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人才匱乏

張和的上任很順利,就是看著這長安皇宮那麼大,自己卻沒辦法住進去,多少有些無奈。

別說是自己,劉備來這裡都不能住進去……

有時候真就希望,董卓直接弄死劉協,劉備順利在長安或洛陽登基,省得遮遮掩掩的。

“文和,這丞你可沒辦法推脫了吧?”剛上任,張和找到賈詡。

自己離職,甄逸從漢陽郡丞‘表’為漢陽太守。

張和在任時,甄逸負責過一段時間政務,對漢陽郡的情況瞭如指掌,是太守的不二人選。

可惜是附郭太守,劉備倒不會為難他,甚至會一定程度幫助他。

只是這太守的權威,自然也沒辦法體現出來。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冀縣令才是真的欲哭無淚。

張和‘多才多藝’,自然不可能被繁重的政務拖累,一個優秀的副手就很重要。

張既則是太年輕,情緒化比較嚴重。

之前還抱怨張和對大漢有異心,如今才發現人家是有先見之明,提前做好準備。

從心情複雜到崇拜無比,到底是沒有能完全掩藏起來。

這心性,不繼續在官場浸淫個五六年,不太適合提拔起來。

往下算,自己這一派裡面的文官,履歷和才能都合格的,也就只剩下賈詡一個。

“固所願也!”賈詡應承下來,主要心裡清楚,張和缺人用。

“元直、彥材,你們兩個也來衙門,做點小吏的工作,累積一下經驗怎麼樣?”張和找到傅乾和徐庶,兩人的確還年輕,不過可以稍微接觸一些政務。

“我們可以嗎?”徐庶還沒發話,傅幹有些不太自信。

“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主要是多看多學。”張和回道,“現在把經驗累積起來,出仕以後處理政務上手就快了。”

“既然如此,那我定當竭盡全力!”傅幹當即應承下來。

當初自己希望投入劉備麾下,只是年紀小,就送到張和這邊,畢竟當時有趙雲、田豫和徐庶三個年輕人也在。

三人年紀差不多,習文學武的也方便。

主要張和人也挺好,開放自家藏書給他們,這兩年下來可累積不少學問。

“府君,庶打算在軍中任職。”徐庶回道。

比起治政方面的工作,他更喜歡從軍。

到底沒有經歷過逃難和潛心向學的階段,再加上還經過童淵的指點,武藝進一步提升,比起文官,徐庶更傾向於武官。

“行!秋後也要擴軍,命你為軍侯,是打算去公明麾下,還是去國讓麾下?”張和詢問。

就現在這地盤,劉備原本的軍隊,已經有些不太夠用。

劉備的意思,是擴軍五千,張和這邊也擴軍一千五百人。

徐晃和田豫各領一千人,趙雲的騎兵也擴充到一千人。

“我與國讓更熟悉,且去他麾下任職便是!”徐庶回道。

之前他還是白身,驟然入伍,直接提拔為軍侯,已經算很不錯了。

順帶一提,去年孫乾,簡雍和國淵舉了孝廉。

要說以前大家投靠劉備,主要是藉此攢一波名望,方便以後舉孝廉出仕。

現在舉孝廉,卻覺得這孝廉已經沒什麼意思。

有孝廉的名頭,外放任職也算名正言順。

可現在天下大亂,群雄逐鹿的。

除非劉備敗亡,否則就算沒孝廉的名頭,等劉備上位,自己一樣封侯拜相的。

不過有孝廉的名頭,到地方任職也的確會名正言順許多!

劉備和沮授商量過,陸續表管寧,王烈和邴原等人為孝廉,方便外放地方任職。

正因為如今天下大亂,各郡必須真正掌握在手裡。

只說武都郡那邊,張和回來之前,王修已經順利擔任太守。

張和出任京兆尹期間,整個涼州各縣,買官上位的官員全部撤免,並且安排自己人過去任職。

甚至因為人手不夠,張和當初在洛陽招募到計程車人,也有幾個被提拔為縣令(丞)。

“總而言之……”張和看向眼前幾人,“文士太少,各位是否有什麼辦法解決,或者有什麼人才可以推薦的嗎?”

要說目光所向,自然是荀攸所在。

潁川多俊傑,曹操起家靠的就是潁川一系。

說到底,不管是關中還是涼州,這段時期有名的文士真就不多,甚至可以說稀缺。

最有名的就賈詡和李儒,張既在後世也不怎麼出名。

再往後有個楊阜,也基本就這樣。

問題當初朝廷任命劉備為涼州刺史,自己為漢陽太守,不來這裡上任能去哪裡?

好處也明顯,就是成氣候的世家豪族不多,治政的阻力,以及改革的阻力也最小。

劉備已經派人給鄭玄寫信,希望他能推薦幾個人才過來。

可如今道路難行,人才能不能過來還兩說的,總要另外想想辦法。

退一萬步說,這人才儲備自然是越多越好。

“荀某在潁川倒認識幾個人,家中也有幾個叔父尚未出仕,可修書一封回去看看。”荀攸知道張和的心思,當即表態。

張和聞言有些動容,主要一說到荀攸的叔父,就首先想到荀彧。

若能把他挖過來,那自然是最好不過。

尤其他是難得的大漢忠臣,讓他在曹操麾下太浪費了。

“只是也不能這樣乾等著……”張和想了想,“發個招募令,就說關中需要一批官吏,對自己的才能有自信者,皆可過來報名。考核透過,根據成績安排官職。”

“這怎麼個考法?”荀攸有些意動,主要想到張和之前提到的科舉。

要說這玩意,對世家豪族有些不太友好,不過若能和察舉制並行,那還可以接受。

世家子弟得到的資源本來就比寒門多,若還能加分,除非真不學無術,否則基本都能透過。

主要是荀攸對‘名士’這種出仕途徑,多少也有些詬病。

“基本讀寫好歹得會,要到什麼程度,伱們經常負責實際工作,出一些題目。透過初試的,根據實際情況,比如精通數算,比如精通農桑,比如精通刑律的,分成幾個部分再考。以一百分為準,超過六十分合格,成績越高越優先安排職位,直至職位安排完畢。”張和回道。

“只是如此以來,怕是會選出許多有才無德之人……”張既有些擔心。

“律法頒佈出來,也不是放在那裡好看的。犯了事,直接依法論處便是。有德無德的,不實際用一段時間,誰能知道?若只看德行,誰知道里面有沒有偽君子?”張和反問。

張既想了想,覺得也有道理。

他會那麼說,主要是一貫思維如此,大漢察舉制,看重的就是孝廉。

若不孝不廉,卻因為透過考試獲得錄取,這對社會風氣可不是什麼好事。

張和想了想,補充道:“最多,公認的不孝不廉之輩,考核成績扣個十分便是。”

這樣的情況都能透過考核,那至少證明人家是真有才華。

張和不由得想到陳平,人家的名聲的確不好,問題人家也的確有本事。

張和那麼一說,大家覺得也有道理,主要是對那些世家豪族也算有交代。

就是多少有些糾結,正式工作都還沒開展,結果又額外加塞那麼個任務過來……

初步嘗試考核取士,等制度成熟起來,自然就是科舉的開始。

不過要考核,那麼首先就牽扯到考試試卷的問題。

最先需要的,就是統一句讀,也就是說同樣的一段字,不允許再出現第二種意思,否則的話難批卷。

其次就是試卷,需要批次印刷,那就需要印刷機。

若要讓更多人有機會讀書,那麼這線裝書就要弄出來。

所以難免要寫一兩章這東西。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

<BR />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女將軍的成長之路

2310

四國戰

秋末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