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狀元

但是,就目前來說,有關建虜的訊息還是太少了。

不能掌握建虜的動態,還是要小心建虜在憋大招。

想到這個情況,崇禎皇帝便召見了吳三桂,讓他想辦法去打探遼東的訊息。

另外,也傳旨給周遇吉,讓他關注草原動態。

至於東江軍那邊,同樣要求孔有德和耿仲明往遼東和朝鮮那邊派出戰船打探訊息。

至於征討,就目前來說,還沒這個實力。

這倒不是說軍事力量不行,而是遠征遼東的話,糧草就是一個大問題了。

事實上,任何戰事的進行,最重要的,就是糧草問題。

崇禎皇帝征戰天下的這兩三年,在糧草這一塊,其實都有取巧的。

救援寧武關,他其實沒帶糧草,跑到宣府抄家了八大晉商,其糧草物資支撐崇禎皇帝打了寧武關之戰。

隨後的京畿之地的戰事,正好打下了李自成囤積在真定的糧草,解決了後續可能出現的糧草問題,同時也讓李自成因為糧草問題被迫離開了京畿之地。

隨後的京畿之地的戰事,崇禎皇帝的糧草其實是開始出現問題了,全靠京師城裡從年初就開始糧食管制才支撐著的。

當初的昌平之戰,明面上是祖墳要被人挖,所以全力一戰,但是實際上,未必就沒有糧草的因素。

昌平之戰結束之後,崇禎皇帝領兵南下救援江南,同樣是受糧草限制,他就不可能帶大量兵馬南下。

就那五萬人馬的糧草,他其實都是瞄上了曲阜孔家和揚州大鹽商的,到了南京之後,又開宰南京勳貴,才支撐著他一直糧草不缺,直到大勝關之戰打敗了李自成的大軍。

隨後的糧食問題就暴露了,他不得不拋下一切親自南下找鄭芝龍,軟硬兼施,又給鄭芝龍展望未來,最終籌到了每年一百萬石的額外糧食支援。

北上四川的時候,因為有長江水運,糧食消耗也少。

如此種種,糧食問題便沒成為崇禎皇帝南征北戰的大問題。

可如今,雲貴和廣西的戰事還在進行,各地也是百廢待興,不少地方其實收不上糧食,崇禎皇帝就乾脆免了一年的賦稅。

此時朝廷的手中,壓根就沒有多餘的糧食能發起大戰。

能休養生息,讓各地不至於發生饑荒就不錯了!

因此,對於遼東,對此時的崇禎皇帝來說,也只能是關注下訊息,為以後的征討做準備。

至於眼下,是真的做不到。

崇禎二十年開始,崇禎皇帝的心思也都還撲在農事上。

甘薯推廣,不是旨意一下就能達成的。

好在有前兩年的基礎,在山西中北部,山東和京畿之地已經有推廣。

因此,這新的一年,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向河南、陝西等地繼續推廣。

土豆、玉米也是非常好的主糧補充,但是崇禎皇帝不確定是否已經傳入大明朝。

就下旨讓全國官吏推薦當地作物,甚至許諾,有好的農作物上繳朝廷,得到他的認可,便官升三品。

以水泥為主的基建,包括官道和水利設施的修建,特別是黃河的治理,也在轟轟烈烈地展開。

但是,讓崇禎皇帝想不到的是,在崇禎二十年五月的時候,一個訊息傳來,迫使他中斷了手中的事情。

這個訊息,不是一個好訊息,乃是貴州那邊吃了一個大敗仗。

之前的時候,堵胤錫領軍穩步推進,甚至都攻佔了鎮遠,局勢一片大好。

這個鎮遠,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自秦昭王兩千二百多年前建縣以來,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

一腳踩著雲貴高原,一腳涉入滾滾長江,是中國古代南方水上絲路的中心驛站,連線中原與西南邊陲最重要的軍事孔道。

誰料這之後,各路官軍開始爭功,原定一天三十里的,他們能攻上四十里。

一開始的時候,似乎也沒事,堵胤錫也就沒太過在意。

他在軍中的威望,自然是比不上崇禎皇帝的。

可能崇禎皇帝就一句話的事情,底下人就會堅決執行,但是堵胤錫哪怕是統帥,有些事情也得三令五申才行。

如今賊軍示弱,朝廷官軍聲勢浩大,堵胤錫發出的軍令,也拉不住各路官軍爭功的心思。

最終,當大軍攻到都勻府境內時,朝廷官軍被大順軍餘部以及叛亂土司的聯軍伏擊,造成艾能奇、王祥戰死,所部基本全軍覆沒,孫可望、曾英受傷,所部傷亡大半。

然後貴州雨季到來,後勤糧草運輸不便,大軍便被迫退回到了鎮遠休整。

崇禎皇帝一看便知道,大概是蜀地的大西軍降卒和蜀地將領互相爭功,最終引發了這場慘敗。

於是,他便在文華殿召開御前會議的時候提出:“朕決意親征雲貴,儘早平定雲貴等地亂局.”

首輔範景文還坐鎮在陝西那邊,此時,內閣輔臣這邊的蔣德璟一聽,便立刻出列奏道:“勝敗乃兵家常事,可責令堵閣老重振旗鼓,小心一些便是,無需陛下親征!”

“是啊,陛下!”另外一個輔臣方岳貢也出列跟著奏對道:“如今天下大半已定,陛下所造之水泥乃天下奇物,利國利民,如若陛下致力於民生,微臣相信陛下又會出奇蹟,比起領兵打仗,更能讓大明中興!”

雲貴等地,其實一直不怎麼被朝堂上重視,因為相對京師這邊來說,雲貴實在太過偏遠了。

並且相對其他地方來說,都是高山深谷,物產不豐,也沒多少好在意的。

因此,其他六部尚書等人,皆是贊同兩個閣臣的話,覺得皇帝留在京師更好。

但是,崇禎皇帝有自己的理由,當即對他們說道:“朕去西南,除了更方便平定西南之亂外,還要給大明朝打通一條通往西洋的通道。

此事其他人皆沒底,唯有朕親自去才行!”

西洋,是從明朝開始對印度洋的稱呼,一直沿用到後世。

蔣德璟等人一聽,一個個都是一腦門的問號,大明朝要陸路通往西洋幹什麼?

看他們的表情,崇禎皇帝就知道他們無法理解。

這倒不是他們目光短淺,而是時代侷限,無法像來自後世的崇禎皇帝一樣,可以透過歷史的發展知道大明朝需要一條通往西洋道路的重要性。

此時,崇禎皇帝也不想多解釋,只是說道:“此事對於我們的子孫後代至關重要,朕必須未雨綢繆,趁著朕有能力,把這事辦了!”

要是以前的話,可能這些文官會引經據典和皇帝辯論一番,反駁他的這個話,覺得大明朝要通往西洋幹啥?

但是如今,崇禎皇帝已經有足夠的威望,一旦他有所決定,便沒有臣子敢質疑了。

這個事情,就這麼定了。

崇禎皇帝看向坐在下首的太子,對他說道:“朕出征之後,有一件事情需要你用心去做.”

朱慈烺一聽,連忙躬身候旨道:“還請父皇示下!”

要做好的事情,無非是休養生息相關的事情,朱慈烺在這兩年內當監國的時候,幹得就是這個事情,因此心中很有底氣。

結果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卻聽崇禎皇帝開口說道:“朕以為,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

因此,你挑選一些從事人口最多的行業,舉辦大明朝第一屆比試,決出狀元、探花和榜眼,給予舉人禮遇.”

一聽這話,文華殿內,除了崇禎皇帝本人之外,所有人都傻眼了。

崇禎皇帝領兵在外征戰的時候,太子監國組織過科舉考試,這沒什麼,在他們都理解的範圍內。

但是,如今皇帝說,要各行各業都參與比試來得到狀元、探花和榜眼,這算個什麼事?

從事人口最多的行業,難不成是農夫、商人、船伕、風月樓的姑娘等等,由朝廷來主持他們比試?

這也太離譜了吧?

還要給他們舉人的待遇!

好半天,文華殿內的這些人,都沒反應過來,覺得皇帝這是異想天開。

要是以前的話,這些文官絕對會一個個開噴刷聲望了。

但是此時,皇帝可不是他們能隨便噴的了。

沒有一定的膽子,比如像黃道周那樣的,也不敢噴。

崇禎皇帝看他們的表情就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同時也知道這個事情是開天闢地頭一遭,他們難以理解也是正常。

於是,他便舉例說道:“諸卿可有感覺到,如今百廢待興之時,最缺的是什麼?”

經過將近二十來年戰爭的破壞,真的是百廢待興,該是什麼都缺!

於是,太子便回答道:“泥水匠?”

崇禎皇帝先不回答,只是看著底下的臣子。

這些文官們見了,便只好在皇帝目光的注視下回答了起來。

“老農?”

“馬伕?”

“……”

有前面的鋪墊在,結合本身遇到的情況,文官們紛紛猜著各行各業的人。

崇禎皇帝聽了一會之後,直接打斷他們說道:“人才!各行各業的人才!”

說完之後,他便馬上補充說道:“非是讀書人才是人才,只要在本行業做得好,管他是泥水匠還是老農,又或者是什麼,皆是人才!朝廷在各方面都缺,如果各行各業都是人才輩出,而不是碌碌無為那種,那相信大明朝重新強大起來,便是指日可待!”

“別的不說,就這次水泥能燒製出來,也是朕調集了幾個行業的人才,才得以在去年年底之前燒製出來了。

卿等說說,各行各業的人才,是不是正是朝廷所需啊?”

文華殿內的這些人,雖然聽皇帝這麼說,並且還舉了事實作為例子,但是一想到朝廷竟然要舉辦各行業的科舉,就覺得很是荒謬的感覺。

他們在猶豫,但是太子卻視他爹如偶像,覺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奏道:“父皇,兒臣必定辦妥此事,不讓父皇親征雲貴之時還有後顧之憂!”

崇禎皇帝聽了,掃了那些臣子一眼,然後看向朱慈烺說道:“此事說起來簡單,但是第一次做,無章程可依,還是有不少困難的。

不過你只要記住,這等人才的選拔,是以朝廷實用人才為主,而非花拳秀腳,僅僅是看起來好看而已。

以此為目的,籌備並且組織比試.”

朱慈烺聽了,當即回奏道:“兒臣遵旨!”

崇禎皇帝看向其他人,嚴肅地說道:“卿等務必輔佐太子做好此事,不要以為此乃兒戲而不肯用心。

朕把話先說在這裡,伱們當官,是要當好官,能做事的官,那便是人才。

否則居於官位,卻是碌碌無為,如此便是讀再多的書出來也是庸才,還不如一個熟練的泥水匠。

他做不好只是自己沒飯吃,當官的做不好,便是禍害一地百姓!”

說到這裡,他提高了嗓門,看著底下群臣,重點強調道:“以後開始,朕不管你們民意如何,口碑如何,品德如何,如果做不好朕交代事情,那就不配為官,就這麼簡單!”

聽到皇帝越說越嚴厲,並且還把這個火燒到他們當不當官,如何當官的事情上,頓時,有些人就不自在了。

行行評狀元就行行評狀元好了,又不會妨礙他們當官!

於是,就聽蔣德璟奏道:“陛下,不知各行業的狀元、探花、榜眼得舉人待遇,那是可以為官一方?”

大明朝的制度,如果是舉人的功名,那就可以有當官的資格了。

等到這明末的時候,甚至有封疆大吏,兵部尚書等等,都只是舉人出身而已。

各行業的舉人身份,是不是能當官,就是他們這些文官最為關心的了。

崇禎皇帝聽了,馬上就說出自己所想的道:“得舉人待遇,但暫時不能為官,等朕看看能選出的人才是什麼樣的,再行定奪!”

其實,他早就有想法,那就是為以後設立科學院這種技術型研究機構做準備,而不是一步到位,那樣的步子就太大了!

隨後幾天,崇禎皇帝又交代了不少其他事情,然後便領御前直屬標營南下。

之前的黃得功和吳三桂兩部人馬皆留在北方,不但是加強北方防線,預防吞併了朝鮮的建虜再次入侵,也為以後征討遼東做準備。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學弟那年風華正茂

甜桃夭夭

破碎從組

假設存在

你來歌舞伎區就得給我拜碼頭

在旅行的修圖師

你看你看故人辭

諭子木

穿成女主的渣相公

遠山不遠

重生就是這樣子的

關中黑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