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解決錢的問題

崇禎皇帝沒時間在永平府這裡多待,安排了黎玉田為薊遼總督,周遇吉為薊鎮總兵,鎮守三屯營,負責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防線,楊廷麟負責移民永平府的事情之後,便班師回京了。

這一次出征前,建虜十幾萬大軍和十幾萬李賊大軍,一共將近三十萬聚集京畿之地,可以說,局勢非常嚴峻。

不要說這兵力數量了,就是建虜的赫赫威名,哪怕皇帝有打敗過兩次建虜,可如此之多的建虜大軍,也同樣讓所有人都是膽戰心驚,就怕一日醒來,賊軍就兵臨城下了。

如果這麼多的賊軍一直圍困下去,斷京師的糧草補給,那京師未來的命運會如何,也是可想而知的!

結果,讓他們萬萬沒想到的是,皇帝領兵出征之後,便不斷傳來好訊息,先是建虜聞風而逃,然後又俘虜了五萬流賊。

皇帝又招安了這五萬賊軍,奮起追擊逃竄的建虜,一直到建虜全部逃出關。

剩下的流賊,也是聞風而逃。

至此,京畿之地便沒有作亂的賊軍和建虜。

所有的人,都是激動興奮。

這麼多年來,京畿之地雖為天子腳下,但是卻一點都不太平。

建虜入寇之時,便是京畿之地第一個遭殃。

所有京畿之地的百姓也好,官紳也罷,都過著今朝不知明朝事的日子。

誰也不敢保證,今晚一睡,明早睜開眼睛的時候,是不是又會遭遇兵災!

京畿之地這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因為兵災而痛失親人的事情。

可如今,有當今皇帝領著京營橫掃了京畿之地的賊寇,他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只要當今皇帝在,就不大可能再有賊軍敢來京畿之地作亂了!

換句話說,京畿之地的百姓,終於看到了太平的曙光!

對於亂世中的百姓來說,太平與否真的是太珍貴了!是皇帝親自領軍打仗,才給他們帶來了太平的希望,因此,聽到皇帝領兵凱旋之時,幾乎所有人都跑出家門,迎接皇帝的凱旋。

京師城外十里開外,沿著官道兩側,全都是百姓,官紳等等,這一刻,沒有身份上的顧忌,他們紛紛拿出自己的好東西,用籃子裝著,舉過頭頂,跪在那,獻給凱旋的軍隊。

當皇帝出現在他們視野中的那一刻時,所有百姓,都是高呼萬歲,聲勢之大,幾有震耳欲聾之感!

崇禎皇帝本來也是開心的,畢竟打了勝仗回來。

但是,當他看到這麼隆重的一幕時,看到他們頂在頭頂,欲獻出來的那些東西時,他一下又被震撼了。

按理來說,給老百姓一個天下太平的環境,那是統治者最基本的義務。

如果做不到,那統治者就要捱罵。

反正是他自己的話,他絕對一肚子牢騷,要有能力造反,那絕對也是要造反的。

如今,他這個當皇帝的,領軍平定賊亂,保一方平安,這是履行一個皇帝最基本的職責,卻沒想到,百姓卻如此相迎!

他們的要求,實在是太低了!

看看,就算那些身上都是補丁,一看就知道是窮苦老百姓的,也都拿出了他們能拿出來的東西。

這是什麼?這是他們的一份誠心!

這一刻,崇禎皇帝再次意識到,他的責任,可不僅僅是打勝仗,更要給這些百姓,還有天下百姓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

這一刻,崇禎皇帝也決定,如今握有京營,便要大刀闊斧地革新一番,誰也不能阻擋!

回到京師的第一件事情,崇禎皇帝便領文武百官,把這次戰死的忠烈送進了忠烈堂。

隨後,便召開朝議,廢除賤籍和戶籍,統一為民籍。

就聽崇禎皇帝嚴肅地說道:“雖太祖皇帝定製時,有參考前朝,又定各籍以便官管,然則大明朝歷經將近三百年,人口之多遠非開國之初可比,大明百姓之生活也遠非開國之初可比。

朕得太祖皇帝託夢之時,已奏請太祖皇帝同意,可因地制宜重修祖制!”

滿朝文武一聽這話,頓時都無語了。

一般而言,文官制約皇帝的一個有效手段,那就是拿祖制來壓皇帝。

特別是朱元璋還有旨意明確,要後世子孫遵守,不得改他的定製。

如果說,這個是觸犯了皇帝和文官的利益,那雙方會很默契,改了,誰也不會想起有什麼祖制。

比如說,貪官會被剝皮充草一事,在大明開國之初後就再也不見了。

就這明末的官員,如果還堅持祖制的話,估計全都是沒皮的官了!

可如果說,改制是會觸犯文官利益的,那你皇帝說了也不會有用。

文官群起而攻之,這個時候就會想起祖制,用祖制來壓皇帝。

但是此時,崇禎皇帝直接開場白就說了,他已經得到太祖皇帝的同意而改制,那用祖制來壓他就說不過去了。

至於不相信?那皇帝是怎麼突然變了一個人,不但擁有神力,還能領兵打仗,力挽狂瀾,如果沒有太祖皇帝顯靈,那怎麼解釋?

當然,如果有人不信邪的話,皇帝可是會發神經的,午門樓前砍了一堆人,那不是假的。

有沒有膽量再試試皇帝會不會又發瘋,那是誰也拿不準!

“……如今我大明朝人口眾多,非是子承父業便能定論。

故朕決議廢除各類戶籍,統一為民籍,和農戶相當。

只要是大明百姓,擅長什麼,便可從事什麼。

衛所制會革新,匠籍制也將革新……”

大明朝一開始的時候是衛所制,也就是朱元璋引以為豪的不費錢糧就能養活百萬大軍。

這在開國之初,物資匱乏時候是個好事。

但是時代的變遷,就慢慢地不適用了。

本來兵農一體的衛所兵,大部分都成了衛所軍官的農奴,只能替他們幹農活賺錢。

而不訓練的結果,就是一旦打仗時就不會打仗。

因此,從大明中期開始,朝廷就實施了募兵制,也就是朝廷要付軍餉了。

一直到明末,都是衛所兵和募兵制相結合的體系。

然後,朝廷付不出募兵制下的軍餉,讓當兵的窮得叮噹響,但是又有軍法約束,然後逃得逃,落草為寇的落草為寇,又亂成了一團。

此時,聽到皇帝說要革新衛所制,文武官員當然也能猜出來是怎麼革新。

這個事情,最直接利益受損的,其實是武官體系,也就是衛所中的中高階世襲武官,然後便是地方豪強,那些侵吞軍田的那種。

不過,此時崇禎皇帝所掌握的京營,全是募兵制,是發軍餉的,和已經爛了的衛所沒多大關係。

因此,他的基本盤利益並沒有受到損失,以此為基礎,強勢革新,大殿內還沒人敢反對。

不過戶部尚書倪元璐還是站了出來,向崇禎皇帝奏道:“陛下,微臣以為,此事當徐徐圖之,軍餉來源,尚且無著落。

微臣估計,皇后手中的錢,怕是不多了.”

之前的錢,全是崇禎皇帝握著屠刀抄家抄來的,這不是穩定的國庫來源,因此,作為戶部尚書的他,有責任提醒下這個情況。

他這個擔心,還真是沒錯。

在崇禎皇帝回京之後,周皇后就在第一時間給他稟告了財物情況,剩下的銀錢確實不多了。

這不,沒等崇禎皇帝說話,他又補充說道:“陛下還多有安排傷殘兵卒入各衙門做事,還能領取俸祿。

這將又是一筆開支。

另三餉也已廢除,百畝以下田賦也不收,微臣無能,實不知如何才能變出銀錢……”

說到這裡,他就想辭職了。

事實上,他已經辭職過多次。

但是戶部尚書沒人想做,因此,不想做都得做。

其他人聽到他的話,也有些擔心這錢財的事情。

從年初抄家得到大筆銀子之後,京營重新整編,不但軍餉按時發放,連欠餉都結清了,另外文武官員的俸祿也都足額髮放,局勢也往好的方面發展。

但是,這錢就不是能時常有的,一旦後續沒有了錢,那又要欠餉不說,皇帝還要整好多花錢的地方,那怎麼辦?

此時此刻,他們非常擔心皇帝又開始抄家!

因此,首輔範景文便也出列奏道:“陛下,如今天下還在大亂,各地賦稅都收不上來,國庫無錢之下,又要多花錢的地方,實在不合時宜。

不如有些花錢的是否可以暫緩?”

內閣輔臣蔣德璟等人,皆跟著出列,附和首輔的話。

到了後來,滿朝文武皆是跟著勸諫了。

因為所有人都怕,就怕皇帝抄家抄上癮了!

崇禎皇帝見了,卻沒有不講理,他知道他們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不過,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前期的時候,京師抄家了一次,然後宣府大同那邊也抄家了一次,支撐了他在前期的各項開銷,終於把要亡國的危急局面給緩了下來。

但是之後養軍隊,養國家的錢從哪裡來,確實是個問題,總不能一直抄家!

不過對此情況,崇禎皇帝心中當然是有計較的。

於是,就聽他對底下臣子說道:“卿等顧慮,朕亦知之。

不過對朕之革新,卿等只看到了花錢的一面,且聽好了.”

範景文等人:“……”

皇帝這意思,就差說他們孤陋寡聞,沒見識了。

說真的,他們還真不服氣,好歹都是科舉出來的官員,哪個不是滿腹經綸的?皇帝竟然說他們沒見識!

於是,他們皆都看著崇禎皇帝,豎著耳朵聽著,如果皇帝說得不對,他們肯定是有心思讓皇帝知道,你打仗是厲害,可這治國,還是要靠我們這些文官的。

只聽崇禎皇帝問殿內群臣道:“朕何以用不到半年多的時間,便擊敗了李賊大軍以及入寇的建虜大軍?按理來說,就這點時間,光是練兵時間都不夠,何也?”

聽到這話,文武官員不由得面面相覷,皇帝這是要誇的意思麼?

於是,範景文便立刻奏道:“此乃陛下英明神武,武勇蓋世之故!”

崇禎皇帝聽了,只是笑笑,然後才說道:“此乃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朕讓將士上戰場無後顧之憂,又且賞罰分明,才有將士們在戰場上舍生忘死,奮勇殺敵,如此,才擊敗優勢兵力的李賊大軍,又擊潰號稱野戰無敵的建虜大軍!”

不等他的臣子說話,他就又進一步解釋道:“何以沒有後顧之憂?活著,有獎賞不缺;傷了,有去處可安排,死了,亦可進忠烈堂,與國長存!也只有如此,面對人人畏懼之建虜,朕麾下之將士亦能以一當十,以寡敵眾,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大捷。

卿等自己說,朕付出一些俸祿,便能讓眾卿無憂兵事,百姓能享太平,值否?”

範景文等人聽了,皆是無語。

道理好像是這麼一個道理,要說值不值的,那肯定是值的。

但是關鍵是,或許可以不用付出那麼多錢,也能有這個效果吧?

他們正在想著,卻聽崇禎皇帝還沒把話說完,繼續在那說道:“且天下大亂之根源是為何?天災人禍也!天災不說,年年都有,可多少天災都能應付過去而不至於釀成如今這樣的大禍。

為何?皆因加了人禍也!何為人禍?簡單講,便是貪官汙吏已經多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說到這裡時,崇禎皇帝的表情變得嚴峻起來,語氣也變冷了,以至於大殿內的氣溫都似乎冷了幾度:“有天災不怕,就怕天災之下,卻還有貪官汙吏趁天災謀一己之私!朕早有聽聞,如今之官場,無官不貪,無吏不汙!朕隨便殺十個,可能有殺漏,卻絕對沒有殺錯,無非是多貪少貪的區別……”

聽到這話,滿朝文武的汗就下來了。

他們自己其實知道,皇帝這話並沒有誇張。

可是,這樣一個事實,如果是由皇帝說出來,特別這個皇帝還有過發瘋經歷的,真要突然說著說著一下來氣,又開始發瘋的話,自己能不能倖免?

此時此刻,沒人敢抬頭,不敢去看皇帝的眼睛。

因為絕大部分人,多少都有一些違法犯忌的事情。

崇禎皇帝掃視底下這些臣子,忽然和緩了一點語氣接著說道:“當官的,朕已經整治過一次,再看官場風氣,如若還是貪汙成風,視不貪為異類的話,朕不介意再整頓一次官場。

另,汙吏這方面,朕知道如果只是殺幾個的話,也難讓天下汙吏都能改邪歸正。

此有世風如此,亦有制度之因。

吏員沒有俸祿卻有權,如何能忍住不貪,不去欺壓百姓?”

“既然如此,朕就來一個釜底抽薪,把當前吏員全都換了,不再世襲,不再子承父業,不再以勞役之方式。

以後之吏員,須以考核人品、才能後用之,同樣發放俸祿!朕不怕沒人用,保家衛國之將士,朕信得過他們。

等到以後太平了,軍中將士年紀到了,亦可安排到衙門做事。

他們有為國之心,有軍紀約束過,當勝過很多人!”

說到這裡之後,崇禎皇帝掃視底下群臣,然後便冷聲問道:“眾卿以為,何等吏員更是好用,更是放心?朕付出一些俸祿,便有如此之多的好處,可值否?”

其實,他心中知道,就算是這樣,也避免不了貪腐的。

貪腐這東西,只要有私慾在,就不可能杜絕!

但是,什麼東西都是相對的,只要比原有的好,那就可以了。

或許這種制度等到了以後某個時代,又會不適合,但是至少如今是適合的不是?

大殿內的文武官員聽到皇帝又是隱隱帶了威脅,又是說那麼多好處,在逼他們表態,說真的,他們心中其實是不樂意的。

他們總感覺皇帝對武人太好了!

在安靜了片刻之後,吏部尚書便開口奏道:“陛下,吏員之活,也不是一般人能做。

須得能識字,又是頭腦靈活之輩,才能把事情做好!如若都是軍中粗魯之輩,怕是衙門事情會一團糟,此事,還請陛下三思!”

聽到這話,只要是文官,便都附和。

幾個武官,平時都被文官壓慣了,甚至他們自己都覺得,這個話在理。

可誰知,崇禎皇帝聽了,卻是想也不想便道:“衙門中那些須得識字的活,那就用識字的將士便可。

不識字,那就教他們識字。

以後軍中將士,在空閒之時都要識字。

至於衙門做得事情,編寫章程以教之,又有何難?”

說到這裡時,他看到這些文官都有詫異之色,便知道在想什麼,就繼續說道:“朕以為卿等該是都明白太平之可貴!而太平何來?便是軍中將士以性命守護之!不分貴賤,不分男女,皆是利害相關。

故此,以後只要是大明人,在合適年齡便都要從軍。

此便是替代衛所制之革新之策!”

如果是太平年間說這個話,估計不少人會反對。

但是在座的這些人,都是經歷了天下大亂,自然最是知道太平的寶貴。

哪怕他們都是朝廷高官,也不可避免地受亂世影響,太平與否對他們同樣非常重要!

因此,此時崇禎皇帝先從當兵所能享受的好處說起,再說到人人都要當兵,就等於說,之前文官以為的武人待遇,其實是所有大明人的待遇,那就不是簡單的文武對立了。

其實,全民皆兵是華夏曆史上就有過的,比如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朝後,要求男子不論出生尊貴還是窮苦在及冠後都要登記在官府。

從二十三歲開始,登記在案的人員每人一生要服兩次兵役,一次時間規定為一年,並且在服兵役的地點上也有要求,兩次服兵役一次在本人所在的地方郡縣,另一次則規定要在國家邊疆地區或者國家都城。

之後有演變過很多回,也就是到了大明朝之後建立衛所制,才讓特定的人群服兵役而已。

崇禎皇帝要革新的,其實就是參考漢初這種,和後世的兵役相結合的全民兵役制。

對於歷史,大殿內的飽學之士當然是知道的。

不過他們聽到皇帝所說之後,感覺有所不同,其中範景文便問道:“陛下所說之革新,是以漢之兵役為準,還是有所改動,有軍餉可領?”

崇禎皇帝聽了,想也不想便道:“自然,以後之將士,分兵役制和職業制。

即在朝廷規定服兵役期限後,優秀者可自願繼續留在軍中,軍餉增加,是為軍中骨幹!”

範景文等人聽了,確實感覺和以前的兵役不同,不過還沒多想呢,就聽崇禎皇帝又強調道:“不要說眼下還是天下大亂,就算平定各處叛逆之後,整個世界,非指我大明朝,亦是各國紛爭之亂世。

將士之優待,必須傾斜。

誰若不服,亦可從軍成朝廷將士。

此事,朕意已決。

大略章程,回頭下發內閣,就由範卿牽頭細化落實!”

本來範景文是還想說什麼的,比如各國紛爭之亂世,這個怎麼講,但是聽到皇帝說“朕意已決”,得,他也不說了,只是回奏道:“微臣領旨!”

其他人同樣不敢說,要知道,如今的皇帝威望,那是如日中天,誰敢與之爭?或許黃道周可以,但是不在。

崇禎皇帝掃視底下臣子,然後向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承恩點了下頭。

於是,王承恩立刻向一個內侍招手,然後就見那個內侍端著一個托盤到了王承恩面前。

其他官員都是好奇,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

王承恩也不拖拉,直接揭開了蓋著的那塊紅布,然後對其他人說道:“此乃奉旨鑄印的新錢,材質分為四等,分別為銅,銅銀混合,以及金銀銅混合。

每枚新錢上皆有數字,分別為一文銅錢,兩文銅錢,五文銅錢;一分銀錢,兩分銀錢,五分銀錢;一錢銀錢,兩錢銀錢,五錢銀錢;一兩銀錢;兩兩銀錢,五兩銀錢以及一兩金錢,兩兩金錢和五兩金錢.”

說到這裡,他用手指著托盤上的那些新錢道:“此新錢根據貴重不同,混合金銀銅的比例不同,但樣式大小皆是一樣,諸位大人可以看看.”

說完之後,王承恩便退到了一邊。

大殿內的官員,一聽新錢時就心中一驚了下。

他們就怕皇帝覺得沒錢,又來印大明寶鈔了,結果看到還是金屬錢幣,就稍微鬆了口氣。

不過不管怎麼樣,他們對新錢總是有些牴觸。

在聽到司禮監掌印太監說他們可以看時,戶部尚書倪元璐第一個走過去,搶著看了起來。

就見托盤上,按需排列著同樣大小的新錢,這和以前的錢差不多,都是圓形方孔,不過做得更為精美。

圓形的邊緣,是緊密排列的凹凸紋,上面刻著四個字:大明通寶,在每個字的中間,都有細小的符號。

每個新錢都是正反都有反,不用拿起來就能看。

因此,倪元璐看到新錢的北面,是壹文兩個字,然後同樣有他不認識的符號。

快速掃了下托盤,其他新錢,都和這個差不多,不過更貴重的新錢上,除了那種不認識的符號之外,還多了花紋,分別依次為梅蘭竹菊。

倪元璐看完之後,很想伸手拿起來看看,便轉頭看向王承恩,見王承恩點點頭,他才去拿了起來,分別掂量了下,發現重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他在看著,其他人也都圍了過來,按照官職高低檢視這個新錢。

崇禎皇帝就坐在御座上,看著他們在看著,心中卻是有點埋怨朱元璋同學的。

當初大明開國之初,百廢待興,急需用錢的時候,可朝廷卻沒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朱元璋就發明了大明寶鈔這種紙幣,然後發出去當錢用。

朱元璋就用這種微小的代價,解決了錢的問題,對於大明朝開國之初的經濟復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問題是,朱元璋這位同學壓根不瞭解錢幣的真正規律,他覺得印紙幣很好用,很方便,就開始大量印製,然後呢,他自己還不要,這就導致了貨幣缺少了自由兌換和濫發,結果很自然的,就朱元璋同學還在世的時候,大明寶鈔就開始極速貶值。

後面的大明皇帝同樣不知道錢幣的規律,反正不斷地印大明寶鈔,這種來錢速度最快,比抄家都快,不斷地印啊印的,最後連狗都嫌大明寶鈔。

以至於到了後來,就是真得廢紙一張,朝廷的信譽也因此破產。

如果不是朱元璋同學這麼亂搞的話,崇禎皇帝其實是能很方便的解決錢荒的。

如今他的威望真是非常高的時候,沒有錢,就可以印紙幣來用,只要附和錢幣的內在規律,就不會大貶值,可以一直維持下去。

可因為朱元璋同學已經這麼搞過,他就沒法搞了。

為此,要打破大明百姓對於大明寶鈔的固有印象,他不得不另起爐灶,先印製金屬貨幣再說。

這種金屬貨幣,理論上來說,也同樣是屬於信用貨幣,和用紙印沒什麼兩樣。

不過相對於紙來說,這種金屬貨幣的成本更高,也是如此,能讓大明百姓能對這種金屬貨幣有一種安全感。

就是為了這個安全感,為了重建信任,崇禎皇帝就不得不要先多做了不少事情,花不少成本來轉一道彎。

此時,倪元璐第一個看完,然後帶著疑惑之色向崇禎皇帝奏道:“陛下,這個新錢不知如何個用法?”

說實話,他其實還是非常擔心的。

因為發行一種新錢,涉及到的事情太多了,萬一又是搶錢怎麼辦?

聽到他的話,其他官員便大都停下了動作,豎著耳朵聽著,看皇帝是怎麼個回答法。

崇禎皇帝知道怎麼用錢才是最關鍵的,便鄭重地對倪元璐說道:“此新錢會在試行三年之後全面替換目前所用之銀兩銅錢,允許百姓用銀兩和銅錢兌換新錢,亦可用新錢把銀兩和銅錢兌換回去。

這個須注意一點,就是先前用銀兩和銅錢兌換了多少新錢,後面才可用多少新錢兌換回去。

如此做法,是因為三年後必須要全面替換新錢。

此乃規定之一!”

聽到這話,所有官員不由得鬆了口氣,照皇帝這麼個說法,那倒是可以接受。

反正有三年的時間,可以多看看,一旦新錢貶值厲害的話,就把銀兩和銅錢兌換回來便是。

想當年太祖皇帝定下大明寶鈔的規矩時,就沒有這一條。

他們在想著呢,崇禎皇帝又接著嚴肅地說道:“其二,從頒佈新錢開始,朝廷支出和收入,都以新錢為優先。

發放俸祿,軍餉等等,朝廷收取田賦稅收等等,皆優先新錢.”

聽到這話,大殿內的官員,便又鬆了口氣。

雖然他們的俸祿是用新錢,可他們俸祿才多少,覺得新錢有問題,那就花出去好了!百姓因為可以用新錢交賦稅,也不會抗拒。

崇禎皇帝掃視底下的臣子,觀察他們的神態,同時再說道:“另外有關新錢的發放,也會有依據,比如預計朝廷某一項收入會有多少錢,那便可印多少新錢。

此事,不由大明皇帝一人獨斷,而由內閣牽頭,六部尚書會商,大明皇帝最後決斷.”

這個規定,其實是有點脫褲子放屁了。

在這皇權時代,還不是皇帝的意志為主。

但是,不管怎麼樣,有這麼一層規定在,就能讓人感覺,皇帝好像不能隨心所欲了,就會更放心一點,不再是皇帝想印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對新錢的信心也就多了一份。

戶部尚書倪元璐聽到這裡,連忙奏道:“陛下,那這新錢是否還是由戶部的寶鈔提舉司來印?”

崇禎皇帝聽了,點點頭說道:“寶鈔提舉司改名為錢幣提舉司,任由戶部管轄。

但是所印製新錢要存於大明皇家錢莊.”

倪元璐一聽,頓時冒出一堆問號,什麼大明皇家錢莊?哪來的這個衙門?

其他人聽了,同樣摸不著頭腦。

崇禎皇帝就知道他們不可能知道,因為這個名字並沒有公佈,此時就聽他說道:“太康伯張國紀所掌管的錢莊便是大明皇家錢莊,以後由其掌管新錢,並監督新錢質量,併發放俸祿、軍餉.”

倪元璐一聽,頓時傻眼,連忙奏道:“陛下,這大明皇家錢莊可歸戶部管轄?”

從這個名字上就能聽出來,大概是直接歸宮裡管轄的,但是這明明是戶部的事情,他肯定不甘心,就連忙問上一問了。

崇禎皇帝聽了,斷然說道:“戶部管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皆是不變,但錢財發放,以後不歸戶部.”

這有點類似出納和會計,職責分開。

看到倪元璐還想說話,於是,崇禎皇帝又加上一句道:“此事,朕意已決!”

倪元璐:“……”

這就是親自帶兵打仗,並且連續打勝仗所建立威望帶來的好處了。

要是之前的崇禎皇帝,說什麼朕意已決,算個屁,該反對還反對!

但是,此時的崇禎皇帝,一手扭轉京畿之地的局勢,得軍心、民心,威望空前高漲,還有會發瘋的經歷,沒有充足的理由,沒有切身的利益關係,誰敢冒著家破人亡的危險來反對?

崇禎皇帝也不再理倪元璐,轉頭看向範景文說道:“內閣再擬一道旨意公告天下,凡民間所需用錢者,皆可到大明皇家銀行借貸。

普通百姓須有抵押物,立有軍功的在職將士家小,可免除一定額度的抵押物,貸款時須說明用途,錢莊稽核透過才能放貸,每月月息一分五!”

《大明律》有規定,“凡私放錢債及典當財物,每月收利不得超過三分,每月雖多,不過一本一利”。

但是,普遍來說,明朝放款的利息一般是月息二三分到五分,要比《大明律》規定的上限要高不少。

並且實際操作時,比如當鋪,賺的不僅是利息,當物到期不能贖回,則成為“死當”,必須歸當鋪處理,這項額外利益常倍於放款利息。

所謂不超過一本一利的規定,成為一紙空文。

明末這個時候,錢莊也已經有了,也存在放貸行為,不過主要是貸給個人,並且數額一般都比較小。

崇禎皇帝說出這個計劃,殿內的這些官員也都聽得懂。

不過他們都驚訝於這個利息之低,竟然每月的月息只有一分五。

不過這個事情也有新鮮之處,那就是這是官府出面的放貸,並且是一個常設衙門了。

以前不是沒有衙門放貸,比如王安石變法時就讓各地衙門放貸,但是崇禎皇帝這個,明顯和王安石變法不同。

第一不是強迫,第二利息極低,第三對於立有軍功的將士家小還能免一定額度的抵押物。

於是,立刻有人便奏道:“陛下,除有軍功的在職將士家小可免除抵押物之外,不知還有何等人也能免除抵押物?”

這個意思,其實已經非常明顯了:陛下,看,看這裡,我們這些當官的是不是也可以免除抵押物啊?

崇禎皇帝豈會不明白其中的意思,他當即說道:“忠烈堂裡中供奉的忠烈直系成年親屬,可免利息貸款一定額度的錢!”

殿內官員:“……”

崇禎皇帝才不會慣著他們,繼續說道:“另外,凡存錢於大明皇家銀行的錢,在此法實施之後,不但免錢財保管費,且每月還能得五厘月息,一年結算一次.”

把這個當銀行開始做買賣之後,就需要吸引民間存款了。

給出了五厘的利息,那也有一分的利息差,依舊是錢生錢的範疇。

要說怎麼來錢,這最來錢!

不過這種存錢還給利息的做法,在這個時代是聽都沒聽說過的。

此時聽到皇帝這麼說,大殿內的這些人,都是非常詫異。

於是,範景文便連忙問道:“陛下,如此以來,要是無人借貸而皆是存錢,這錢莊豈不是要虧本了?”

崇禎皇帝聽了,當即哈哈一笑道:“錢莊的利息還不夠低麼?豈會怕無人借貸?真要沒人借貸,那就朕來借錢,朕來付利息便是!”

範景文:“……”

今天的議事,特別是涉及這錢莊的,好像學問就有點不夠用了。

皇帝一套又一套的,真能行?

倪元璐還有問題要問,見範景文愣在那裡,他便開口奏道:“陛下,那這大明皇家錢莊的利潤或者虧空,算哪個衙門的?”

皇帝說他要借貸,便給了他這個問話的依據。

崇禎皇帝聽了,本來想馬上就回答,不過他隨即心中一動之後,便立刻把差點脫口而出的回答給改了道:“利潤活虧空,按照八二的分法,分屬國庫和內庫.”

聽到這話,倪元璐連忙確認道:“陛下意思是,這錢莊歸宮裡管,但是如果陛下借貸錢莊,也會還利息,然後這個利息八分歸國庫,兩分歸內庫?”

崇禎皇帝聽了,點點頭說道:“就是如此!”

倪元璐聽了,便沒問題了。

如果說都歸宮裡的話,他肯定要提出異議的。

事實上,大明皇家錢莊的做法,會搶了很多人的高利貸生意。

試想一下,這是皇帝開的錢莊,利息如此之低,那誰會去高利貸那裡借錢?除非是錢莊這裡借不到錢,才可能依舊去借高利貸的。

不過這種高利貸的事情,和皇帝議事的這些大明朝高階官員可能有家人在做,但是這種事情,一般他們本人是不操心的,雖然皇帝沒有加上“朕意已決”四個字,他們也不會因為這個就去和皇帝打對臺戲。

歸根結底也是因為,如今皇帝說話有威望!

威望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對於做事真得是非常重要的!

朝議結束之後,內閣並各部衙門就為這些事情忙碌了起來。

當然,崇禎皇帝也沒有不管,而是做總控,不讓事情偏向他的計劃之外。

廢除賤籍等有關戶籍的革新,讓大部分受益者都非常感激皇帝,對朝廷將士的政策偏向,又進一步凝聚了軍心士氣。

由此,當崇禎十七年十月的軍餉用新錢發放時,京師所有將士,都沒有發出異議的聲音!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往事風雲

欲乘風歸去

98度愛情

愛吃羚滋的牧月

海賊:水之子

玉笙簫

白日遇他

三三又四四

樂書生的新書

樂書生

奈何無憂見忘川

暮北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