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百年大計和頑疾

那該怎麼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呢?其實很簡單,依舊是後世的成功經驗。

不管國內還是國外都有過教育雙軌制,說白了就是把初級教育當做篩選期,透過多年篩選,大面上看清每個學生的天賦優缺點,然後因材施教。

有研究天賦且具備條件也喜歡讀書的請繼續學業,具體是考舉人進士還是改個名字叫研究生或者博士生都無所謂,總之未來大機率是搞各類研究工作的。

沒有研究天賦或者沒條件也不喜歡這類工作的,那就別再耗費教育資源和生命了,找個大致上擅長還不太討厭的技術,經過技校、職業學校的短期培訓該幹嘛就幹嘛去吧。

比如說當醫生、當工匠、當商人或者當官。

沒錯,在洪濤的價值體系裡大多數官員真用不著高學歷,更不需要太聰明。

普通官員只是政策的執行者,按部就班即可,用不著靈機一動和運籌帷幄。

真正需要大智慧的是頂級官員,也就是政策制定者。

他們就像設計師,圖紙和資料做成什麼樣,普通官員按圖索驥去執行就夠了,頂多加上個認真負責的屬性,千萬別自由發揮。

“陛下可是要把海戶司在全國推廣?”

不管是不是忠實的保皇黨人,袁應泰畢竟也是士人階層裡的一份子,同時也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

聽到皇帝不打算取消科舉制度總算長舒了一口氣,思路也開始清晰起來,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

“正有此意,但朕就算有三頭六臂也無法教授那麼多學生,所以這件事還得由民間的有識之士去做,朝廷只管給政策扶持。

你可以抽時間去通州拜訪下馬經綸,他已經建了一座書院,教學方法和大部分教材都與海戶司相仿.”

和聰明人聊天就是省心,不用掰開了揉碎了的細說就能聽懂並舉一反三。

說起來海戶司還真就是個大明的技術學校,連中等專科學校都夠不上。

但事實證明這樣的人才培養出來之後在各行各業中都足夠用了,甚至有點大材小用。

所以不能百分百複製海戶司的模式,還要把課程進一步細化。

比如說將來打算從軍或者當工匠的就別學太多文化課了,也不用熟練拉丁語。

打算當醫生的那就少學點幾何、地理和物理。

而有志去走仕途的各科都要學,只是都不用學精,蜻蜓點水及格即可。

這樣的試點在海戶司中無法進行,那些孤兒將來的用處多是情報和督查工作,標準必須高一些。

所以只能讓馬經綸的《聞道書院》先試試水,等做出一些成績之後再小範圍推廣。

“臣懂了,待與馬主編商討之後即刻著手實施。

臣以為此舉應先在廣東福建和山東試行,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至此,袁應泰覺得大部分聽懂了皇帝的意思,並不複雜,不就是又一場新政推廣嘛。

該如何操作熟悉的很,且眼下的大環境可比十年前強多了,沒什麼大難度。

“正是此意,另外南京那邊的官員數量也該有所控制了。

朕近日來翻了翻史料,發現個駭人聽聞的數字。

漢朝有人口6000萬,官員最多時不過8000,算下來7000多名百姓供養一名官員。

若是加上胥吏,差不多500人供養一名官吏。

唐朝的人口總量變化不大,但官員數量增加了近一倍,等於是4000名百姓供養一名官員。

胥吏也是水漲船高,加在一起,每200多百姓就要養一名官吏。

到了我朝,人口數量差不多翻倍,然官員數量卻漲了數倍,算下來1000多人就要供養一名官員。

如果加上胥吏的話,竟然達到了不足百人就要養一名官吏的程度。

戶部總說太倉不滿,各州府年年哭嚎倉廩不豐,除了軍餉耗費恐怕冗官才是罪魁禍首。

但朕也知道積重難返的道理,京師這邊暫且不要動,南京的官員也暫不裁撤。

但今後就儘量少安排人去南京任職吧,任其自生自滅就是了.”

教育問題再怎麼改良終歸屬於遠水,想解決大明朝廷稅收不足的問題,光靠新政推動經濟發展開源創收遠遠不夠,還得節流。

洪濤從當皇子的時候就把這個問題當做重點考慮過,等做了太子,有機會接觸到朝廷各方面的檔案,拿到了確切資料之後,基本也就有了應對之法。

大明朝的頑疾其實和大宋朝沒什麼差別,也是冗兵、冗官為主。

但這兩個朝代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又不太一樣,所以解決方法和先後次序不能照搬。

大宋朝面對的遼國、金國、西夏和蒙古,有一個算一個,在當時都是武力值極其高漲的存在。

還都是遊牧民族,想和他們對抗如果沒有跨時代的武器,唯一的辦法只有增兵,靠數量彌補質量。

大明朝所面對的敵人就弱多了,北元也好,漠南漠北蒙古也罷都處於衰落期,與當初的蒙古帝國實力不可同日而語,建州女真雖處於上升期,怎奈體量小且成氣候比較晚。

而且大明朝並不缺馬場,還有長城防線的地理優勢所依託,再養著數量龐大的軍隊,又不實施進攻戰略,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軍事組織能力太弱。

為啥弱呢?一個字,錢!大明朝太窮了,不管是被官僚資本中飽私囊還是讓走私猖獗掏空稅賦,反正結果都一樣,中央政府收不到錢。

沒錢養兵,只能眼看著衛所制度土崩瓦解,拆東牆補西牆,最終於事無補。

所以想解決冗兵問題首先就得搞錢,這一點洪濤正在做,且有了效果。

但俗話說的好,摟錢的耙子頂不上無底的匣子。

搞再多錢,如果裝錢的匣子底有洞,到頭來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匣子上的洞,就是大明朝數量龐大的官吏。

官吏靠中央政府的財政養活,胥吏則靠地方政府的財政養活,基本都一個意思,全是吃稅收的。

(順便提一句,明朝的人口數量和官員比例並不算最高,清朝更厲害,到了幾十個人養一個官吏的程度。

而根據國家家公佈的數字,到2019年公務員719萬、事業編3100萬、離退休人員900萬,差不多是30個人養一個官員。

這還是保守估算,公開資料到底包不包括所有吃財政的人員,比如各地輔警等還是個問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終局夢想家

益客

血色星火

搞笑大李仔

末世活的更好

孜孜不倦的小豬

重生之我讓紅旗插遍全球

紫薇星門

穿越暗區突圍:十億科恩幣的任務

一個土豆丹

修仙:路人內卷中

麗日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