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分贓

“這個叫昔馬哈剌的佔婆首領能力如何?他是占城國的國王還是某個小部落的首領?”

既然袁可立已經有了比較可行的財物監管制度,洪濤也就不在這個問題上多嘴了。

海軍這次除了突襲升龍府和順化城之外,還去了更南邊的兩個港口,找到一位佔婆人首領,與其初步達成了援助協議。

但洪濤對上面寫的地名和人名及其陌生,腦子裡只有個宋代占城國的印象,想搞清楚到底該援助誰,必須得多問幾句,先把此時占城國的具體情況弄明白。

“此次安南之行,臣除了財貨之外還小有收穫,在突襲順化城時抓到了阮氏族中一位黎朝進士。

此人名叫阮香江,通漢話,學識頗豐。

臣與之在南下途中談及過占城國的詳情,佔婆首領也是在他的引領下找到的.”

對於這個問題袁可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從懷中掏出個海軍中常用的記事本,雙手高舉,打算讓皇帝自己看。

“……你可知在與他交談之後,此人就無法再返回安南了?”洪濤示意王承恩把小本子拿過來,同時又問了袁可立一個問題。

“那是自然,剛被押上船時此人就認出了我等來自大明,然並沒叫喊,而是把一份書信透過衛兵交與臣。

看過之後,臣以為此人頭腦清晰,眼光長遠,能忍常人所不能,這才破例相見.”

袁可立也知道這種小把戲瞞不過皇帝,不等追問就把阮香江的來歷詳細講了講,還有自己的見解。

至於說會不會得到皇帝恩准留用,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阮香江此時在何處?”

“臣將他送到了海洋島.”

“嗯,待朕看過再說!”

說起來袁可立雖然很不合群,卻深諳做臣子的本份。

他應該是看中了阮香江的本事想替其求情,並留在海軍中使用。

首先這個想法是很好的,想挑撥安南人和佔婆人互毆,光靠突襲製造誤會還太單薄,如果有可能發展幾個熟悉當地風土人情,且有一定人脈的本地士紳做參謀,確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之後的安排也很合適,沒有直接把人帶入京城逼著皇帝首肯。

這就是會做人和會做屬下,做事的時候會考慮領導的感受,不肆意妄為。

最後就是價值了,光靠嘴說沒用,想讓領導點頭得拿出點乾貨,比如這個小本子。

如果真有價值,不用推薦也會得到重用,要是沒價值,即便因為下屬情面勉強不殺也不會有什麼好待遇,保不齊用過之後就給扔了。

“這是他親筆所寫?”開啟記事本的頭一頁,還沒仔細看內容洪濤就有問題了。

在海軍裡能親筆給皇帝寫奏章的只有幾個人,比如袁可立和參謀們。

但字型肯定不是他們的,用的卻又是明朝公文的臺閣體,還寫的挺好。

“正是,此人不光漢語說的好,還能寫一筆流利的漢字,雖算不得奇才卻也難得.”

袁可立說的挺謙虛,但表情卻出賣了內心,很顯然,他對阮香江的字很認可。

“是啊,朕還不如一個番邦之人,慚愧慚愧.”

有道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寫字,多少輩子了一直是洪濤永遠的痛。

無論用硬筆、水筆還是毛筆,皆是下下的水平,僅比蒙學的孩童強點。

蹴鞠隊的小太監們進內書堂學習一年之後,絕大部分都會超越。

在宮裡,閉口不聊寫字是第一潛規則,只可惜袁可立並不知道,犯了大忌。

“萬歲爺學的是大道,區區雕蟲小技只是不願非不能也!”一聽見皇帝自嘲字型太爛,王承恩趕忙插話。

“禮卿啊,看到沒,朕身邊的內官與你毫無瓜葛,卻也願為你分擔.”

洪濤撇了撇嘴,本來就是隨口一提,沒想到讓手下人多心了。

“臣惶恐……”饒是袁可立深諳官場規則,內心還有些驕傲,此時也有點麻爪了,鼻尖上滲出了一層細密的汗珠。

無意中貶損了皇帝的字倒不是太大的罪過,這位皇帝別看年輕,心胸還是夠寬的,不光不會用日常中的小節治罪下屬,還多次明確表示很反感這種行為。

可後面這句評語就有點誅心了,手握海軍大權的總督與皇帝身邊的太監交情太深,放在哪朝哪代也是隨時被掉腦袋的舉動。

“沒必要惶恐,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王承恩自小入宮,從未涉及朝政,更不會勾結外臣。

可他卻甘願冒著風險與伱開脫,這是為何呢?

因為你現在的所作所為,除了為自己和袁家的將來,還是在為大明江山社稷鞠躬盡瘁。

朝臣們彈劾、士紳們暗地詛咒,那是他們目光短淺包含私心。

只有真正希望大明昌盛之人,才會懂得你做的是多麼正確.”

有時候下屬與領導相處總是戰戰兢兢,根源就在於誰都不是想做事,而是憋著玩人。

領導整天琢磨下屬是不是忠心,下屬日日揣摩領導滿不滿意。

在這種環境裡,很容易過分解讀一些言語,造成誤會。

放到皇帝和大臣頭上,這種現象就更嚴重了,且成為了一種風俗,愈演愈烈。

官員們根本無法正常上奏,皇帝也聽不到實話。

為了活命,大家全玩虛的,全不幹實事,進入了惡性迴圈。

洪濤想改變的不光是大明政體,還有大明官場的惡習。

辦法很簡單,由自己做起,先影響身邊的人,再向四面八方輻射。

這種方式速度雖然慢,勝在有效。

套用古人的解釋,四個字,上行下效。

“陛下謬讚了,臣只是做了陛下想做的,不敢居功.”

這話讓袁可立聽著太貼心了,眼淚差點沒下來。

從被啟用為漕運總督至今已經七年了,自己總是處在皇帝與朝臣們交鋒的第一線,承受的壓力沒有一天減少過,以至於被大部分同僚所排擠、敵視。

箇中滋味除了當事者外人很難體察,包括家裡人。

皇帝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說句公道話,就是最大的認可,比封侯還暖人心。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多次重生

虛史

異界之文娛之路

黙無言

修真界的權利遊戲

秋葉清風

遲到的天堂來信

許願柒

陰陽眼殯葬師

皖魚吃番茄

變成星星

憨憨愛著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