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楚王啟安葬

李牧最後還是被朱襄逼著讀了一段。

朱襄見好就收,沒有逼李牧讀完。

兔子逼急了也會跳腳。把李牧逼急了,李牧肯定拋下他去其他城池了。他還需要李牧幫忙震懾楚國貴族,可不能讓李牧跑了。

朱襄來到楚王啟靈堂的時候,離楚王啟自刎已經快到兩月。

楚王啟死時秋老虎的餘威尚在。久久不下葬,楚王啟的屍身都散發出了腐敗的臭味。

靈堂裡蠅蟲環繞,甚是狼狽。

朱襄一身素衣來到楚王啟靈堂時,靈堂裡還在吵架。

有卿大夫希望按照楚王啟的遺言下葬,但楚國大部分宗室都希望楚王啟葬到他君父的陵中。

卿大夫認為,楚王啟繼位時日尚短,沒有給自己修陵墓。身為楚王,卻陪葬先王墓中,實在是規格太低了。

楚王啟本就屬意與春申君同葬。秦王又敬佩楚王啟和春申君,願意給這對君臣修建祠堂。這不比陪葬更好?

棺木一開啟,惡臭撲面而來。

朱襄默默聽著,心裡明白了楚國宗室不肯讓楚王啟北上安葬的原因。

他們不是想要楚王啟安葬在遷都後的楚王陵墓中,而是希望秦王給楚王啟承諾的“祠堂”能建造在楚王陵墓中,這樣他們就不用擔心歷代楚王陵墓被毀。

他們作揖道:“請讓我等為大王抬棺。”

朱襄朗聲一言,讓靈堂爭執戛然而止。

惡臭湧出時,靈堂中眾楚國卿大夫皆以袖捂鼻,不住乾嘔。

楚王啟捨生取義,理應獲得更好的祭祀!

再說了,秦王想給楚王啟建祠堂祭祀,也可以建在這裡嘛。

楚國宗室想阻擋,但不敢以死阻擋。見到秦國來使如此無禮蠻橫,他們只能憤怒地用語氣和表情控訴。

至於楚王啟自己的意願,他不是說無顏見祖先才不葬在王陵嗎?我們宗室一致決定,他這個末代楚王當得很好,可以葬!

兩方吵得厲害,連朱襄進來都沒發覺。

李牧習慣了戰場的惡臭,淡然道:“我將楚王啟的屍身交予你們,以為你們會厚待自己的君王。沒想到你們居然對自己的君王如此輕慢。”

朱襄冷漠的眼神稍緩:“楚國還是有義士在。春申君若在天有靈,見到此幕,大概心裡會好過一些。”

“我聽聞昔日楚國世卿貴族向來不把楚王放在眼裡,為了射殺武吳起,連楚王的遺體都能侮辱。我本以為那是不得已為之。今日一見,原來不是不得已,而是常態。”

靈堂皆寂然。

他們還說可以退一步,讓春申君遷靈到楚王元的陵墓中陪葬。正好春申君和楚王元也是一對老君臣。

他們不認識朱襄,但認出了朱襄身側做護衛狀的李牧,頓時罵人的話哽在喉嚨中,猶豫著要不要罵出來。

他們也不認識朱襄,沒發現這個衣著樸素的中年人身份高貴。

為了保住楚國先王陵墓,他們想把春申君和楚王啟都陪葬楚王元的陵墓中。也不想想秦王為何會給這兩人修建祠堂。

朱襄冷笑:“我說了,阻攔者殺。若是你們真想阻攔……”

楚王啟的屍體沒有經過多少防腐,已經生出了蛆蟲。

朱襄回頭掃了那些一給他們死亡威脅,立刻就軟弱的楚國宗室。

這根源,還是出在白公那。

“既然不畏死,那何不以死爭取?”朱襄道,“說不準多死幾人,我就能上奏秦王,讓秦王改變主意。”

楚國宗室立刻不滿地喧鬧。

朱襄沒有理睬這群人的憤怒。

朱襄早從李牧這裡聽聞楚王啟屍身腐朽,來拜祭的時候就帶了處理遺體的匠人。

楚國宗室則認為,熊啟既然是楚王,那就該葬在楚王的陵墓中。既然自己沒有,身為兒子,他葬在君父的墓中又怎麼了?這是孝順。

他命令匠人重新為楚王啟整理儀容,塗抹防腐的香油和香料,然後重新裝進另一個棺木中。

但朱襄哂笑。這些人未免太異想天開了些。

他們憤怒地看向那個膽敢侮辱他們的人。

他想到了好友魏無忌。

他走到楚王啟的棺木旁,先躬身請楚王啟原諒,然後命令人開啟棺木。

秦王政其實還沒下令,但朱襄拿出秦王賜予的令牌,就算是秦王親自下的命令。

在離開時,有楚國卿大夫猶豫了一會兒,上前攔住。

可以說,他們的心是好的。

“你是誰!”

朱襄伸手問護衛要劍,將拔出的劍丟在地上。

朱襄神色平穩,只是眼神中出現了一絲恍惚。

白公一把火燒了楚王祖陵。楚國宗室惶惶不安,擔心楚國國滅,秦人又來一次。

“秦王有令,送楚王歸葬。”朱襄拿出秦王的令牌,沒有與那些人爭辯,直接下令,“阻攔者,殺。”

“春申君友,朱襄。”

朱襄淡淡道,不再理睬靈堂蚊蠅,頭也不回地離去。

靈堂中愕然,然後譁然。

有人罵朱襄果然一介庶人,不懂禮儀;有人感慨原來是朱襄公,不愧是朱襄公;還有人後悔為何自己不去抬棺,沒有給朱襄公留下好印象。

現在的秦王是朱襄的外甥,誰都知道討好了朱襄,就相當於討好了秦王。

“我去去就回。”朱襄將楚王啟的棺木放上馬車後,對李牧道。

李牧道:“我和你同去。”

朱襄疑惑:“楚國不是還不安穩嗎?”

李牧道:“一些掃尾而已,蒙恬他們自己能解決。”

正因為楚國還不安穩,項燕還沒死,李牧不放心朱襄。

打仗之事,朱襄很有自知之明,向來不會多過問。李牧如此決定,他就與李牧同行北上了。

雖然春申君遺孀深深厭惡楚王一脈,但有他當說客,楚王啟也確實與春申君交情頗深,應當能說服她。

何況建祠堂供奉這個好處,春申君的家人應該還是想要的。

朱襄離開時,李牧就讓秦軍在楚國各地傳話。

楚王啟以死殉楚國、救楚人,楚國宗室卻輕慢楚王啟的遺體。楚王啟死後兩月不下葬,屍身都腐爛了。

春申君之友朱襄公得知此事,特意從秦國趕來。

朱襄公進靈堂時,靈堂上蚊蠅環繞,一片烏煙瘴氣。

朱襄公震怒,以刀劍逼迫楚國宗室放行,才帶楚王啟屍身北上安葬,入土為安。

何其辱也!

朱襄對李牧道:“雖然是實話,怎麼聽起來怪怪的。”

李牧道:“既然是實話,為何怪異?”

朱襄撓撓頭:“也是,反正是實話實說。”

在這件事傳出去後,李牧又加了一個更詳細的版本。

秦王想要給楚王啟和春申君建君臣祠堂祭拜,以表彰楚國也有賢臣明君,警醒後世君王。

楚國宗室卻說楚王啟並非正常繼位,不堪被拜祭,只能陪葬先王陵墓,甚至連棺木規格都還不如尋常陪葬重臣,更不如之前的楚廢王。

項燕得知此事時,他身邊的人都在疑惑是不是秦國故意抹黑那群人。

他卻冷笑道:“秦國強大,楚國宗室不過案上魚肉,秦國何必為他們多費心思?依我瞭解,這是他們做得出來的事。”

說完,他將碗中酒一飲而盡,眼淚縱橫:“當初我不也是如此?無論立下多大功勞,那些羋姓貴族又何曾瞧得起我?他們當然也瞧不起我迎回來的楚王。”

項燕下令,不可騷擾帶著楚王啟北上的朱襄公的隊伍。

而後,他得知李牧居然親自護送楚王啟的棺木,又失聲痛哭了一場。

連敵人都尊敬楚王啟,楚國貴族卻不尊重楚王啟。

他又想到被秦軍護送的春申君,想起在兩軍陣前自縊的信陵君,更加悲從心來。

項燕不由恍惚。

亡六國者真的是秦國嗎?

就算沒有秦國,這樣的六國,難道真的還能存活下去嗎?

項燕對於反秦一事,終於心生動搖。

不過他就算不動搖,也已經面臨末路了。

李牧將楚王啟屍身被楚國宗室侮辱的訊息傳遍楚國之後,楚人皆憤怒。

因朱襄曾經護送春申君離開,所以他的名聲已經在楚國平民中傳揚。

春申君原本的封地就在淮北。朱襄此次送楚王啟北上,再次透過了春申君原本封地。

仍舊自認為是春申君封邑之民的楚人再次見到了朱襄公,再次披上粗麻衣,與朱襄公同行。

送行隊伍浩浩蕩蕩,哭聲震天。

楚人這才為末代楚王好好地哭了一場靈。

有楚國士人作歌,將楚王啟屍身被侮辱一事,與當年春申君被逼自刎一事相呼應。

他們痛哭,蒼天啊蒼天,如果你有眼的話,一定會降災於現在的楚國吧。

朱襄聽後,心頭一梗。

他忙對送靈隊伍中傳唱此歌謠的楚人道:“楚國朝堂上的庸碌無道,上天怎能降災於你們?平民何辜!”

但朱襄的話有些太超出這個時代人的理解了,他們還是繼續唱。

朱襄不由扶額。

李牧哭笑不得:“他們只是抒發心中不滿,又不是真的想要被降禍。”

朱襄道:“假如呢?壞事很容易念著念著就來了。我還希望楚地明年豐收呢。”

李牧失笑不已。

朱襄總是不喜歡神鬼一事,常斥責“迷信”。但朱襄有時候比其他人更迷信。這天災,哪是念著念著就能念來的?那老天也太經不住唸了。

朱襄連連搖頭。

他這哪是迷信,是真的擔心。

去年黃河大水,雖然今年無事,但誰知道明年如何?

從夏同在位時的水災旱災起,華夏天氣很明顯進入了波動期。風調雨順只是間隔,極端氣候波動說不定還會持續很多年。

朱襄隱約記得,西漢建國時,華夏的氣候處於穩定期。

希望快點到這個穩定期,希望現在已經到了這個穩定期,唉。

朱襄滿心憂愁無人理解,連秦王政看到朱襄書信中的煩惱,也嗤笑舅父杞人憂天。

楚國雖然還有零星反抗,但楚王啟都死了,秦國已經算是統一天下了。

秦王政準備祭天,稱秦始皇。

不過典儀還需要準備一下,各地重臣也需要給時間回來參加他的登基大典。

天下已定,不需要急躁。秦王政讓朝堂準備一年,在後年正月初二登基為秦始皇。

那時正好是他壽辰,就當給自己祝壽了。

秦王政寫了一連串的名字,連遠在蜀地的李冰和遠在南郡的蒙武都必須回咸陽。

照顧過他的長輩,怎麼能不來看他登基成為秦始皇?

秦王政還特意去曾大父、大父、阿父陵墓前各住了一晚,專門通知他們自己要當秦始皇了。

“阿父啊阿父,我終於可以給你上諡號了。”

秦王政拍拍自家阿父陵墓前的石雕。

張良站在秦王政身後,滿心嫌棄。

誰家國君祭拜祖陵的時候是嬴政你這樣?你也太不懂禮貌了。就你這樣,還自稱荀子教出來的學生?真是給荀子抹黑。

荀子倒是沒意見。

祭拜先祖,那是登基大典前需要做的事。現在秦王政只是到長輩墓前說說尋常話,不需要太過繁文縟節。先王也不會怪罪秦王政。

荀子的身體越發虛弱,瞌睡的時間越來越長。

雖然他沒有病痛,但人老了,精神不濟,骨頭疏鬆,哪裡都不舒服。

不過他還是撐著親自為秦王政籌辦登基大典,並將之後秦王政想要去各地封禪的大典都準備好。

秦王政登基成為秦始皇后,會巡遊一次天下,封禪各地神靈。

這是秦昭襄王時期就想做的事,荀子已經準備了十幾年的事。

現在秦國終於統一了天下,荀子終於能把壓了十幾年的事完成了。

如朱襄所想,有秦王詔令,又有朱襄勸說,春申君的家人同意將春申君起靈,與楚王啟葬在一起。

春申君遺孀面如冰霜,雖然知道這對良人更好,但心裡仍舊鬱郁。

畢竟楚王啟和春申君同葬,她就不能與良人同葬了。

罷了罷了,不和良人同葬,與兒子同葬吧。

李牧把朱襄送到目的地後,就匆匆返回楚國。

朱襄留了下來,親自督造祠堂和陵墓。

春申君和楚王啟沒有多少陪葬品,祠堂也不需要修得多富麗堂皇,所以冬季休耕的時間,就足以完成工程。

待祠堂建好時,附近許多士人來拜祭,其中不乏秦人。據說還有其他士人正從遠方趕來。

這是秦王欽點的君臣典範,值得現在士人和後世士人來拜祭……並許願。

朱襄看著祠堂中的松樹上繫著許願布條,和池塘中的錢幣,半晌無語。

難道在樹上綁許願條,或者在池塘裡丟錢幣許願,也是祖先刻在血脈裡的事?

什麼祖先啊,別什麼都往血脈裡刻行不行!

朱襄扶額,叮囑道:“記得每天都派人去撈錢幣,就當是維護祠堂的費用了。”

春申君的遺孀住在了祠堂中,親自管理祠堂。

她聽到朱襄如此說,板了好幾日的臉終於露出了笑容:“就依朱襄公所言。”

朱襄道:“還有,該和你兒子寫封信了。現在楚國已滅,他已經可以出仕。我會把他帶在身邊教導。”

朱襄本還想把信陵君的後人也帶在身邊。但他們不肯,非要為魏國守三代,到曾孫輩才出仕。他便只送了一些咸陽學宮的書籍過去,並叮囑他們,就算不出仕,也可以去咸陽學宮求學。

春申君的遺孀恭敬道:“是,朱襄公。”

楚國終於滅了,她揚眉吐氣。

活該!

一想到楚國好不容易來了一個好一點的末代楚王,連屍身都慘遭侮辱,還是朱襄公親自去討要楚王啟的屍身,才能讓其入土為安。春申君遺孀把“活該”二字念得更響亮。

活該!

朱襄把祠堂建好時,楚國反抗的勢頭越來越弱。

連項燕都覺得沒有多大意思。

他就算抵擋,又能如何?就楚國宗室那副模樣,還不如自立。

可項燕最終還是恪守了楚臣的底線,想了許久,放棄了自立。

他本來想學楚王啟自盡,但李牧派人問他要不要和家人見一面。

項燕嘆了口氣。就算他想隨楚王啟而去,也還是要再見家人一面再說。

現在的項燕沒有朱襄原本歷史中項燕那麼灑脫。

原本歷史中的項燕雖然自己在軍中,但他的家人族人都被安排妥當,所以他可以放心殉楚。

但現在的項燕,族人早早被秦人掠去,剩餘家人也在項城城破的時候被俘虜。他實在是放心不下。

李牧給他遞了臺階,他便降了。

不過項燕已經心死。他只是暫時活著。等他確認了家人和族人的安全後,與家人和族人告別後,還是會隨楚王啟而去。

即使他和楚王啟或許沒多少君臣名分,大部分時候都在針鋒相對。

李牧也知道項燕不會為他所用,只是找個由頭讓他晚點死而已。

先殉一個楚王,又殉一個楚將,楚人可能就會對楚國又萌生過多感情,讓秦國不好治理這一片土地了。

何況楚王啟大概也不是很希望項燕去陪他。

楚國反抗的勢頭隨著項燕投降徹底結束。楚國宗室和楚國大部分卿大夫都被押送去了咸陽城,等待秦王政的處置。咸陽學宮諸多學子揹著包袱來到楚國為吏,教導楚人學習秦律。

楚國宗室和卿大夫一離開,大部分田地都歸於秦國。秦王政獎賞完此戰有功的秦軍後,還剩下小部分土地,按照秦律分給當地楚人耕種。

楚國庶人沒想到秦國不僅沒有沒收他們可憐的為數不多的自耕田,還給他們分田,對楚國的想念立刻減少。

朱襄回到楚國的時候,已經可以開展春耕了。

然後,朱襄頭疼的事應驗——今年又出現極端氣候。

今年的冬天特別漫長,一直到了四月都還有寒凍,房陵(今湖北)一線都普降大雪。

這別說春苗了,連人都凍死不知道多少。

正好楚國各地傳唱“楚人這樣對待春申君和楚王啟,一定會有天災報應”的歌謠,這下子楚人認為他們真遭遇報應了。

楚國文化與中原文化不同,在七國中最重鬼神和巫術。

楚人見到鬼神真的懲罰他們,一個個惶恐不安,完全不敢去救災和自救,只知道磕頭求老天開眼。甚至有人自埋或者埋家中小孩於雪中,給鬼神送祭品。

朱襄忙於救災,迷信的楚人不僅不配合,還給他添亂。李牧都勸他別幹了,讓這群楚人自生自滅吧。

不自救者,不需救。

朱襄嘆了口氣,讓李牧派人搭建了一個高高的祭壇,上祭壇做法。

對於迷信的平民,只能用迷信攻之。他之前在雲夢澤做了一次伐山破廟,現在再來一次。

朱襄先做法質問老天,說要斬禍害楚人的鬼神,然後帶兵去拔除各地淫祠。

每次天災,各種千奇百怪的小宗教團體就如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騙錢的騙命的層出不窮。還有不少盜匪打著鬼神的名號斂財抓丁擄掠婦人,佔山結寨為王。

朱襄再次親自領兵,山中也好,水中也好,把這些盜匪一一揪出來砍頭,說這是在殺禍神的“降靈”。

李牧本想代替,被朱襄拒絕。

“我在民間有過討伐鬼神的名號,所以由我去做,他們士氣才最低。”朱襄道,“我替你剿匪,你替我撫民。我倆都去剿匪了,誰撫民?”

李牧無奈,只得暫時卸下武將身份,與朱襄交換官職。朱襄跑遍江淮平原,討伐打著鬼神旗號的匪患時,他就負責楚地的救災和春耕補種工作。

李牧有治理一國之能,換個身份幹活也很利索。藺贄寫信來笑話李牧,說李牧這是暫代楚國令尹,也算是當了一次相國了。

李牧回信鄙視之。

寒凍災害是全國範圍內的,秦地也有遭災。

不過秦地本來就偏北,應對寒凍災害的經驗比已經溫暖了很多年的江淮平原豐富許多,再加上沒有鬼神之說蠱惑平民,救災補種都很積極,所以受災情況比楚人好一些。

再者秦國去年豐收了一次,大部分秦人家中有較多餘糧,棉布又已經普及,所以他們凍死餓死的人,比南邊的楚人還稍少一些,給秦王政減少了一些壓力。

其他五國之地也豐收了一次,勉強能夠自給自足。南秦的糧和布,就只需要供應楚地了。

秦國君臣在剛天下一統時,就感到了頭疼。

原本許多秦國大臣在秦國天下一統後躊躇滿志,紛紛上書秦王繼續南征北伐,建立不世之功。

他們還有許多新奇想法,比如讓秦王在各地修行宮修馳道之類,大興土木,彰顯秦國威嚴。

都沒有仗打了,這可不該浪起來?

秦王政把這些人的上書一一壓下。

待開春寒凍災害時,寒流不僅凍死了農人地裡的苗,也凍死了秦國朝堂那顆浮躁的心。

他們終於冷靜下來。

此時秦王政才將朱襄請求休養生息的上書遞給他們傳閱。

朱襄根據歷史經驗,在上書中寫了秦國統一天下,幅員突然遼闊後可能遇到的一系列問題。

打天下很不容易,治理天下更是困難。秦國的“統一”,現在才走了第一步。

“諸卿,共勉。”秦王政深深地嘆了口氣。

他滅掉楚國時,心情是雀躍的。

但他快當秦始皇了,心情立刻就沉重起來。

在夢中,他已經當過一次秦始皇了。很不順利。

這一次,他能當好秦始皇嗎?

嬴政不確定。

他做事向來自信,唯獨此事上不敢自信。

夢境中秦國的未來是二世而亡,哪怕現在太子是扶蘇,他也不敢奢望太多。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扶蘇更不可能做到。秦國要想長治久安,國政必須在他手中理順。

曾大父、大父和阿父一代一代剋制自己的野心,將秦國穩穩地交到他手中,他必須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老政啊,你說朕能做好嗎?”

青年嬴政坐在略微蒼老的嬴政對面,露出他在朱襄面前也不會出現的躊躇不安。

他呆坐許久,離開了搖搖欲墜的夢境房間。

略微蒼老的嬴政睜開眼,也是幽幽一嘆。

(本章完)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網戀和女神校花

喜歡豚尾猴的沈小姐

我的婚姻是座牢

初挽挽

我的電視機能穿越影視

作者宇作家

凡人飛昇錄

呆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