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戰(二合一)

吐蕃邏些。

大論府。

一個膀大腰圓,身子肥碩,一臉絡腮鬍子的中年人正緊皺眉頭,看著自己的心腹傳來的訊息,心頭沒由的略感慌亂。

“如此說來,隴西河湟我們結識的地方官大多都調離了?”

中年人正是此刻吐蕃的最高掌權者大論噶爾東贊。

大論類比丞相,上面自然有皇帝吐蕃人稱讚普。

不過此刻的吐蕃贊普芒松芒贊年幼,松贊干布臨終託孤噶爾東贊,令他總攬全域性。

頭幾年,噶爾東贊朝中還有對手,但他政治手段通天,與苯教聯合,形成了宗教政治,吐蕃滿朝文武都是苯教教徒,他的話比贊普還要好使。

噶爾東贊有幾分周公旦的味道,他總攬吐蕃大局之後,討伐羊同、洛沃和藏爾夏、滅白蘭部統一高原,還進行一系列制度改革劃定田界、改革稅制,效仿中原建立戶籍、制定法律,將吐蕃從部落推向一個國家。

如果說松贊干布對吐蕃的建設是零到一的突破,那麼噶爾東贊掌權的這段時間卻是從二走到九。

吐蕃在噶爾東讚的帶領下,已經擁有了稱王稱霸的實力。

但空有實力不夠,噶爾東贊擁有超凡的戰略眼光,甚至在整個東亞都排得上號,他知道想要真正成為一番霸主,除了穩固的根基以外,還得有足夠的資源,支援他們南征北戰。

高原的物資並不差,只是過於分散,相互間山連著山運輸困難。

近距離征伐無妨,一旦拉長戰線,後勤補給將會是大問題。

青海湖能夠完美的解決吐蕃面對的問題。

只是唐朝實力實在太強,多年前松贊干布在松州之戰的時候試探過。

松贊干布可不是直接攻打松州的,而是先進攻吐谷渾,將吐谷渾打的敗走青海之陰,然後又擊破了青海周邊的党項及白蘭諸羌,已經奪取了青海的大部分控制權,然後勒兵十萬入寇松州。

當時唐軍主力未至,僅牛進達的先鋒軍就讓他們吃了不小的苦頭。

面對後續的侯君集、執失思力,松贊干布、噶爾東贊意識到實力差距太大,果斷撤退,放棄青海湖,撤回高原。

如果松州之戰,唐軍的表現言過其實,松贊干布一代雄主,又怎麼可能將吃進嘴裡的肉吐出來?

經此一戰,松贊干布、噶爾東贊改變了戰略,先征討周邊小勢力,凝聚力量,尋機奪取青海湖。

這些年噶爾東贊一直在佈局,暗中分化吐谷渾,離間吐谷渾的君臣關係。

當年吐谷渾丞相宣王劫持諾曷缽意圖奔吐蕃,便是噶爾東讚的手筆。

只是席君買橫空出世,領著一百二十人直接衝到了萬軍叢中將吐谷渾丞相砍殺了,功虧一簣。

除了針對吐谷渾,噶爾東贊面對巨無霸一樣的大唐帝國,雙管齊下,一方面年年進貢,表示誠意,派使者常駐長安四夷館,瞭解朝廷風向,另一方面派遣心腹入唐經商,透過貿易與唐軍邊陲的商人、豪紳建立關係,窺視隴右河湟以及涼州境內的軍事情況。

噶爾東贊此刻自然不敢覬覦唐朝的疆域,只是隴右河湟與涼州跟吐谷渾接壤。

他們一旦出兵吐谷渾,唐軍如果要支援,必從這兩地出兵。

這兩地守備鬆懈,也就意味著唐軍想要支援,就得從別處調兵。

為了奪取青海湖,噶爾東贊將一切都考慮在內。

不論是邊境防備,還是唐朝朝廷的整體方針動態。

也正是因為這份嚴謹認真的佈局,歷史上吐蕃出兵吐谷渾的時候,拿捏住了朝廷的死穴。

朝廷的重心都在海東半島,騰不出手收拾吐蕃,只能接收大量逃難的吐谷渾部眾,以作安撫。

等到解決了海東半島的時候,吐蕃已經在青海湖站穩了腳跟。

原本一切的走向,都在噶爾東讚的佈局之中,可最近隴右河湟地方官員的輪換過於頻繁。

這一異常舉動,讓噶爾東贊敏銳的察覺到了異樣,將負責此事的坌達暉叫到邏些,親自詢問情況。

坌達暉從懷中掏出一張羊皮,說道:“這些是輪換的名單,他們之前的一些履歷,屬下都打聽過了.”

松贊干布接過羊皮,見羊皮上寫道:

“涼州總管阿史那忠,生擒頡利可汗,在唐廷東征,西撫,北伐,去年深入漠北破五姓鐵勒,因功升為涼州都督、”

“鄯州刺史丘行恭,將門世家,今七十有三,富有勇力,善於騎射早年跟隨貞觀天子征戰四方,攻取長安,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

“廓州刺史梁建方,永徽二年,為右武候將軍,敗竇州、義州寇邊之眾,擊松外蠻,下其部落七十二所,永徽元年,大破處月朱邪孤注於牢山,斬首九千級,虜渠帥六千,俘牲口萬餘,獲牛馬雜畜七萬……”

“姚州刺史劉仁願,弘文館學生,入選右親衛,曾經隨貞觀天子出巡外地,徒手與猛獸搏鬥,驍勇非常,貞觀十九年的征伐高句麗戰爭,因戰功受到唐太宗的嘉獎,破格升為上柱國……”

餘下還有薛孤吳仁、高德逸之輩,無一例外,都能從他們身上尋得多多少少的戰功。

噶爾東贊戰略眼光是何等的了得,瞬間就明白了。

唐廷這是在隴右部署軍事力量……

不然沒有任何理由,在最為關鍵的州府要地將刺史換作身負軍功的將官。

因為有絲綢之路,隴右發展的勢頭很好。

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鑑中寫道: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當然司馬光寫的並不是這個時候的隴右,而是未來……

但正是因為有前人栽樹,後人才可以乘涼。

絲綢之路的繁華,讓涼州成為僅次於長安、洛陽的存在,讓隴右一地,坐擁巨大的發展前景。

唐廷也一直很重視隴右的發展,調換的三位刺史都是能臣幹吏,他們將三州地治理的很好。

唐廷讓三個將帥來替換他們,必然會限制良好的發展勢頭。

這種反常的行為,唯有這一種解釋。

“快,去請副大論,即三尚特來議事.”

副大論是副相,而三尚一論是吐蕃特有的官制,簡單的來說就是吐蕃國內的四大家族。

三尚為上部之沒盧氏、下部之琛氏、中部之那曩氏,是為贊普之外戚。

其實古來的說法是三尚一論,三尚是外戚,一論是韋氏,論是大論的意思……

也就是說大論多出韋氏,不過現在吐蕃由噶爾東贊完全把持,什麼韋氏,自然萎了。

噶爾東贊治理吐蕃的方式採用了霸府制度,也就是說吐蕃共尊贊普,但政令出大論之手,由噶爾東贊獨持國柄,代行君事。

故而每有大事,都是在大論府商議的。

最後將商議的結果通知贊普一聲就好。

還未掌權的贊普是沒有資格說不的。

不多時副大論達延莽布支、以及沒盧氏贊麗、琛舫樸、那曩不宥一併抵達,除了他們五個,參加會議的還有兩個晚輩,分別是噶爾贊悉若多布,噶爾欽陵贊卓,兩人都是噶爾東讚的兒子。

雖是後輩,但已經展露了超凡的天賦,贊悉若多布有他父親之風,文武兼之,而噶爾欽陵贊卓痴迷軍略,年紀輕輕已經歷經大小戰役三十六場,無一敗績,在吐蕃軍中有著很高的威望,甚至超越了他的兄長。

噶爾東贊對於自己這兩個兒子很是器重,不管多重要的國事,只要他們願意來聽,都不會反對。

哪怕於理不合。

也沒人敢跟噶爾東贊來說這個道理。

噶爾東贊將唐朝增強隴右軍事部署的事情告之眾人。

此話一出,堂下六人,無不變色。

松州一戰的結果他們記憶猶新,目前還不敢與唐廷正面對抗,但青海湖這塊肥肉,他們也是志在必得。

故而上下一直都沒有爭出一個好的方法。

不過唐廷著重發展隴右經濟,對於隴右的軍事發展有些懈怠。

於他們而言就是機會……

現在?

“怎麼會這樣?”

沒盧氏贊麗驚撥出聲。

他一直是激進派,對於青海湖垂涎三尺。

那曩不宥道:“必然是因為唐廷出了能人,發現了我們的異動。

我早說了,你們太小覷唐廷了,真以為貞觀天子跟李靖死了,他們就沒人了?你們可以為所欲為?”

不同說,那曩不宥定是保守派的。

其實那曩不宥早年也很激進,跟著松贊干布南征北討,縱橫四方,只以為吐蕃軍隊可以踏平任何一個敵人。

直到牛進達的一次突襲……

那曩不宥見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天兵天將。

當時松贊干布還有些不服氣,想要再打一場,結果八個大臣死諫,直接自殺在松贊干布的面前,不敢再打了。

那曩不宥現在還有一定的陰影,只是“人微言輕”,左右不了大勢,在這時候教教冷水,找一些存在感。

果然,並沒有人理會那曩不宥的發言。

琛舫樸道:“真讓唐廷完成部署,我們的處境可就難了。

想要打贏,唯有速戰速決,一擊而中。

不能耗,我們耗不起.”

噶爾東贊點頭認同,這也是他們一直不敢出兵的原因。

吐蕃已經起勢,他們並不懼戰,也不認為自己在戰場上遇到唐軍一定輸,真要怯懦的連戰都不敢戰,也不敢拔唐朝的虎鬚,只是他們知道敵我的優劣勢。

唐軍國力太厚,他們經得長年累月的持久戰,甚至受得起多次大規模的大敗。

可吐蕃不行,一旦戰鬥陷入僵局,或者軍隊受損過巨,整個國家就會分崩離析。

故而他們在等一個機會,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舉拿下吐谷渾,在唐廷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將青海湖掌控在手,然後依託地形嚴防死守。

那時候,他們有了青海湖的資源,就有跟唐廷耗下去的資本。

現在唐廷洞察了他們的想法,他們出兵吐谷渾,唐廷必然支援。

雙方就會在吐谷渾的疆域互相消耗,這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噶爾東贊沒有說話,而是望向副大論達延莽布支。

達延莽布支並不是出身吐蕃世家,而是基層出來的幹吏,有著非凡的才能,深得噶爾東贊器重,甚至不惜頂著壓力,將他提拔為副手。

達延莽布支主要負責拉攏收買吐谷渾國內親蕃官員、製造叛亂,當年吐谷渾丞相宣王叛亂就是他的手筆,只是席君買橫插一手,不然他們已然得逞。

達延莽布支說道:“大論真要動兵,屬下可保證吐谷渾素和貴臨陣倒戈。

還有吐谷渾十部中,三部按兵不動.”

噶爾東讚道:“好!此戰若勝,副論第一功臣.”

那曩不宥一臉不悅,卻也不敢說什麼。

沒盧氏贊麗喜道:“大論這是下定決心了?”

噶爾東讚道:“當然,奪取青海湖是本論與松贊干布贊普在初見的時候就定下的目標,這些年用心發展,一切都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

不打不是懼怕唐廷,而是等待更好的機會。

現在我們的意圖既然暴露,那也沒有什麼好說的……諸位,哪怕再次與唐庭為敵,青海湖也必須在我們吐蕃的掌控之下.”

“這是松贊干布贊普臨終的夙願,我們有必要完成他的夙願……”

噶爾東贊捶著胸口,大聲喊著。

剎那間,堂下的目光熾熱又堅定,即便是怯戰的那曩不宥,也捶起了胸口。

這時對他們心中最偉大的贊普的敬重。

平心而論,噶爾東贊對於吐蕃的發展功勳已經超越了松贊干布。

但是論及人格魅力,噶爾東贊離松贊干布差的很遠。

也許這就是君與臣的差別。

“去準備吧!”

噶爾東贊手一揮,達延莽布支、沒盧氏贊麗、琛舫樸、那曩不宥一併告退。

議事廳只餘下噶爾東贊、噶爾贊悉若多布,噶爾欽陵贊卓三人。

欽陵贊卓激動的道:“父論,孩兒願為先鋒,為偉大的松贊干布贊普奪取青海湖.”

贊悉若多佈道:“父論,孩兒也願為先鋒,為吐蕃、為父論奪取青海湖.”

噶爾東贊看著自己最出色的兩個兒子,一下子不知如何選擇,索性道:“好,你們有此心,便為左右先鋒,一併出戰!”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盜筆之邪神也要談戀愛嗎?

蘇卿

永遠楓紅

發光的海子

快穿:我只是個路人甲炮灰而已

路橢

蔚藍檔案:為師抱走了

苦呀西咦

載靈之淵

禹臨

悔恨交加

風月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