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宋遼主力相遇

轟隆!

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響聲炸裂,城牆上的炮口,陡然爆發出巨大的火焰。

下一秒,一顆巨大的鐵球如流星一般向天空疾射而去。

就看到它的速度非常快,幾乎是眨眼間就飛出了二三里地,在空中劃過一道絢爛的弧線,隨後越過耶律敵魯古的頭頂,徑直落入了遼軍在城外的人堆裡。

“砰!”

巨大的聲浪隨後如雷鳴般炸響,由於是城牆居高臨下以拋物線射擊,不是平地直線射擊,並沒有造成穿糖葫蘆的效果。

但即便如此,徑直砸下,巨大的實心彈還是把兩人當場砸死,隨後穿進地面,驚起塵土飛揚。

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只知道那原本密集的人堆陣型,頃刻間就亂作一團,原地死掉的兩人血液與腦漿四處迸裂,灰塵飄揚而起,隱約還有慘叫聲。

那是炮彈砸在地上,濺起的土塊石頭四射出去,將周圍人給弄傷。

整個戰場上,瞬間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呆在原地,茫然地四下掃視,渾然不覺剛才的爆炸聲和落在他們軍陣裡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柱子,你個直娘賊,打歪了!”

城頭上反倒爆發出一聲憤怒的呵斥,是一箇中年軍官正在對炮兵罵罵咧咧。

然而僅僅只是片刻後,第二門火炮再次發射。

轟隆!

再次一聲巨響過後,耶律敵魯古睜大了眼睛,因為他看到,那一枚黑色的鐵球,徑直向著他的方向落來,他甚至都還沒來得及催馬逃跑。

下一刻,又是“砰”的一聲,都沒有一絲慘叫,連人帶馬,耶律敵魯古壯碩的身軀,直接變成了一灘肉泥,原地依舊只剩下飛揚的塵土,以及掩埋在塵土下被砸得四分五裂人馬殘軀。

“殺!”

幾乎是見到敵方大將死的瞬間,保塞城北門便大開,一個穿著鎧甲的中年軍官縱馬馳騁而出,身後跟著數千騎兵。

這中年軍官叫做楊文廣,為左班殿直,只是個正九品的下級軍官,甚至都不算將領。

由於在汴梁時期,火炮建成之後,需要有炮兵試射,所以趙禎就把當時擔任侍衛的楊文廣調過去當炮兵手的小班長,反正也就那麼幾門炮,炮手總共就十多個人。

此次遼國來襲,朝廷又從後方調集了十萬禁軍來前線,楊文廣的炮兵小隊自然也在其中,並且他的父親楊延昭曾經做過保州知州,對這裡非常熟悉,楊文廣作為將門虎子,又來到保塞防備遼國,也算是子承父業。

兩門火炮造成的殺傷力其實非常小,由於榴彈製造難度大,在工業水平沒有達到那個前提之前,幾乎只能用實心彈,所以到目前為止,兩顆炮彈下去,也就殺了三個人,一匹馬。

但幾乎是在保塞城門大開的瞬間,遼國的步兵方陣先是一陣騷亂,緊接著隨著第一個士兵“啊”的怪叫一聲,扔掉手中的武器扭頭就跑,整個遼國步兵方陣頃刻間就土崩瓦解,兵敗如山倒向後方湧去。

在個前裝滑膛炮時代,實心彈的威力確實不如可以爆炸的榴彈。然而無論海戰還是陸戰,公認最有效的還是實心彈。

因為在黑火藥時代,球形榴彈基本就是擺設,對付步兵破片數量太少。12磅拿破崙炮彈的榴彈破片才20多片,考慮到破片飛散球狀分佈,而且地面以上有效破片還幾乎要減半,半徑15米內能打到人的機率很低很低。

反觀實心彈,如果是平面射擊,對付敵人的列陣,能夠起到穿糖葫蘆的效果,一炮出去,對面站直的一排人,管你多少人,一路幹穿到底。

據《制勝的科學》以及《戰爭論》記載,拿破崙時代,曾經有枚實心彈貫穿了26列步兵方陣,直接殺了四十多人。而且這些人都是被打穿身體,四分五裂,死狀奇慘,對於敵人的軍心士氣打擊非常大。

由此可見,雖然從城牆上射出的炮彈是拋物線,完全不能造成平地直射那樣一炮穿心的效果,可這結結實實幾里地外就把人砸成碎片的東西,給予了遼國士兵多大的心理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死者周圍的遼國士兵首先就開始崩潰,緊接著就帶動了其他人,如多米諾骨牌一樣,還未開戰,就兵敗如山倒。

就連督戰的遼國騎兵,都不再去斬殺逃跑計程車兵,而是勒馬便走,跑得飛快。

一是他們的主將死了。

二是看到耶律敵魯古的下場,他們也怕啊!

楊文廣率領城中準備的幾千騎兵,一路追殺,將遼國兵馬追出了數里地,斬敵數百人才返回。

要不是耶律宗真並不是把所有兵力集中在北門外進攻,除了北城以外,西城和東城還有並未潰敗的遼軍,聽到動靜立即趕來馳援,恐怕這一下,直接能讓遼國入侵部隊徹底崩潰。

但即便如此,耶律宗真得知宋軍有超遠距離大殺器,也是嚇了一跳。宋軍太強大了,一里左右有投石車扔震天雷,百步開外有弓弩,城下有手榴彈。

現在在三里外,居然有鐵彈射出來砸人,還要不要他們大遼騎兵活了?

眼看北城門的進攻受挫,耶律宗真不得不退兵十餘里,重新整頓部隊,安營紮寨。整個遼軍即便傷亡不大,也就死傷數百人,可軍心士氣,卻跌落到了谷底。

這種情況下,顯然不可能再攻城。

耶律宗真又與眾臣商議,現在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三個選擇。

一是立即撤兵,趁著如今傷亡不大,灰溜溜地回去。

二是與宋國和談,雖然他們這次進攻受挫,但整體上他們也摧毀了宋軍大量堡壘、軍寨,只是還沒有攻破宋軍的城池,達到威懾宋國的目的。

可至少氣勢上贏了,目前還是處於遼國進攻,宋軍防守的形勢,只要宋軍認慫,雙方就還有和談迴旋的餘地。

三是繼續進攻。

雖然那新武器攻擊射程確實很遠,但殺傷力有限,只要騎兵督戰隊強硬地逼著步卒頂著宋軍的炮火繼續發動進攻,只要衝到城下架起梯子,也許還是有機會攻破保塞。

問題在於,今天宋軍只展現出了兩門大炮,鬼知道他們還有幾門?並且是否還藏有更可怕的武器,能不能威脅到後方的遼國皇帝?

這些都是要考慮的事情。

並且更重要的是,宋軍在二三里外就能進攻了,等遼國步卒跑到城下,這二三里的距離,足夠宋軍再開幾輪炮火。

然後城頭上還有投石車扔震天雷,還有床弩射擊,到了近處還有弓弩和手榴彈.

光步卒們跑到城牆下,就得死多少人哦。

而且說不準在宋軍的強大火力下,步卒怕是根本跑不到城下,就已經崩潰了。

這可不是演練或者幻想,古代打仗的時候,只出現少量傷亡,就會引起全軍大崩潰的例子比比皆是。

後世常有人說這個少量傷亡的比例是10%,雖然10%這個資料沒有確切出處,但古代一支部隊只死亡少量士兵卻整軍崩潰是很正常,哪怕他有數十萬大軍。

如春秋時期笠澤之戰,越軍五萬,吳軍六萬,越軍事先得知吳國三軍平分兵力,每軍兩萬人。

於是越軍削弱左右翼變成各六千人,先行渡過去把吳軍的左右翼各兩萬人引開,然後中軍以四萬人的絕對優勢猛攻吳軍中軍兩萬人,吳軍中軍崩潰後造成吳軍全線奔潰。

還有秦朝末年,背水一戰這個成語出處的井陘之戰,漢軍統帥韓信先埋伏了兩千騎兵,然後帶領主力一萬人與趙軍二十萬交戰,且戰且退,佯裝敗逃。

等跑到綿蔓河邊之後,趙軍此時陣型已經被追擊戰拉得極長,並不能排列出陣勢。而韓信到了河邊就重新列陣,頂住了敵人的猛攻。

此時埋伏的兩千騎兵出動,攻佔了趙軍大營。雖然他們並未給趙軍造成太大傷亡,但趙軍同樣直接全線崩潰。

所以雖然從總體上看死亡計程車兵比例只佔全軍的極少數,但這通常意味著大軍的某個戰線已經崩潰了,崩潰處的敵人透過夾擊包抄、崩潰、繼續夾擊包抄迴圈擴大優勢,進而導致整支軍隊的徹底崩盤。

耶律宗真作為遼國皇帝,自幼擅長騎射,自然不是什麼傻蛋。因此一想到宋軍猶如烏龜殼上再長刺的城池強度,就覺得腦殼疼,現在他是真想不到怎麼攻破敵人城池的辦法了。

對峙耗下去,遼國耗不起。

繞開這些城池,直接南下,問題是南下全是宋軍城池、堡壘和軍寨,後勤線跟不上,靠在堅壁清野的河北區域打野,那能繳獲多少能供得起三十萬大軍的糧草?

就算是他能打劫到那麼多糧草,黃河咋辦,他難道還能在河邊造船殺過黃河,衝到汴梁開封府去嗎?

除非遼國騎兵個個長翅膀!

因而耶律宗真都快瘋掉,現在是撤也不是,不撤也不是,早知道當初就裝聾作啞,只要宋國不主動破壞盟約,每年還能進賬幾十萬貫,何必要自討苦吃呢?

而就在耶律宗真騎虎難下,左右為難之時,保塞城池上,保塞守將王德用也是老將,透過斥候偵查,遼國士氣衰落,便立即聯絡范仲淹。

此時范仲淹其實也已經知道了遼國聲東擊西,明面上進攻高陽,實際上回擊保塞,是想先把保塞拿下,再啃其它骨頭。

於是老範立即重新調兵遣將,整頓十多萬大軍,揮師北上救援。

但他的行軍速度很慢。

主要原因在於,一是要先擊潰遼國在高陽城外的步卒,二要防備遼國的騎射,所以在行軍途中,就要保持好步兵的陣型陣列。

然而“行軍陣”和“作戰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列好的“作戰陣”陣型的宋軍步卒其實是不怕騎兵衝鋒的,因為宋朝主力步兵部隊都有重甲步卒,一旦遼國騎兵陷入其中,失去了機動性,即便是重騎兵也要淪為待宰羔羊。

怕的是步卒在還沒有進入“作戰陣”狀態時,處於“行軍陣”當中,遼國騎兵發動突襲,先隔著幾十步遠端放風箏騎射,防止步兵列陣,再進行突襲,這樣很容易造成整個軍陣的瞬間崩潰。

所以簡單來說,野外要是遇到遼國騎兵,在已經布好軍陣的情況下,范仲淹絲毫不懼。奈何他必須行軍趕到保塞,在這路上要是遭遇襲擊,那問題就嚴重了。

要是岳飛在肯定能處理好這些問題,可整個南北兩宋終究只出了一個岳飛,范仲淹作為文官統籌全域性已經不易,要想指揮十多萬大軍隨時做好防禦姿態,將陣型調整好,自然沒那麼迅速。

這就造成了他行軍速度相當之慢,從十二月十七日斥候就已經發現遼軍主力動向,再到他十八日接到王德用的求援信,然後調整隊伍出發。

從高陽到保塞,四五十公里的路,他硬生生走了四天,幾乎每天只能行軍十公里,可以說相當艱難。

沒辦法。

大軍臃腫,老範的戰略優秀,可實操指揮就沒那麼強,再加上宋軍獨有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兵將之間不熟悉,造成嚴重上下級割裂嚴重,往往一名將領很難迅速把陣型調整好。

除非韓信或者岳飛來,不然就只能保持半作戰半行軍姿勢,一有風吹草動,就要立馬列陣,可以說還是老範的經典戰術,步步為營,一步一個腳印。

面對老範如烏龜爬一樣的戰術,如果此時遼軍立即撤退的話,顯然是沒有絲毫問題。

但耶律宗真猶豫了。

還是那個問題,現在撤兵的話,灰溜溜地回去,什麼好處都沒撈到,還造成了那麼多傷亡,顯然沒辦法給國內貴族一個交代。

因此思索再三,即便是斥候已經向他彙報,范仲淹的主力正在向保塞進發,耶律宗真也還是沒有拿定主意。

他甚至在那一刻天真地在想,范仲淹主力沒有城池掩護,肯定要與他們進行野戰。

之前他不敢和范仲淹野戰,是因為當時范仲淹主力十七八萬大軍,他那才八萬,而且老範還有手榴彈,在兵力於科技上有億點小差距。

現在跟蕭惠匯合後,光遼國騎兵就有十三萬,加上徵召來的其他民族步卒,總兵力已經與范仲淹相差不大,即便宋軍再從其他地方調支援來,他依舊有一戰之力!

想到這裡,耶律宗真最終決定,和宋軍進行野戰嘗試,實在不行,他的騎兵那麼多,打不過總也能跑!

於是在宋寶元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遼國主力迎來了宋國主力。

雙方於保塞陷入對峙。

(本章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多次重生

虛史

異界之文娛之路

黙無言

修真界的權利遊戲

秋葉清風

遲到的天堂來信

許願柒

陰陽眼殯葬師

皖魚吃番茄

變成星星

憨憨愛著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