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當週太傅和季太尉兩位大人一起出現的時候,季太尉都是充當背景板的作用。

“陛下,陛下身體可還有恙?前些日子,微臣與陛下說的,京都內......”周太傅急忙跟上走在前面的於彼的步伐,一邊跟在後面,一邊說著。

於彼停住腳步,無奈地說道:“太傅,朕剛剛睡醒,午飯還沒來得及吃呢,有什麼事,等朕吃了午飯再去前廳說,成不成。”

一旁的季忠平扯了一下週書景的袖袍,他只能閉上嘴,低頭應“是”。

兩位大人年紀加起來起碼都要一百四了,怎麼說也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但一進門,兩人看到已經坐在餐桌上的國師時,還是有些驚訝,但很快又反應過來,看來高小易說的國師在裡面陪著陛下確有其事。

於彼知道依照太傅大人的性子和以往的慣例,太傅大人彙報事情的時候,不說個一兩個時辰都是看不起那件事。

所以她吃飯的時候故意放慢速度,恨不得一口米飯嚼個一刻鐘,想要在這餐桌上再拖一會兒,看得一旁的高小易憋笑憋得臉都快抽了。

但一頓飯總有吃完的時候,在移步到辦公的長桌那邊後,於彼坐在龍椅上,一轉頭國師已經自覺的坐在她身後的太師椅上。

“小易子,給兩位大人看座。”於彼招手。

“是。”

看著那兩個排排坐著的太師椅,莫名有些好笑,於彼彎了眉眼,“兩位大人,坐吧。”

“謝陛下隆恩。”兩人異口同聲的說道。

於彼屁股還沒坐熱,就聽到周書景的聲音傳來,“陛下前些日子吩咐的,京都內專門供女子讀書上學的學堂,至今日已經建了十二所,覆蓋在京都東南西北四個城區,京都內,容許女子入學的學堂也已近七成,基本能夠確保京都女子都有學可上。”

“嗯。”這是正事,於彼正了神色,點點頭,說道:“如此,就不必擔心,學堂位子不足,讓孩子沒辦法去上學的問題了,現今還沒到二月,學堂開學還來得及。”

一旁的季忠平見陛下和老周頭一臉鬆了口氣的樣子,有些不解,“陛下,現今只是解決了學堂建設的問題,又如何保證那些不管女兒家死活的父母,把孩子送去上學呢?”

周書景瞪了他一眼,說道:“讓你平常多看看書,多瞭解瞭解政務,你說什麼?你說一看黑字就頭疼!現在好了吧,沒誰有你這麼丟人的!”

“當著陛下的面,你亂說什麼?!我......”季忠平憋了一口氣,馬上回懟。

於彼沒忍住笑出聲,“哈哈哈哈,太傅,何苦為難季太尉,這滿朝的人誰不知道,季太尉大字不識幾個,但用兵如神啊。”

周書景又瞪了他一眼,向他解釋道:“陛下為了推進女童入學,前幾日擬了法令,報名上學的兒童都需在京兆府入冊,不收學費!前五十報名入學的女童,賞銀百兩,前一百賞銀五十兩,又放了二百兩,給一百名後入學的女童,先到先得,不限女童年齡!”

“哦!哦!哦!這可是個絕招啊,陛下英明,陛下真是英明神武啊。”他啥也不會,拍馬屁還是會點的,“這用錢來吸引那些父母送孩子去讀書,得的那點錢可比她們的彩禮錢高多了!”

於彼擺擺手,“說什麼渾話,朝廷給的錢,怎麼能和彩禮相比較,朕又不是讓父母賣孩子。”

“陛下還擬了法令,適齡兒童,不論男女必須要去學堂上學,如有不從者,依照大寧律法處理。”周書景念奏章似的聲音繼續說道,語氣中帶著一些無奈和擔憂。

“陛下此舉,耗財耗力,到最後要是吃力不討好,又該如何收場。”

這樣的擔憂也不是不無道理。在民間,特別是在家境貧寒的農戶人家裡,很多孩子還不到七歲就被家裡拉去幹農活,或者被送去手藝師傅那裡當學徒,都是為了以後能有口飯吃。

現在要那些孩子都去上學,雖然不收學費,但家中少了個勞動力,這換誰都不會樂意。

於彼沒有反駁,畢竟在從前她所身處的那片世界,當初為了推行義務教育,也花了極大的精力才推行成功,國家為了掃盲,也是煞費苦心。

季忠平這次難得沒有當背景板,問道:“陛下,此適齡兒童,是指幾歲到幾歲?”

於彼想了一下,說道:“此事還有待思考。”

她想到什麼,語氣突然變得憤憤,“說來,在我寧國,滿十歲的孩子可參加朝廷組織的童生試,前二十者,可入翰林院學習十年。

十五歲及以上學童都可參加朝廷一年一次舉辦的科考,考中者入翰林院學習三年,方可入朝為官。這麼雞肋的法子是誰想出來的,朕想改都不知道怎麼改。”

季忠平馬上搶答,“這微臣知道,是開國先祖皇帝,先祖是想那二十人都從小培養,長大後直接入職,知根知底,最為放心。”

一直沒說話的國師突然說道:“陛下,只是二十個人,翰林院還養得起。”

言下之意就是,不改,隨便。

於彼想想,也是,那就是說,到了十五歲才能拿到朝廷的公務員的入門磚,她直接拍板定論。

“適齡就七週歲到十五週歲。”

“等他們到十五歲那年 ,也剛好到朝廷一年一度舉辦的考試,考中了就去翰林院,沒考中的,知識也有了一定儲備,回家還是繼續上學隨他們。若還想繼續上學考取功名的,也可繼續在學堂學習,不過過了十五歲,朝廷就不免學費了。”

於彼覺得非常好,她看了一眼下面的兩人,下面坐著的兩個人也不說話。

“眾卿還有什麼建議?”

周書景沉默片刻,一句話問出最核心的問題,“陛下,這辦學的錢,還有修建學堂的錢,從何而來?就教育一事,朝廷已經快把稅收一半的銀兩都補上去了,其他地方怎麼辦?難道增收賦稅?那與讓老百姓自己出錢讓孩子上學有何區別?”

於彼的右手放在桌面上,手下意識的輕輕敲點桌面。

“錢的事不用擔心,過幾日上朝時,在朝上讓各位大臣想一想,議一議,增加賦稅是一定不可取的,但總有法子的。”

她語氣堅定,深知“苛政猛如虎”的道理,老百姓的生活本就不是很好,又怎麼能讓老百姓承受這麼多。

“教育是一國之重計,唯有教育之事不可廢,此事關乎到民生,朕要為天下百姓考慮,只有讀書知禮,百姓的生活質量才能提升上去,國家才能有興國之人才,才能迅速發展起來。”

周書景摸著下巴上花白的鬍子,點點頭,“陛下不過二十歲,就明白這樣的道理,真是令臣感嘆。”

他說完又從懷裡拿出一份奏摺,遞到於彼手裡,“這是今年科考的各項事宜,老臣都已寫明奏章,請陛下過目。”

奏章有差不多半個手指那麼厚,於彼懶得看,直接問道:“科考年年如此,有什麼好看的,太傅大人直接與朕說說,關於女子科考的事項。”

“是。”周書景站起身,站在不遠處的高小易,連忙向前一步,扶住他的手臂,又轉身給他遞上一盞茶。

周書景潤了潤嗓子,說道:“陛下前些日子的法令傳下去之後,朝野上下大驚,民間一片震動。確實也有一些開放些的家庭的女子報了科舉,至今日,京都內就報了有五十人左右,但各地州府報上來的,總計不到四十人。

這還不到男子總數的十分之一,老臣苦於不知女子的考卷該如何設計,想起陛下主張的男女平等,卷子就出的是和男子一樣的。”

於彼沉默片刻,說道:“這參加的人數已經比朕心裡想的人數要多得多了,朕的本意也是如此,男女考卷一樣,這點太傅與朕的想法不謀而合。還有一事就是,寒門子弟中的女子人數是多少?”

周書景知道女帝想問的是什麼,他也沉默片刻,說道:“就目前而言,在報名參加考試的人數中,女子總計八十人左右,其中,寒門子弟只有不到四十人,而貴族裡出來的女子要佔一半還多一些。”

於彼瞭然,笑道:“朕還以為,那些貴族世家裡的老古板不會讓他們家的女兒家拋頭露面呢,沒想到在女子這邊,居然還是同男子一般,寒門子弟的人數還是要少一些。”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後,我成了他們的王

無聊的羽毛筆

單單忘了我們的故事

銀杏樹耶

來人!開棺!王爺還有救!

虞師淮

重生八零:農家小媳婦

哆咪

陛下,娘娘她又嬌又媚

夏蟲語

再相信一次吧

一路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