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帶著羞辱的排名

如果是以往,在放榜之日,名次抵定,勝負即分。

但就算高中,即便是狀元也沒有做官的資格,需要親自前往吏部內部測試。

上榜之人,可隨意選擇一日去吏部經行測試。

如果測試過關,便由吏部登記在案,然後等待入用。

有人脈之人,等個三五日便能受到分配,沒有人脈的,即便考上了狀元,也不過空有虛名。

故而在李治大勢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吏之前,狀元真不怎麼值錢。

也因如此,陳青兕建議李治取消了吏部最後的複試,改為親自為國家取才,既能彰顯天子對人才的重視,千金買馬骨,以便更好的推廣科舉,提高科舉取士的比重。

三月初,這是陳青兕提議的殿試時間。

這天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寓意,陳青兕只是想著在三月三之前定出名次,便於進士們在上巳節這一日,幹一些特別的事情,比如正規的鹿鳴宴、走馬觀花、雁塔題名,或者不太正規的組團狎妓,帶著藝伎曲水流觴等有意義的特色活動。

可別小看這些特色活動,相比朝廷一本正經的宣傳,這種文人間所謂的雅事,才是士子們最熱衷的話題。

李治沒有別的想法,科舉都是陳青兕一手策劃的,殿試時間沒有必要過於在意。

陳青兕並不知道殿試的情況,但對於殿試的結果,他在省試版單出來的時候,便有估算。

張柬之除非在殿試上發揮失常,不然狀元大機率是他的。

張柬之出身低微,又是國子監的太學生,有才穩重,完全符合李治心中狀元的標準。

徐洪,徐彥伯會有一個好的排名,還有郭待封也會有一個好名次。

然後就是李元素、崔冬日兩人,進士及第不可能,能夠進前十,都算是李治大發慈悲。

其他人就看他們自身的臨場發揮。

長安崔宅。

崔信明、李孝卿、盧仁朂三人在桃樹下品茶。

氣氛有些沉寂。

這三人正是崔冬日、李元素、盧照鄰的父親,科舉的最終目的為何,關東士族焉能不知,只是他們向來高高在上,自詡掌握著話語權,對此不屑一顧。

但隨著李世民的改革,李治大勢提拔中舉士子,關東士族嗅到了不尋常的味道,開始關注科舉,族內部分有遠見之人紛紛開始建議重視科舉。

於是去年科舉,他們就給了李治一個大耳瓜子。

他們動用人脈,壟斷了顯慶二年的進士名額,入取二十一人,不是關隴勳貴就是關東、江南士族,一個庶族寒門都沒有,完全被他們所壟斷。

本以為李治吃了一次虧會消停一些,誰想到來年他居然弄了一次大的。

將科舉制度完全推翻,將行卷、干謁的陋習全部屏除,還讓陳青兕來當任主考官,科舉聲勢遠超以往。

此事若成,朝廷將會為天下庶族寒門開一道入仕的大門。

儘管只是一道門,卻能撼動關東五姓卓然的地位。

關東士族能夠有今日之名,固然有千年累積的文化底蘊,但更重要的還是掌控人才培養輸出的渠道。

書,讀得好的人,未必就懂得做官,知道如何治世安民。

庶族寒門能夠讀書讀出一個名堂來就很了不起了,哪裡去學治世安民之法?

士族人脈廣,握有資源,他們可以安排經驗豐富的致仕官吏為族中子弟傳授為官治世的經驗,也可以介紹族中子弟或者依附他們的庶族寒門去縣令、刺史手下擔任文書學習。

故而士族培養出來的人才質量就是比庶族寒門自我學習出頭的人才,更有本事更有能力。

日積月累,士族靠著這種手段掌控大部分的胥吏資源。

個別絕頂的人物,確實能夠憑藉自己的天賦能力,脫離士族的掌控,屹立於朝廷之上。

但絕大多數相對平庸的人是逃避不開的……

科舉取士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這種壟斷,一旦成功,庶族寒門不在依賴士族,士族的影響力必然會受到影響。

面對這種情況,崔信明、李孝卿、盧仁朂領銜而來,鼓動其他士族也參加此次科舉,還帶著這一輩族中最出色的三人參加。

結果成績遠不如他們所期盼的,崔冬日第四、李元素第二,至於盧照鄰更是掉到了二十一。

今日殿試,由李治親自主持,也不知是什麼光景。

崔信明、李孝卿憤憤不平,自覺受到莫大委屈。

盧仁朂卻有些樂在其中,當然並沒有顯現出來。

崔信明、李孝卿皆是崔家、李家嫡系,天生高人一等。

盧仁朂卻出身旁支,並沒有得到多少資源,最大的官也不過是臨潁縣丞,現今在家族裡說得上話,是因為生了一個好兒子盧照鄰。

盧照鄰的詩歌、駢文天下一絕,明朗輕快、融典入情。

若無陳青兕的出現,他就是與駱賓王一起高舉反南朝脂粉氣大旗的先鋒大將,初唐四傑之一。

家中出現了盧照鄰這樣的人物,盧仁朂的地位水漲船高,漸漸成為盧家管事之一。

不過盧照鄰因出身旁支,他並沒有得到盧家家學的培養,十歲時就遠離家鄉,遠赴江南跟隨文學大儒曹憲、經石專家王義方學習。

故而他的文化功底深厚,策問卻是一般。

此番科舉,他的帖經、雜文兩項成績都是甲等,而且是因為最高分就是甲等,他的才氣在考生中屬於斷檔的存在,只是讓策問拖了後腿。

換作其他主考官,盧照鄰至少能進前十,遇到重視帖經的考官,前三都不是問題,可陳青兕最重視的就是策問,在他這裡只能位列二十一。

盧仁朂知道自己兒子的弱點,有這成績已是滿足。

當然更主要的是五姓中也存在激進派與保守派。

崔李鄭是激進派,盧王是其中的保守派。

激進派覺得應該適當的做些反擊,不能一味退讓。

盧王卻是覺得,只要熬過李治,等到下一任不抵制他們的皇帝出現便好了。

以他們的底蘊,只要不受壓制,能夠快速崛起。

盧仁朂最先打破了僵局,說道:“科舉縱火,此事有些過了.”

崔信明立刻道:“確實過了,誰這麼糊塗?”

李孝卿也說:“愚蠢之極.”

反正沒人承認。

又是一陣緘默,直到殿試結束。

李治欽點三甲進士及第:狀元張柬之,榜眼郭待封,探花徐彥伯。

至於李元素、崔冬日、盧照鄰三人,分別是二十五,三十三,二十……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逃出地府後,開始跟鬼君唱反調

潯陽一曲

火影多元宇宙

愛吃水芹香乾的秦朗

改造人設

秋枝魚

寡淡奇錄

海中無垠

短暫的風

A梅雨季

張凌赫我們

笨笨不笨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