子還低一級,只是曾孫,在平常人面前,他還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帝。

只是瞬間,劉徹就下意識地要派兵鎮壓這場叛亂,敢有從者格殺勿論,兒子,我沒有這個兒子。

等等,下意識就要發號施令的劉徹發現自已還在模擬中,現在只是一介布衣,這下瞬間沒有了發洩的渠道了。

“阿耶,你剛才怎麼臉色這麼難看,不要生氣好嘛,餘會乖乖聽話的。”身旁的小子一臉擔憂地看向爺爺,剛才劉徹強烈的怒火讓老漢都徹底變了臉色,讓他十分害怕。“孫兒莫慌,爺爺沒事。”老漢開始安慰起孫子來。

兩人間的天倫之樂劉徹自然也看在眼中,稍稍撫平了他的怒氣。

無處發洩怒火的他也只能慢慢平復自已的心情。

人最經常在憤怒時做出不理智的事,憤怒過後又礙於面子將錯就錯。

幸運的是,劉徹現在還在模擬之中,自然無法釀下大錯,能有更多的機會來思考,但模擬世界的影之分身可就沒有那麼理智了,在得知太子叛亂後,便決心要剷除這股叛軍。

長安城內人心惶惶,太子孤立無援,只能將希望放在城外的任安上。

“駕!”太子劉據親自來到北軍營外,最終卻吃了個閉門羹。作為太子黨中碩果僅存的軍方人物,任安最終選擇了中立。

在聽到這個訊息後,本來還在樂呵呵地看笑話的嬴政瞬間感覺大事不妙,但又遲遲找不到脫身之計,只能閉目等死了。

長安城中,太子也只能盡力最後一搏了。

“砰砰砰”,一陣敲門聲傳來,打斷了劉邦劉徹兩人的交流,開門便見兩名禁軍站在門外,那名禁軍上下打量了一番屋內的大劉小劉二人,感覺體格不錯,便大手一揮,將兩人一併帶走。

等到一副鎧甲套在身上,兩人這才恍然大悟,自已被強徵了。

這就是你所說的謙謙君子?劉邦此時有一堆話想說。這做事之果絕,真不愧是他老劉家的種。

說實話,劉邦還是挺欣賞這位太子的,可惜的是,子不知父,父不知子啊,溫和的太子不順父意,太子畏懼其父不敢直言,等到兵戎相見時,既證明了勇氣,也決定了死期。

喊殺聲起,幾萬被臨時武裝起來的市民就這樣與城外包圍而來的精銳漢軍交戰,其結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

相持五日,死傷數萬人,整座長安城都是血流成河,太子軍是節節敗退。

又一輪敗退,眼見劉邦率先戰死,劉徹也是心灰意冷,周圍的市民也是萎靡不振。

“何以至此,何以至此啊!”突然,旁邊的一位中年人大呼道。

周圍人聞之也是淚流滿面,本來他們有一位武德充沛的天子,又有一位體恤愛民的太子,這本該是一件喜事,為何要發展到如此兵戎相見的局面呢。

“若衛大將軍、冠軍侯仍在,又豈會如此啊。”一些跟隨過兩位將軍的老人此時也是無比悲痛。

“衛、霍?”滿是心累的劉徹捕捉到了關鍵字眼,耳旁也響起了一道提示音。

“獲取關鍵線索,解鎖戰役劇本“龍城飛將”、“封狼居胥”。

還沒等劉徹高興一下,又是一波漢軍攻來,一陣短兵相接後,直接將他送到了觀戰位。

“太祖!”看到一旁的劉邦,劉徹瞬間緊張起來,他已經做好了被打的準備。

劉邦卻只是示意他繼續看下去,看一下自已作的孽,他也只能尷尬地坐在一旁。

等到太子一路兵敗,最終棄城而逃,皇帝方開始封爵賞侯時,劉邦才起身來要跟劉徹好好清算一波巫蠱之禍帶來的損失時。

沒想到,模擬卻還沒有結束,過了一會,嬴政的身影也出現在觀戰位。

“你是怎麼死的。”這種出現方式咋看也不像通關成功,劉邦只能禮貌地詢問嬴政的死法。

要說他們兩個幫助太子的戰死還算正常,你這一個看戲的怎麼也死了,他表示不理解。

“嗯,我是因為在太子之死中保持中立而死的。”

好吧,牆頭草不得活路倒也正常。

剛想再來清算損失一波損失,又見長安城中又開始新的一波滅門行動。

“不是吧,幫太子的殺,不幫太子的也殺,抓太子的也殺,你老了之後是不是發癲了。”看到這沒完沒了的滅門操作,嬴政實在受不了了,對劉徹發出了直指心靈的質問。

同時間,本次模擬也完成了最終結算,將三人遣返回模擬空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洋巨獸

愛吃冬瓜膏的曾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