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的不只是他們。

幾乎所有來到世博會中國館前的遊客,在看到中國館的驚人造型之時,亦都是深深的膜拜。

“我的天,這個建築太雄偉了。”

“是呀,一看就與我們的文化血脈相連,令人肅然起敬。”

“你看,那些歪國人都被震撼了。”

“可不是,這種大殺器一出,簡直就像原子彈呀。”

可以說,中國館一出,卻是征服了所有觀眾的眼睛。

不只是他們,同樣的,還征服了那些暫時沒有前往世博會民眾的眼睛。

“我去,兄弟們,兄弟們,世博會那一個雄偉的建築是哪國的場館,太尼瑪牛逼了。”

“你說的是哪座?”

“就是那座一片紅色的建築,好像厚重的禮冠一樣的,看起來無比雄偉……哎呀,我不知道怎麼評價。”

“你是說中國館?”

“中國館不是說沒有修建好嗎?”

“雖然我也很想知道這怎麼回事,但你說的確實是中國館。”

“媽呀,這就是中國館呀。啊啊啊……難怪,太牛逼了。我要去世博會,我要去世博會。”

“我也是。不為其它,就為了看一眼中國館。”

對於大眾來說,其實很多人對於世博會並沒有太多的概念。

他們只知道這是一個世界級的盛會,但是,這個盛會到底是幹嘛的,他們不知道。

不過,當電視當中呈現出中國館的境頭之時,無數人都不由得痴了。

這是一種只是看上一眼就被認可的征服。

當然,征服的也不僅僅是他們,還有那些精英。

不,不只是行業精英,征服的還包括那些圈內人士。

“各位,世博會的中國館看了嗎?”

“看了。”

“怎麼樣?”

“我只能說是大師般的傑作。”

“沒想到劉工竟然設計出瞭如此建築。”

“這好像不是劉工設計的。”

“啊,不是?”

“對,我瞭解劉工的風格,劉工雖然設計的建築型別大氣,但其實劉工的建築還是偏西方化的。中國館這種風格,劉工絕對設計不出。”

“這倒也是。中國館可謂是採中西之所長,這才打造出瞭如此一個渾然大氣的作品。劉工,當真可能設計不出來。”

“那不是劉工會是誰?”

“這就不知道了。”

一眾建築圈內的精英深深被中國館的設計所折服。

而更多的圈內精英,則是親自到達現場,觸控這一大師級的工藝。

當然,做為世界級的盛會,又怎麼少得了國內外一眾媒體的報導。

【世博會如期開園,震撼全球。】

【這一屆世博會沒有遺憾,華國的驕傲。】

【大師之作,中國館。】

【這才是華國建築真正的實力。】

此外,一眾電視臺在世博會開園第一天,對於世博會進行了全程跟蹤報導。

特別是中國館,當鏡頭當中直播出中國館畫面時,哪怕就是主持人也被中國館的大氣所震撼。

只是,受制於水平的問題,主持人一下子竟然不知道用什麼語言對如此建築進行介紹。

他只知道,哪怕不看中國館這幾個字,他便知道,這是屬於他們中國,屬於他們華夏的文化。

“啊啊啊,各位大佬,有誰知道能詳細介紹一下中國館嗎?”

“是呀,哪位大佬能夠詳細的說說,太想了解中國館的設計理念了。”

中國館不僅僅是一個場館。

在很多人眼裡,這一個中國館已經是一種文化。

但是,具體中國館是容合了哪種文化,一下子他們又說不出來。

他們即感覺無比的熟悉,但卻又覺得自己所學有限。

沒奈何,一眾網友便只好在網上求助。

你還別說,這一求助,還真獲得了不少資訊。

“我是非專業建築學家,還是我來說說吧,中國館的設計理念應該是融合了中西文化。此中的中,應該是從戰國時期中的文化提練而成。”

“對,看上去中國館很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建築,但又融合了西方建築美學。”

“還能更細緻嗎?”

“更細緻就得找專家了。”

專家當然有。

不過,哪怕是一眾專家也還處於在研究當中。

幸好,cctv電視臺播放了一則有關世博會的記錄片。

其中,則重點強調了中國館。

記錄片當中介紹:中國館共分為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國家館主體造型雄渾有力,猶如華冠高聳;地區館平臺基座匯聚人流,寓意社澤神州,富庶四方。國家館和地區館的整體佈局,隱喻天地交泰、萬物咸亨。其設計理念為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

“東方之冠,說得好,太形象了。”

“是的,中國館不正是像一頂古代的帽子嗎?而且,東方之冠中的冠不僅僅是帽子的意思,其中的冠也可以是冠軍的意思。”

“意義深刻,有內含。鼎盛中華,也牛逼。”

“是呀,這氣勢不正是鼎盛中華嗎?”

“天下糧倉,說得好,中國館也象徵著天下糧倉。”

“既然有天下糧倉,我們百姓自然富庶。”

央視記錄片僅僅只是一介紹,一人看客便忍不住的拍手撐好。

記錄片繼續介紹:設計者在設計中國館之前一直都在尋找著一種屬於我們中華文化的東西。這種東西不能是虛的,他得看得見,摸得著,讓人一見就知道這屬於我們中華的文化。最終,設計者找到了一種叫做“斗拱”的建築結構。

斗拱是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築中的一個基礎構件,早在公元前5世紀就已出現。它懸挑出簷,層層疊加,將簷口的力均勻傳遞到柱子上,其目的是將簷口加大並富有美感。這種形制在天安.門、山.西應縣的木塔、西.安的鐘鼓樓等建築上都有應用。斗拱既是承重構件,又是藝術構件,它的應用使建築形成“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態勢。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很難用一個具象來表達文化的精髓,因此必須從總體意象中提煉。”為了選擇一個合理的造型,設計者從中國的繪畫到雕刻,從出土文物到江南園林,從象形文字到京劇臉譜,每一個文化符號似乎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但每一個符號似乎又都不能達到心中理想的境界。經過百般琢磨,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斗拱對建築設計師啟發很大,於是決定從其入手,終成一代傑作。

記錄片當中一邊介紹,鏡頭也對準著中國館的斗拱工藝。

其精湛而又熟悉的建築風格,在記錄片的介紹當中,一眾看客早已經熱血沸騰。

“好,太好了。”

“原來是這樣,沒想到一個建築裡面竟然包容這麼多的文化。”

“是的,我們華國許多的建築風格都從斗拱當中變化而來,如AH的徽派風格建築。還有客家建築,甚至包括東南亞很多地方的建築,都是從斗拱當中取其精華。”

“是的,不只是這一些,我小時候住的老房子,也有這種風格。”

熟悉的影子印入觀眾腦海。

人們再看中國館時,卻是又一次的被中國館所征服。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潮汐難遇潮落

周木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