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新劃分的徐州,與東漢時的徐州不同。除了原有的廣陵、下邳、彭城等徐州郡國外,又將揚州的廬江、九江二郡劃入徐州。廬江、九江二郡位於江北地區,大部分縣鄉都是在曹操帳下。

實際上,霍峻欲取合肥,劉備委任霍峻為九江太守,或許更為合適。然霍峻之前出任南郡太守,今從任上卸下,讓霍峻遙領並不合適。且霍峻在劉備繼任荊楚過程中,又表現出眾,不予較高的封賞,於情於理皆說不過去。

當然不僅是霍峻的委任出來了,吳楚各高階官吏的委任也都出來了。

劉備自己兼任荊、揚二州牧,吳楚各郡太守皆由其督領。

霍峻,徵北將軍,徐州刺史,督鄱陽、丹陽二郡,雲陽鄉侯。

關羽督軍破蒼梧,降服交州,又計斬殺樂進、大破張遼之功,遷徵西將軍,南郡太守,漢壽亭侯,賜武陵充縣(今桑植)為俸邑。

張飛累計前功,遷伏波將軍,宜都太守,增食邑五百戶。

宜都郡者,分南郡以西諸縣,轄西陵、夷道、佷山、秭歸、信陵五縣,專理巴蜀之事。張飛率軍屯夷道,向朗督領宜都郡政事。

糜竺遷安漢將軍,位眾吏之上,賜金五百斤,銀千斤,又予大量田畝。簡雍、孫乾、伊籍各有封賞,但皆次於糜竺。

諸葛亮累計前功,遷軍師將軍,署車騎將軍府事。

徐庶遷治軍將軍,掌軍府吏治。

甘寧遷橫江將軍,遙領南陽太守,增食邑三百。

趙雲遷翊軍將軍,護中軍兵事,增食邑三百。

糜芳遷蕩寇將軍,丹陽太守,都亭侯。

王威遷平夷將軍,蒼梧太守,都亭侯。

賀齊討江東山越有功,置臨水、始新等縣,平會稽黃巾賊亂,遷奮武將軍。

魯肅遷平南中郎將,交州刺史,率白毦兵千人,入駐交州。

陸遜遷佐軍中郎將,與孟達同駐猇亭,隔江對望張飛營壘。

潘浚遷武漢郡守,封爵列侯。

武漢郡,劃江夏、豫章、長沙三郡而設,武漢、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下雋、漢昌八縣。

步騭遷武陵太守,諸葛瑾遷會稽太守,呂岱遷吳郡太守,黃射任建安太守,全柔遷零陵太守,嚴畯遷桂陽太守。

前桂陽太守黃忠,遷討虜將軍,調入中軍任職。

劉備透過政治手段,將除長沙以外的荊南三郡都換上自己的要人,或是江淮心腹,或是江東舊吏。

加上霍峻離任南郡,今時唯有豫章、廬陵、江夏、長沙四郡仍由劉琦舊人掌握。當然劉備也不準備將這些人全換,短時間內劉琦舊人該用還得用,且兩家無法剝離。

在軍隊方面,劉備提拔三十餘名出色將校,如呂蒙、朱桓、施然、傅肜、魏延、輔匡、馮習、張南、向寵、全琮、劉封、太史亨等人。

士人方面,除霍峻舉薦的龐統外,諸葛亮舉馬謖、廖立出仕,顧雍舉吳粲、丁諝、殷禮、張秉等人,王粲舉張存、韓冉等人……如此種種,劉備皆來者不拒,紛紛提拔入車騎將軍府。

如此恐怖的人才儲備,今時的劉備不缺人不缺地,缺時間給他整合荊、揚二州。待劉備整合完成,其實力將會爆發性的增長。

荊楚吳越,豈是簡單的112,必然是11>2。

府治遷到武漢,霍峻懷揣徐州刺史的任命,也準備回江陵,率他帳下軍士東赴江左。然臨走前,劉備卻把他叫住,讓他參議吳楚的軍政要事。

破舊的鄂縣府衙,兩側坐滿了十幾名吳楚上卿高官,皆峨冠博帶,衣冠楚楚。

劉備高坐榻上,聽著眾士人的爭論,耳朵噪得不行。

從賦稅額度爭吵到律法修訂,再從律法修訂延伸到儒學經典,又從儒學經典議論到鹽鐵官營。

諸葛亮作為劉備親點的署車騎將軍府事,先與顧雍、潘浚、張昭議論賦稅收取額度,又與眾人商討律法修訂的方向。

張昭面紅耳赤,爭論說道:“主公初掌荊楚,當如高皇帝入關中,為撫士民之心,與民約法三章。今吳楚初安,宜緩刑弛禁,收取人心。”

羽扇快速搖動,羽扇產生的涼風讓諸葛亮燥熱的心不由寧靜下來。

諸葛亮沉聲說道:“今時安能如舊時,昔秦法苛刻,百姓生怨,陳勝吳廣因之而反。高祖以寬宏之量,悅關中百姓之心。”

“臨淄二代治吳楚,因時局動盪,唯以文法羈縻,賜官授爵,任郡守官長。時來南土人士,盤踞郡縣,專權越上,欺凌鄉縣。州府德政難施,威嚴難肅,唯以官爵悅之。”

“爵多則驕,官貴則傲,時居鄉里,官長亦受其限,君臣失序,霍亂州府。”

“今亮執嚴法治之,法行則知威;又遣賢吏理之,深治則順縣鄉。時上下有序,君臣有道,政令互通,是為治政之要。”

諸葛亮在政治維度上,比在座眾人看得更遠。不是在與張昭爭論律法修訂的嚴苛程度,而是在力求律法嚴苛,從而幫助劉備建立上下有序的統治體制。

不論是荊州,亦或是揚州,在之前的統治上,除了丹陽被諸葛亮深度治理過,其餘州郡都處在混亂當中。

這個混亂不是指有戰事發生,或是指統治秩序的混亂。地方士族豪強侵佔地方官的權利,地方官無上層的官吏督促,摸魚、貪腐、謀私層出不窮。

諸葛亮所力求之事,不在於是否悅民,而是建立起屬於劉備的官僚體系。畢竟政令不通,你所悅之民,反而會讓豪強、大族得利。

唯有建立起合格的統治體系,才能保證吳楚的正常運轉,正反饋到軍事上。

軍閥爭霸,計謀百出,宏觀軍略,僅是部分。更多的是枯燥且又令人頭疼的行政工作,人際關係,政令通達,這些亦是看不見的戰爭。

劉備想與曹操爭奪天下,除了真刀真槍幹,便是要考驗諸葛亮的政治水平了。

然值得慶幸的是這個位面,諸葛亮不再是孤軍奮戰,張昭、徐庶、潘浚、顧雍皆是出色的政治家。霍峻也能摻合其中,也能說上幾句,且帳下的蔣濟、司馬芝亦是國之上士。

潘浚斟酌說道:“聖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主公初掌吳楚,今大變律法,恐士吏不安,從而非議君上。何不如暫以舊法治之,施法緩圖,士吏習知舊法,則是心安。”

身著衷甲的霍峻,駁斥說道:“因時而變,因地制宜。自主公入楚以來,上合楚官,下悅將士。今行嚴法,非議者,多是地方惡豪及州府汙吏等,如此之人,當是害群之馬,宜當早除。”

或受從軍的影響,霍峻對於懷柔政治不太感冒。指望所有人都支援你,那是不可能的。唯有拉一派,打一派才是王道。

之前劉備給予那麼的利益出去,又是賜俸邑,又是封分二十餘人為列侯,為得不就是拉攏荊楚高層。

在封建體制中,除非是王朝末期,或是殘害百姓過重,否則上層不亂,便能總體穩定。今時打壓下層為非作歹的普通豪強,清理無能、貪腐官吏,並不困難。

劉備的政治水平不差,知曉諸葛亮、霍峻所闡述的深層含義,拍案說道:“諸位勿言,當因時制宜,修制嚴法,深治吳楚。”

“諾!”眾人見劉備敲定,放棄爭論拱手應和。

敲定律法後,諸葛亮認為天下紛亂,軍士出動之頻繁,更勝舊時,軍費倍出,僅憑賦稅難支,今施行鹽鐵官營制度,以佐助軍費開支。

劉備自是應諾,設鹽鐵校尉。委任顧雍出任,調鹽鐵之利,充實軍需。

繼而,霍峻摻和一腳,上疏說道:“主公,凡世主之患,在於稻穀不豐,故有軍爭之時,糧草不濟而退兵;百姓飢寒,難以果腹而不生子。”

“凡人口凋敝,則軍伍兵卒寡,稻穀生產愈少。時苛稅猛於虎,百姓隱匿戶口,國戶稀少,兵卒又寡。如此往復,國將難存。”

“若凡稻穀豐,軍輜不缺,可以久戰爭利;百姓飽腹,不受飢寒,則生子者眾。時賦稅寬仁,百姓紛入案牘,民戶多增,從軍者眾。如此往復,則能興國。”

“今南北之勢,略有雛形。吳楚二州,地廣人稀,山林叢生。古來多為蠻荒之地,飯稻羹魚,火耕水耨,歲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是為中原人所鄙。”

“中國數州,土地肥沃,慄麥輪耕,兩歲三產,是為殷實。南北相較,我吳楚地廣與中國,然地利不足,耕技不精,百姓寡少。長久對峙,僅有江水之險。為圖中國計,當行稻麥輪種法。”

“峻昔治皖城、江陵,行效此法。春種稻谷,秋種宿麥;春收麥禾,秋收稻米。百姓輪作田畝,不廢農時,較往歲增產數鬥。一戶數鬥,萬戶數萬鬥,是為富國之計。”

“四季不廢農耕,百姓得田可種,兵吏屯駐可耕。如此以來,稅額不變,賦稅多增,稻穀積倉,隱戶多出,國庫充盈,丁口興旺。論以觀之,中原可圖,漢室可興,望主公行之。”

霍峻從多層方面論述百姓與糧食之間的關係,又簡單比較南北狀況,引出建議劉備在吳楚二州十六郡,推廣稻麥輪種之法,以來增加國力。

果然其然,劉備大悅,讚揚說道:“仲邈上馬治軍,下馬安民,漢之國士爾!稻麥輪種之法,孤於江左時略有耳聞。鄱陽稻穀積倉,兵士自足,多賴此法,孤當納之。”

劉備吩咐說道:“由仲宣,親擬府令,下達郡縣。孔明既掌府事,當督促各地長官。”

“諾!”王粲、諸葛亮拱手應道。

王粲之前作為劉琦的長史,今拜為侍令中郎將,成為劉備的專屬秘書,掌府印,撰府令。

如此之多的奇怪官名,也是無奈之舉。人才太多,官位太少。唯有新設官職,滿足需求。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雲笈

滿心清夢壓星河

快穿:宿主又被瘋批神明覬覦了

御七太子殿

他是她的心動

雪初初

這個戰神她不當了

清心拂夢

我怕天黑的新書

我怕天黑

讓你進去反省,你進去泡獄警?

七個夜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