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塞王2

肅王朱楧(yang)是朱元璋的十四子,生母郜氏出身宮女,在朱元璋駕崩後殉葬。

肅王的封地是甘州左衛,屬於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後世稱作張掖市。

這個地方別說在明朝,放到後世也能稱作詩和遠方,生活條件肯定很艱苦。

朱允炆繼位之後展露出削藩的意思,朱楧趕緊上疏申請內遷,獲得批准後遷到了臨洮府蘭縣,也就是後世的蘭州。

翻遍了宗人府、錦衣衛、司禮監的存檔,凡是記錄肅王府的文字裡都透著一個字,窮!親王的歲祿應該是五萬石,可肅王的歲祿最高時只有一萬石,很多時候只有五千石。

理由挺奇特,說是路途遙遠運輸不易,所以祿米十不存一。

可問題是銅錢、白銀、綢緞損失小,也沒見給人家補上,只以寶鈔衝抵。

所以說吧,史料這個玩意不能全信,看的時候必須帶腦子,進行邏輯分析。

洪濤得出的結論就是朱元璋不喜歡這個庶出的兒子,後世裡的皇帝也不太待見這位出身低微的親戚,能保留王位給點歲祿就不錯了。

反倒是朱國祚對肅王一脈的評價很不錯,他說到現任肅王朱紳堯為止,肅王府在當地的風評是所有藩王裡最好的,每位肅王的生活都相對簡樸,除了王妃之外妾室也不多。

慶王朱栴(zhan)是朱元璋的十六子,生母是皇貴人餘氏,洪武二十四年封為慶王,封地在陝西慶陽府。

多說一句,在明朝是沒有甘肅和寧夏行政區的,只有陝西省和陝西行都司,包括了後世的陝西、甘肅和寧夏大部。

洪武二十六年,還未結婚的慶王就被勒令就藩。

但還沒走到慶陽府聖旨追來了,朱元璋改了主意,不想讓他去慶陽,而是換成了寧夏衛,也就是後世的銀川。

寧夏平原與河套平原雖然緯度高,但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有塞上江南之美稱。

西夏國就在此定都,悉心經營了二百多年,看上去老朱對這個庶出的兒子還是不錯的,專門在邊塞挑了個條件最好的。

實際上明初的寧夏一點都不好,西夏都城已經被元朝完全毀掉,只剩下殘垣斷壁和滿目荒夷。

不光人口稀少,還是明朝和蒙元的邊界,隨時隨地都有韃靼騎兵扣邊。

朱栴抵達寧夏衛時情況比他想象的還差,根本找不到能當做屏障的城池進行防禦,只能硬著頭皮給老爹寫信,懇求換個封地。

朱元璋心裡也知道兒子沒說瞎話,可又沒有更合適的兒子替換,只能來了個折中,允許慶王南撤300裡,在韋州建府。

雖然韋州只是個小城,卻比寧夏衛安全多了,距離內地也近,糧草轉運起來更方便。

朱栴沒再挑三揀四,趕緊跑到韋州安頓了下來,還在當地衛所軍官家裡找了個媳婦。

與世無爭的小日子沒過幾年,四哥朱棣就和侄子朱允炆為了皇位大打出手,首當其中的就是藩王,不想站隊也得選。

朱栴比較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壓根兒就沒有皇帝命,索性兩邊誰也不幫,悶頭假裝不知道。

待到朱棣贏了,他馬上主動把兵權上交表示臣服。

朱棣估計也知道這個弟弟不受老爹待見,封地還是最次的,於心不忍,派人去寧夏衛幫著修建王府。

朱栴一聽立馬急了,火速趕到寧夏賴在王府工地上阻撓施工,同時趕緊給四哥去信訴苦,邊塞太艱苦也太危險,想把封地往內地挪一挪。

朱棣也沒說不成,只是挨個描述了一下其他幾位南遷親王的狀態,讓十六弟自己選。

朱栴一看,得,還是別換了,合算南遷的這幾位哥哥都被四哥懷疑和忌憚,將來肯定沒好果子吃。

等寧夏衛的王府修好了,朱栴只能不情不願的搬過去住,整天無所事事,乾脆組織人手編寫當地的史料,也算是找了個工作幹。

後來朱棣駕崩了,朱高熾繼位,讓珉王朱楩從雲南遷到了湖南。

朱栴一看,覺得機會來了,馬上給侄錐ブ彌卸崬止πすΦ卮信,也想趁機離開邊塞。

即便去不了江南,到山東河南找個府縣住著也比銀川強。

可惜朱高熾也不傻,他把珉王從雲南遷走不是獎勵而是懲罰。

因為這位十八叔整天和鎮守雲南的沐家吵架,嚴重妨礙了邊關防禦政策。

至於說十六叔嘛,在銀川待的好好的,不招災不惹禍,那就繼續待著吧。

過幾年朱高熾也掛了,換成了朱瞻基當皇帝。

朱栴一看,自己是皇帝的叔伯爺爺,拉下臉來求孫子給換個封地總該不會被拒絕了吧。

於是又上疏要求更換封地,這次的條件再次降低,連北方省份都不奢求,只說銀川距離黃河太近,比較潮溼,能不能把王府換到韋州去,畢竟距離家鄉近一點算一點。

朱瞻基對這位踏踏實實的叔伯爺爺倒是沒那麼苛刻,但也沒完全答應,只允許慶王夏天的時候去韋州避暑,過了夏天還得回銀川,為國家繼續守著邊塞。

“在皇莊裡做工的宗室子弟慶王府佔幾何?”

按照之前肅王府的思路,洪濤覺得慶王府好像也是個窮鬼。

兩百多年下來,開枝散葉繁衍生息,應該也有不少分支落魄了。

再讓自己一紙削藩令肯定會有人活不下去,不得不放下身份選擇去皇莊裡做工養活全家。

“……奴婢已經仔細查過了,一個也沒有!”王承恩聞言趕緊翻小本子,可答案卻讓他感到迷茫。

“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啊,難道說慶王府除了歲祿還有其它進項?”

洪濤之所以要親自查驗這幾家藩王的底細,只因為遠在廣東的壁虎發來了密信。

上面說有北方來的商人暗中與三十六行購買火炮,數量驚人,且去向不明。

北方來的商人,洪濤當時腦海裡就閃出了晉商的名字。

前幾年東廠和錦衣衛就查過此事,證明確實有一些山西商人勾結官府和當地駐軍,把朝廷禁榷物資透過走私的方式賣給蒙古人。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朝不保夕

猛猛的豬

神秘復甦之木偶

西門逸塵

皆餘生

空調不夠暖

雜文小記

納蘭天珠

7631

頹廢作家

意識覺醒後,和高官大人HE了

傷心小烤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