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荀攸投效

要說刺殺董卓的行動派,可不僅僅是袁紹和曹操。

在董卓專權期間,荀攸也聯絡議郎鄭泰、長史何顒、侍中種輯和越騎校尉伍瓊,意圖行刺董卓。

正史是董卓遷都長安後的事情,不過歷史可能發生某種偏差,他們提前行動。

唯獨結果和歷史一樣,事情敗露,何顒、荀攸入獄,期間何顒憂懼自殺,唯獨荀攸淡定自若。

董卓走得急,顧不上天牢的犯人。

或許在他看來,天牢裡的犯人死了也就死了。

“這兩天忙著整理蘭臺藏書,未曾關注天牢情況,還望公達不要見怪。”張和命人把荀攸接出來,給他專門準備換洗的衣服和食物。

後者也是洗漱完畢,簡單吃了點東西,才過來與張和見面。

“此事不怪府君,天牢本來就不是什麼好地方,正常也不會有誰去關注。”荀攸回道,“此番能擊敗董卓,劉使君與府君當為首功!”

荀攸在天牢,在呼救成功之後,第一時間就詢問外面的情況。

董卓北逃,這多少有些可惜,不過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

就是有些奇怪,張和似乎聽說過自己,看著還很熟悉的樣子。

自己呼救,巡邏到這裡計程車卒不敢擅自釋放。

無奈之下,想著請他們的主官過來,或許能解釋一二。

沒想到張和聽說是自己求見,不僅立刻釋放自己,還專門準備換洗的衣服和飯菜。

“荀氏八龍天下聞名,公達更是二代的佼佼者。”張和笑道。

可以選擇的話,他更希望是荀彧,畢竟劉備麾下,缺的就是個治政的能手。

田豐是文書和政務方面的人才,可要論發展經濟、穩定生產和保證補給,荀彧更加出色。

相比之下,荀攸是個法制方面的人才,把儒皮法骨玩得很明白,該說不愧是荀子的後人。

擅長謀略,治政安民方面可能就略有不足。

想到這裡,張和都有些想笑,劉備麾下不知不覺已經有許多頂級的人才,遇到荀攸自己居然還開始品頭論足,甚至有些嫌棄起來。

荀攸此刻卻是有些瞭然,比起自己,叔祖輩的荀氏八龍的確聲名在外。

至於他,也只是何進掌權期間,為了培養班底,從各地招攬一批士人來洛陽,充為郎官。

可惜沒多久何進出事,不過董卓忙著接管洛陽,再加上有一部分官員辭官,也缺乏人手。

何進的舊部,他都收編了過去,更別說何進徵辟的這些士人。

有人辭官回去,少數如荀攸等人留下,卻不是依附或屈從董卓,而是另有謀劃。

張和此刻卻是有些好奇,荀攸為何會在天牢裡面。

細問之下,才意識到歷史提前發生了。

不過若非如此,怕自己也遇不到他。

“如今公達獲釋,以後又該何去何從?”張和詢問。

“陛下落入董賊之手,這郎官不當也罷。”荀攸搖了搖頭,“某打算返回潁川老家,專心再讀幾年書便是。”

你讀個屁的書!張和在心裡吐槽道。

今年荀攸都三十四歲,正是事業心最旺盛的年紀。

再回去讀書幾年,都要到四十歲了,難道還要學程昱,五十多歲才出仕曹操?

“哪裡,要說讀書,不說這蘭臺的藏書,張某家中藏書也不少。正好大哥麾下也缺人手,畢竟涼州那旮旯,武夫多文士少……不知公達,是否願意屈就?”張和主動邀請。

要說荀攸算是荀氏旁系,資源可沒有荀彧那一脈多。

否則也不會三十多歲,才因為何進的關係成為黃門侍郎。

潁川荀氏,可以說是在荀淑開始起家,又以荀淑的八個兒子,闖出潁川八龍的名頭。

只是為了避免捲入黨人和閹人之間的爭鬥,八人最終選擇隱居。

既然遠離朝堂,那麼空有名望,卻少了點權力,資源也只能向少數幾人傾斜。

嫡系子弟都得不到多少資源,荀攸乃荀淑之兄的曾孫,算是荀氏旁系,資源更少。

如今陛下被董卓裹挾,天下有大亂的跡象,走正規途徑出仕,顯然會更難。

若群雄割據,逐鹿天下,那麼選一明主投效,就成為必然。

以荀氏的體量,少不得要各方押注。

劉備乃後起之秀,短短數年從白身,成為涼州牧,更是佔據京兆地區……

如果說荀攸是嫡系子弟,那麼他可能要權衡一番。

奈何他只是旁系,既然張和主動提出邀請,荀攸感覺還真沒有拒絕的必要。

更別說,劉備也是漢室宗親。

只是,荀攸在即將答應的時候,不免思量一番。

最後拱手,對張和說道:“劉使君英雄了得,荀某也是佩服,只是德不配位。”

“這……”張和有些不明白,荀攸這是要拒絕?

“荀某才疏學淺,不奢求在劉使君麾下出人頭地,只希望在府君麾下,當一閒職。”誰知道荀攸話鋒一轉,卻是讓張和有些措手不及。

結果你特丫的不是要投奔劉備,而是要投奔我?!

“公達說笑了,我都在大哥麾下,以你的才華,那可太埋沒了。”張和連忙說道,主要是擔心荀攸是一時想不清楚。

若是以後因此後悔,那也不好。

荀攸的想法很簡單,與其效力於不熟悉自己的劉備,還不如效力於熟悉自己的張和。

張和身為劉備的義弟,以後成就自然不低。

再說自己受張和舉薦出仕,按說也是他這一派的人。

退一萬步說,荀攸很清楚,自己就算學問再好,到底沒有從政的經驗,驟上高位未必是好事。

“荀某空有才華,卻沒有治政的經驗,自當慢慢累積。”荀攸回道。

荀攸那麼堅持,張和也不說什麼,當即任命他為漢陽督郵,以及隨軍軍師。

可現在軍中沒什麼事情可做,於是荀攸也加入到謄寫書籍上面。

“攸不太明白,府君為何謄寫的,都是諸子百家的著作?”荀攸看了一圈,心情有些複雜。

主要在這些著作裡面,他看到《荀子》。

當然嚴格來說,《荀子》屬於儒家經典。

哪怕荀子的弟子出名的都是法家名人,可荀子本身卻是儒家子弟。

“存世太少!”張和回道,“不謄寫一份帶走,以後若是洛陽再出什麼變故,導致書卷毀掉,那這些書籍,不少可就要絕版了啊!”

“那府君如何看諸子百家?”荀攸好奇詢問。

“朝廷取士總要有個標準,朝堂也必然只能有一個聲音,但並不是說各學派沒有長處。取長補短,可是孔老……孔夫子都有說過的。”張和回道。

從正面意義來說,朝廷只有一個學派的聲音是正確的,否則會出現灣灣那種議會暴力。

政務沒辦法迅速落實,甚至幾個學派之間互相拖後腿。

這事情可不是儒家專屬,黨同伐異是會出現在各個學派中的。

儒家本來就是大雜燴,包容性比較大,可以吸收各家學派。

哪怕意見不同,也能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

從這方面來說,獨尊儒術的確沒錯。

可在張和看來,獨尊儒術姑且不算錯,可罷黜百家,那就是最大的錯誤。

朝廷需要的是綜合型的人才,專業太專一,純粹靠後天在職位上學習去適應可不行。

“可若士子都來自儒家,其他學派的人又要如何出仕?”荀攸不明白。

既然不能出仕,那麼費力讀這些書有什麼用?

久而久之,學的人沒了,那麼這些學問也就失去了傳承。

“我倒是有些想法,比如說專門開個考試,讓士人都來考試。考試透過的,才能出仕。同時根據一些特殊職位,設定特別的考試,這樣就能讓專門的人才,有機會也能出仕。”張和回道。

他多少也有些想法,就在自己有生之年,把科舉普及下去。

到時候專門錄取一些專業的人才,如此諸子百家的書籍就有用了。

尤其這些可是華夏文明的瑰寶,是各大思想家的智慧結晶。

哪怕它們可能已經不合時宜,也有儲存珍藏的價值。

也說不準,未來某個時候,說不定幾百年,幾千年。

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回頭一看,原來某個思想和某個正常,在幾千上萬年前,華夏的先祖已經提出過了。

又或者,因為這些書籍儲存完好,未來的人能少走幾百年的彎路。

未來的事情不知道,也有可能不是這樣。

可就是這些書的存續,才能讓一切變得‘有可能’。

“那豈非要廢掉察舉制?”荀攸有些訝然,張和的想法有些野。

“廢掉倒不至於……”張和想了想,“一定程度可以相輔相成,不是完全衝突。”

最多察舉起來計程車人,能得到一定的加分。

不管什麼朝代,考試這玩意就沒有真正公平過。

就說後世各省的高考錄取分數,都是各不相同。

明代初期更不必說,老朱甚至專門設定一定北方士子的錄取名額。

否則這朝堂,沒幾年已經都被南方士子佔據,北方計程車人想出仕都爭不過人家。

本質上,這種不公平就是一種地域保護。

可對於被強行提升錄取分數的地區,自然不公平。

察舉嘛,既然是孝廉,那麼品格和背景肯定不錯,在科舉的時候獲得一定加分,很正常的!

可就算出身寒門,甚至普通百姓,只要自己肯投入時間去學習,一樣有機會金榜題名。

相對這個時代來說,已經算是先進的了。

只是這學習的途徑,就必須要擴充起來,比如說公立書院,比如說圖書館什麼的……

這些都需要大量時間去做,好在征戰和執政主要的壓力,都集中在劉備這邊。

自己正常來說,應該是有不少時間,搗鼓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若劉備透過這個提案,最後壓力又會落在各個官員身上,最多自己監督一下。

就說這個,不比直接當君主要舒服?

“原來如此,說荀某是大才,府君才是真正的大才!”荀攸鄭重一拜。

若張和的打算能成,那麼對於諸子百家的傳人來說,無疑是個好事。

這不僅是有機會可以出仕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這代表著各家的學說,大機率能傳承下去。

就為了這個未來,荀攸覺得,自己也要傾盡全力,幫張和達成這個目標!

“這事情可不是小事,一切都要從長計議。不過公達願意幫忙的話,倒是能輕鬆一些。”張和此時此刻,也算是接受荀攸的效忠。

人家既然那麼謙虛,要腳踏實地提升起來,自己又何必攔著。

推脫多了,人家說不定還以為自己嫌棄他,最後跑路了才是真的虧!

荀攸的祖父是荀淑的兄長,若荀淑這邊是嫡系,幾個兒子打出荀氏八龍的名頭,荀攸這一脈就真的是旁系。三四十歲才當郎官,可見資源是真的匱乏。

要說荀氏也的確有押注,原本荀彧是去袁紹那邊,後來換成荀諶。

不過扣除這個,其他子弟基本都在曹操麾下任職。

袁術麾下倒是有個荀正,可惜是演義虛構的。

荀子雖然是儒家,可到底不是左氏儒學派。

潁川荀氏不做出改變的話,在東漢真就很難混出頭……

歷史是董卓到長安的時候才動手,我稍微提前一些,否則還要等幾年才有可能招攬到,這樣太晚了。

另外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荀攸謀劃董卓的人裡面有種輯,結果事情敗露下獄,可種輯沒事。後來逐漸成為楊定,董承等人的親信,還一起汙衊過段煨。

後來衣帶詔,董承找的人裡面也有種輯,結果事情又敗露,只是這次他被滅了三族。

雖然沒什麼證據,但就覺得這事情,還真就挺巧的。

卡文了,就搞了兩章出來,眼看七點,先睡了,起來看情況再碼一章。

主要是這兩章加起來,也六千多字了……

<BR />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覺醒購物商城,我助大唐統一天下

以為自己是條龍的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