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人在城在,絕不辱我大明之威

萬餘騎軍,齊齊翻身上馬,盔甲兵刃撞擊,發出鏗鏘有力之金屬聲響。

賀贊所部為大軍前鋒,當先行動。

錦旗指引,馬蹄聲聲,出長安左門,沿著皇城根的火道半邊街往北,過安定門大街,出安定門而去。

也是這時候還在京師戒嚴,會等完成保甲法編制才會解禁。

要不然,沿街百姓見之,必定震撼。

周皇后和太子朱慈烺領文武百官,踏過長安街上的血跡,為皇帝送行,卻奉旨止步於長安左門。

崇禎皇帝看看一臉關切,還有一些擔憂的周皇后沒說話,只是看向朱慈烺,沉聲交代道:“守好京師,人在城在,斷不能辱我大明之威!”

少年朱慈烺聞聲,當即抱拳慷慨回奏道:“父皇放心,人在城在,絕不辱我大明之威!”

他頓了頓之後,猶豫片刻,然後還是帶著一點羨慕問崇禎皇帝道:“父皇,兒臣什麼時候也能領兵出征?”

很顯然,朱慈烺看到他爹領兵時候的威風,少年熱血,也很想領兵了。

崇禎皇帝明白少年心性,當即嚴肅地說道:“領兵打仗,乃是生死廝殺,非是去郊遊。

你第一步,先學會勤政再說,能一直堅持,而非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朱慈烺聽了,稍微有那麼一點失望,不過很快又振奮起來,當即回答道:“父皇放心,兒臣必以父皇為榜樣,早起晚睡,做好份內之事!”

崇禎皇帝聽了點點頭,再轉頭看看後面的一群人,有錦衣衛指揮使李若鏈,司禮監掌印太監兼東廠提督王承恩,首輔範景文,內閣輔臣……

穿越而來,匆忙出征,還有太多的事情沒有做。

然事有輕重緩急,只能先顧著去救寧武關再說了。

京師這邊,至少重要崗位都換了可靠的文武臣子,希望他們能做好,免除自己的後顧之憂。

想著這些,崇禎皇帝並沒有多說什麼,一拉韁繩,雙腿同時一夾,驅馬前行,便要踏上出征之路。

正在這時,忽然就見到首輔範景文大步出列,向崇禎皇帝跪倒,臉色誠懇,大聲奏道:“陛下乃國之本,而兵戰兇危,微臣懇請陛下三思,微臣有帶兵之經歷,願替陛下出徵,以死報國而無憾!”

之前的時候,崇禎皇帝的重壓,讓他沒機會說這話。

如今再不說,皇帝就走了。

聽到他這話,其他文官武將終於抓到了機會,紛紛向崇禎皇帝跪倒請戰,以表忠心。

崇禎皇帝見了,勒馬轉身回視他們,看著除皇后太子之外,全都跪在地上請戰。

他知道,這其中,有的臣子說的話該是真心的,比如範景文,但是絕對也有一大批文武官員,其實是濫竽充數,藉機表現而已。

掃視一遍之後,崇禎皇帝便認真地說道:“朕既為大明皇帝,在此危難之際,更該領兵出征!卿等不見朕連皇陵都未修,他日若是戰死,便與眾將士同,唯馬革裹屍便可。

卿等當輔佐太子,做好份內事!”

後世有人汙衊崇禎皇帝藏了幾千萬兩銀子卻捨不得拿出來花,真的是豈有此理!

任何一個皇帝登基之後,第一件事情便是要為自己修皇陵,因為不知道啥時候會死。

但是,崇禎皇帝登基了十七年,壓根就沒有修自己的皇陵,難道他會不重視麼?至少古人沒有不重視的,特別是皇帝,更是重視自己的陵寢。

那為什麼不修?答案非常簡單,不是因為藏著錢不花,而是根本沒錢!

此時,他說完之後便用力一夾馬腹,戰馬竄出,踏上了征程。

在他身後的御馬監掌印太監方正化一臉肅穆,立刻領五百錦衣衛騎軍和一千直屬騎兵跟上,追隨崇禎皇帝,踏上了出征之路。

在這隊伍中,有一個人非常顯眼,身穿青袍文官服飾,乃是戶科給事中吳甘來,這是唯一一個奉旨隨駕出征的文官。

範景文等人看著皇帝英武背影,心中非常感慨,當即磕頭到地,恭送大明皇帝上路。

此去寧武關,要先出京師至昌平,過居庸關到宣府,再過陽和至大同,然後才能到達寧武關,之所以如此,皆因恆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皆是東北西南走勢,因此不得不繞路,全程大概一千兩百多里。

當然,援軍其實也可以南下,走固關入山西,離寧武關會更近。

但是,崇禎皇帝知道固關會更早失陷,並且從這裡進軍,難以和周遇吉所部匯合,會被李自成大軍隔開。

而最為關鍵的是,崇禎皇帝救援寧武關,還需要宣府和大同這兩個邊軍重鎮的兵力和物資。

因此,只能繞路,日夜兼程了。

………………

與此同時,周遇吉已經棄了代州,趁著城外賊軍反應過來之前,匆匆移防到了寧武關。

寧武關的關城雄踞於恆山餘脈的華蓋山之上,臨恢河,俯瞰東、西、南三面,周長公里,南北較狹,東西為長,呈長方形,城牆高大堅固,約為12米,以青磚包砌城,四周炮臺、敵樓星羅棋佈。

以重兵駐此寧武關,東可以衛雁門關,西可以援偏頭關,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勢。

周遇吉是三關總兵,棄守其他兩關,搜糧草輜重就只守寧武關。

他站在城頭上,看著手下軍卒在忙碌,心中卻藏著憂慮。

朝廷沒有錢糧可撥,哪怕他集合了三關的糧草物資於寧武關,卻也沒有多少!而李賊兵力之多,相差實在太懸殊。

要憑寧武關擋住李賊大軍,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理想的,是寧武關能得到大同的增援,如此堅守下去的話,李賊大軍兵力雄厚反而會成為累贅,因為兵力多了,所需糧草物資就更多。

但是,能堅持到李賊大軍的錢糧耗盡麼?

對於這個問題,周遇吉心中一點底都沒有!

如果說,李賊大軍入山西,都是一路殺過來,那樣消耗錢糧兵力就多,守住寧武關的希望就能大一些。

可是,李賊大軍自入山西以來,各地官軍聞風而降,讓李賊不費吹灰之力得兵得糧!

周遇吉想著心中便多了一分憤怒: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禮義廉恥全然拋棄不顧,精忠報國更是拋之腦後,唯獨搜刮民脂民膏,卻是竭盡心力,如若不是他們,國事何至於此!

還有,朝堂上奸臣當道,矇蔽聖聽,忠臣良將,卻是相繼戰死。

想著這個,周遇吉不由得想起了他在勇衛營時候的兩個同僚,孫應元已經戰死,黃德功遠在鳳陽,一時之間,他感覺天地之間,真的是頗為孤獨。

也罷,危難之際,任憑他人彎腰屈膝,自己卻當頂天立地,雖死無悔!

他正在想著呢,忽然身後傳來動靜,卻是親衛引人過來。

他是認得,是去大同和陽和報捷的信使回來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愛吃秋葵炒雞蛋的新書

愛吃秋葵炒雞蛋

北斗之刃

方月清源

何為池早早

酒個月亮

嚴冬,暖陽

水哲

完美世界之鬥帝血脈

藍色土豆

夢裡予你一世風華

宿心笑弓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