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殲轟7a,更重更遠更安全

唐長鴻雖然是第一次擔任總設計師,但此前在殲轟7基礎型和新舟60兩個專案中也都擔任過負責重要研發內容的子系統設計師,因此在603所內部的威望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既然他都這麼說了,那下面的其它人自然再沒有什麼顧慮,開始考慮如何調整飛機引數,才能更適應新時代的作戰思路,以及不浪費那兩臺效能提升巨大的發動機。

見到眾人已經統一了思想,唐長鴻又繼續補充道:

“這一次,殲轟7的使用者從單純的海軍擴充套件到了海軍和空軍,後者也向我們提供了一筆專案經費,並且要求飛機具備進行超低空突防,以及使用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

“使用者提出了新要求,所以我們還要對飛機的功能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升級.”

短暫的沉默過後,一名負責協助唐長鴻進行總體方案設計的年輕工程師首先開了口:

“既然新的發動機效能比斯貝好這麼多,那可以稍微擴大一下機翼面積和強度,老型號的殲轟7每一架只能帶兩枚鷹擊81反艦導彈,這個效率太低了.”

“海軍面對的目標少,可能問題還不是很大,但空軍一次出擊可能要攻擊多個目標,攜彈量低肯定會降低作戰效率.”

開技術研討會其實和研究生開組會差不多。

有人當即明確表了態:

“之前常總在這邊改殲轟電7的時候,我有幸在他手下工作過,按照常總的工作風格,把東西設計出來的同時,肯定會留下一整套方法論,咱們照著學,準能事半功倍.”

“借鑑思路,又不是照搬照抄.”

“那派去學習的人選……”

人嘛,對於這類八卦內容都是感興趣的。

顯然,常浩南這個名字,在如今的航空工業系統裡面,多少還是有些傳奇性的。

“還能是誰,肯定是常浩南常總唄,算算時間應該也對得上……”

“另外……”

“另外我還聽601所那邊的人說啊,殲8c的這套前緣縫翼結構,是小常總當年加入八三工程之後,第一個著手完成的改動!”

“去年我到601所出差的時候,看到了一些殲8c的機翼設計資料,我覺得完全可以參考一下.”

“最終定型的殲8c,採用了前緣縫翼、主翼和後緣襟翼一體化設計的思路,可以避免襟縫翼同時偏轉時,混合邊界層和流動分離同時出現,雖然是一款大三角翼的截擊機,但低空升力和操縱性都非常優秀.”

不過最後還是壓低聲音繼續開口道:

有了第一個發言的,後面也就自然多了。

“嘶……那要是這樣的話,確實可以考慮派人去學習一下.”

“人家一款截擊機都充分考慮了低空效能,咱們的戰鬥轟炸機,要是在這方面落下,可就丟人丟大了……”

說到這裡時,當即有人表達了質疑:

“殲8c……那不是截擊機麼,還是三角翼,跟咱們的飛機完全不搭吧?”

“小常總?是……”

老設計師伸出手指敲了敲面前的桌面,像是在強調自己接下來要說的內容:

說到這裡,他稍微停頓了一下,似乎是在猶豫是否要繼續下去。

另一名雙鬢斑白,看上去比唐長鴻歲數還大不少的老設計師順著機翼的話題繼續說了下去:

“當年陳總設計飛機的時候,為了減小研發風險,選擇了比較保守的翼型,導致總體的飛行效能比較一般.”

“……”

眼見著話題有點跑偏,負責機載武器系統設計的高階工程師楊霖用筆帽輕輕敲了敲面前的檔案紙:

“說起超低空突防.”

“空軍的超低空突防跟海軍的可不太一樣,環境要惡劣得多,咱們國家目前還沒有美軍anaaq-13這樣的低空綜合導航裝置,甚至連pk-23k這樣能適應低空環境的目標識別與跟蹤系統都缺少現有型號……”

“這樣一來,無論是飛行還是攻擊,面臨的壓力都很大啊……”

“往好的方面想,殲轟7有兩名飛行員,可以分別負責飛行和攻擊,所以壓力並沒有米格27或者f16c的飛行員那麼大.”

旁邊負責飛控系統設計的副總設計師龔鑫懋接了一句,勉強算是安慰。

緊接著,他又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能不能考慮用機頭的搜尋雷達負責地形跟蹤,結合雪橇法或者適應角法實現地形匹配跟蹤?”

“老型號殲轟7上面的232h火控雷達效能肯定不夠,但是現在給三代機研發的那個1473,或者殲8c上面用的1472雷達應該能滿足要求,反正超低空突防的時候,也用不到雷達去搜尋目標.”

作為飛控設計師,這顯然是他能想到的最直接辦法。

雖然147x系列雷達的原始設計是用於對空的,但在其基礎上增加一個青春版的地形跟蹤功能並不困難。

畢竟只是要求避碰而已,又沒說要把地形給完整地測繪出來。

但是,跟武器系統打交道比較多的楊霖當即否認了這個想法:

“這辦法飛倒是能飛,但是低空突防本來就是追求隱蔽性,這種時候大張旗鼓地開著機頭雷達……恐怕不太合適吧?”

“機頭搜尋雷達的發射角度太大,萬一空中還有對方的飛機,那雷達告警接收機一響豈不是什麼都暴露了?”

“難道還有更好的辦法?把地形跟蹤雷達整合到一個吊艙裡面,目前肯定是做不到的,而且,使用者既然要求使用精確制導武器,那就還需要考慮攜帶鐳射制導吊艙和空對地導彈用的資料傳輸吊艙,已經不太可能有位置留給第三個吊艙了.”

“……”

眼看著現場的氣氛有些過於熱烈,唐長鴻趕緊鎮住了場面:

“鑫懋同志剛才說得對,殲轟7a畢竟有兩名飛行員,超低空正常飛行時候的壓力相對沒那麼大,所以,相比於自動化的低空導航吊艙,我們還是要首先關注一下最基本的飛行安全問題.”

“根據基礎型殲轟7飛行員的反饋,他們最擔心的,其實還是低空飛行的時候突然出現動力故障.”

“在飛行安全這方面,我記得蓉城611所,在十號工程原型機的測試過程中,用過一種可以透過進氣情況提前預測發動機喘振的技術,在發現有喘振風險之後,就會限制飛機繼續進行劇烈機動,避免喘振風險的發生.”

“鑫懋同志.”

唐長鴻看向旁邊自己的副總設計師:

“我已經聯絡了611所的宋聞聰總師和楊偉總師,他們同意我們派一隊技術人員去考察和學習,我準備讓你來帶隊,到蓉城那邊待上一段時間.”

雖然航空工業系統下屬的各個場所已經被改制成了分公司屬性的集團,互相之間也存在一些競爭,但說到底,還是全國一盤棋。

真有了這種重要的技術,不可能掖著藏著只給自己用。

被突然點到名字的龔鑫懋直接一愣。

這種技術聽上去美好得有些不像真的。

尤其是對於以中低空飛行為主的戰鬥轟炸機來說,一旦發生喘振,往往沒有戰鬥機那樣充分的應對時間。

再加上殲轟7相對一般的彈射逃生系統,很容易導致機毀人亡的一等事故發生。

如果真能做到提前發現並抑制喘振,或者說,哪怕僅僅是延緩喘振的發生,對於飛行安全來說也是極其巨大的助益。

因此他當即起身鄭重表態:

“是!我一定把這個技術學會,帶回來!”

科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系統:我在夢境大殺四方

筱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