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局勢分析

從去年秋季開始,漢帝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清醒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到了今年初,他甚至沒辦法正常上朝,軍政要務都是三公九卿商量著處理。

漢帝駕崩,整個洛陽也的確亂騰了一陣。

不過大將軍出面維持治安,三公九卿互相配合,好歹是沒讓洛陽亂起來。

也就是這個時候,‘臥病不起’的董卓上書制裁十常侍,這個舉動得到許多官員的支援。

十常侍被逼無奈,不得不找到何後求助。

最後以幫助劉辯繼位作為條件,得到何後的庇護。

為什麼那麼說,因為劉宏至死沒有立太子,更沒有說要傳位給誰。

可洛陽私下一直有說法,漢帝心儀幼子劉協,留有傳位密旨……

對於世家豪族來說,世家女王氏所出的劉協,自然比屠戶之女所出的劉辯更值得親近。

更別說劉辯從小在道觀長大,對道家天然親近。

而劉協從小為董太后撫養,從小請大儒授課,對儒家更加親近。

奈何十常侍偽造聖旨,劉辯得以繼位。只是到底年幼,何後請何進協助攝政。

“董卓因此率軍殺到洛陽城下,只是被種邵罵走……”劉備此刻有些生氣。

外戚攝政,結果又特麼是外戚攝政!

劉備最不爽的首先是閹黨,其次就是攝政的外戚!

頓了頓,向眾人詢問:“恩師說陛下有傳位給皇子協的密旨,此事各位有何看法?”

“以士人的立場來說,也必須是皇子協。”張和嘆了口氣。

沮授點點頭,提拔為治中從事的國淵,以及孫乾和王烈跟著點頭,其他人則有些反應不過來。

只有一點確定,那就是大亂的徵兆,的確是出現了。

不管天下是否大亂,把涼州經營好,是現階段最穩妥的,不得不佩服張和的先見之明。

哪怕本來有些不太服氣的張既,此刻都徹底服氣了。

“此話怎講?”劉備實在等不下去,你們知道就說出來,別藏著捂著的。

“皇子協母妃已故,更沒有外戚,主要年紀還小,那自然要由權臣來攝政。”張和回道。

王美人的祖父是五官中郎將王苞,治尚書乃士人出身。

兒子因家貧沒有出仕,兒子王斌因王美人入宮被封為奉車都尉。

說到底,王家不具備成為當權外戚的資格。

若劉協上位,那麼自然是三公九卿負責‘協助’劉協治理天下,那可真就‘君王垂拱而治’了。

這誘惑,是任何士人都無法抗拒的。

所以就算是盧植,也認可‘密旨’的存在。

沒有也無所謂,就說現在是傳位詔書,它怎麼來的,‘密旨’就可以怎麼來!

“不對啊!”劉備想了想,當即搖了搖頭,“就算皇子協上位,皇后何氏依然可以攝政!”

“所以得先讓皇子辯上位!”不需要張和回答,沮授已經率先出面,“讓天下看穿何後,十常侍的嘴臉,為清君側做準備!”

類似的歷史事件也有,便是昌邑王和漢宣帝的故事。

劉辯得位不正,只缺一個霍光即可把他拉下來,把劉協扶上位。

只是上去的是霍光還是王莽呢?張和在心裡吐槽道。

當時袁紹可是率先殺入皇宮,若非十常侍帶著兩位皇子朝著北邙山逃走,已經落入袁氏之手。

到時候袁隗必然起復,甚至袁基順利上位。

他們到底是霍光還是王莽,這就說不定了。

可惜歷史就是歷史,袁氏機關算盡,董卓撿了便宜。

知道你要扮演霍光,更知道你的具體行動,那麼半路截胡,摘取勝利成果,這就是董卓。

要扮演霍光,首先就要有個昌邑王。木訥的皇子,攝政的母后和外戚,醜惡的十常侍。

那可不僅是昌邑王,還是加強版,被全天下唾棄的昌邑王!

全天下罵得越厲害,那麼清君側就越佔據大義的名頭,更別說為了做到這一步,歷史上還把已經沒用處的何進獻祭了。

“誰要扮演霍光?”劉備覺得有些燒腦。

“誰知道呢?”張和搖了搖頭,“只能說袁氏最有嫌疑,這不董卓都已經在洛陽城外駐紮了。”

本來要去幷州上任的董卓,如今不僅沒有過去,還駐紮在洛陽周邊,這本來就說明很多問題。

“為何?若是袁氏,他們已經四世三公……”劉備不明白。

“因為他們已經是四世三公,沒辦法更進一步,可他們的羽翼,那遍佈天下的門生故吏,可還指望著更進一步!”張和回道。

下屬被逼急了,黃袍加身都有可能,袁氏再拖下去,可能真的有人會等不下去。

九卿已經是袁氏能為自己門生故吏,安排的最高的職位。

若到了三公,那可就不是下屬那麼簡單,已經算是盟友,甚至另立門戶。

可再往上,也已經沒有再往上的渠道。

人家跟了袁氏四世,九卿可能都做了兩次,就不想當個三公?

袁氏不給,他們也會自己去爭。

到時候一旦分裂,另外一個冉冉升起的四世三公楊氏,可就要對袁氏出手了。

蛋糕就那麼大,不把伱這一派的人拉下馬,我的人怎麼上位?怎麼籠絡人心?

至於拉下馬的理由,隨便找一個,貪墨就是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

“那我們要做什麼?”劉備追問。

“什麼都不做,也沒辦法做……”張和搖了搖頭,朝廷沒有詔書,劉備也沒借口入京。

和董卓不同,董卓本來在河東,何進招他入京,所以找藉口駐紮在洛陽外圍。

劉備沒有人招,中間隔了個關中,怎麼去都說不過去。

可別袁氏沒行動,劉備先被定義為反賊,那可真有理說不清。

“那我們什麼都不做?”劉備不爽了。

“現在已經是四月中旬,逐漸進入夏季。不出所料,至少到八月洛陽才會出現變故。趁著這四個月,準備好錢糧物資,做好進京勤王的準備,才最妥當!”張和提議。

“對,大家早做準備!”劉備點頭,當即下了決心。

倒是賈詡看了眼張和,提前的準備也好,現在的說法也罷,都很有問題,彷彿他前預知了這一切的發生。

清君側或許會發生,也至少在八月,可也有可能不發生。

問題聽他的語氣,卻篤定在八月發生,奇哉怪也。

自己可能投了個,很不得了的人物,頭痛了。

可別自己要跑路,他也給提前預知了。

不過他真的會預知,那麼跟著他也挺好,至少肯定能趨吉避凶。

突然賈詡發現,可能張和真就是自己最合適的上司。

眼看散會,大家各回各家,晚飯的時候說到這事,三女不免有些擔心。

“夫君為漢陽太守,應該不用跟著去吧?”蔡琰小心詢問。

“這事情,難說……”張和不知道怎麼回答,討董什麼的,真不想錯過。

有一說一,兩位皇子的情況真就和昌邑王和劉病已的情況差不多。

沒有詔書,所以誰繼位誰不能繼位不清楚。

也有可能是何進讓劉宏失望的關係,或者真不喜歡王美人的關係,王美人的家屬升官並不明顯,並未掌握什麼實權。

這也意味著,劉協尚未,沒有外戚可以干政,沒有母妃可以垂簾聽政,朝政將完全被群臣把持,或許在許多士人眼裡,這就是‘君王垂拱而治’的到來。

可也有可能,這只是某人營造出來的錯覺。

可惜沒有歷史證據,所以不能確認。

有一點倒是挺有意思的,就是劉焉當益州牧,而五斗米教在益州傳教。五斗米教在洛陽北邙山有個道場,乃二十四都功之一所在。

問題來了,劉辯小時候生活的道觀,是不是五斗米教道觀。

為什麼要朝著北邙山逃走,經過五斗米教的道觀,是否能把劉辯送到益州。

而當時理論上劉協也要去渤海,後來是陳留當王。

好巧的是,曹操在陳留起兵,又有衛茲這個錢袋子。劉辯也並非沒有班底,他和荀彧娶的都是潁川唐氏女。

還是那句話,沒有具體歷史記載,所以不知道,只能從蛛絲馬跡推斷一些東西。大家看看過,一笑而過就好。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

<BR />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昭武王朝

蘭陵明華

全民領主:每日一張歷史卡

魚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