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登陸倭島

大漢一直在鼓勵生育,同時婦產科也在不斷完善,再加上把生產的最低年齡上調到十六歲,難產率明顯下降。

期間肯定有不聽話的,結果導致難產,一屍兩命。

畢竟政策推廣下去,也不過一年不到,很多地方陽奉陰違也很正常……

只能說整體難產率下降,同時因為朝廷補貼,百姓也能養更多的兒女。

朝廷針對男女新生兒的補助並不同,女性的要高出男性的。

很顯然的,一個男人可以讓好幾個女人懷孕生產,可一名女性最多同時為三個男人生產,且加大難產的風險。

所以政策向女性這邊傾斜,那是必然的結果。

對男性這邊當然不公平,可這也是為了能有更多人口,去經營新佔領的土地,否則的話開疆擴土就沒有任何意義。

比如說朝廷一路向北,把鮮卑都給滅掉。

這片草原最後無法居住,或者無人過來居住,那麼一些其他地方過來的部族,可能會在這裡定居下來。

透過和大漢的接觸獲得文明和作戰手段,最後成長為另外一個草原民族。

真正征服一個地方,便是要把百姓移民到這裡,把這裡徹底佔為己有。

最後肉眼所及,都是大漢的疆域,才不會有敵人這種存在。

就算有,那也是本來屬於漢人的叛軍,與大漢同根同源。

幾乎是同一時間,遼東這邊,去年秋季大漢軍隊長驅直入,不僅滅掉高句麗,同時還把南面的三韓給滅掉。

以前不要這裡,主要嫌棄這裡多山,能居住的地方也就那麼點地方。

現在知道海的對面,還有足足四個州那麼大的島群,那自然不能放過這裡。

“船隊準備怎麼樣了?”朝鮮半島南側,看著對馬島那邊,劉寵詢問。

要說關羽是鎮東將軍,大部分時候他是不去前線的,不過東面軍團的軍政事務,他要負責統籌。

具體在攻打這邊,劉寵負責指揮,而最前線的便是張燕。

“甘寧那邊正在完善航道,這兩天大概就來了!”張燕回來彙報。

東部軍團可以說很尷尬,因為到朝鮮半島這邊,正常來說已經結束,畢竟東面都是大海。

以前不知道海的那邊有什麼,可以幻想有幾座仙島,但更多都覺得是世界的盡頭。

向南便是海南島,很多朝代都覺得天涯海角就在這裡。

直至直接地圖出現,東部軍團才有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鎮守。

否則看著別人開疆擴土,自己只能在後方鎮守,可想而知這軍團的成員是多麼絕望。

當然定期調換都是可以,把前線的調回來鎮守,實際南部軍團也可以這樣。

從陸軍的角度來說,向西和向北在第一階段的主流。

徹底打下歐洲後,發現美洲之後,西北作為駐守軍團,東南軍團開始繼續擴張。

最後北軍團駐紮歐洲,西軍團駐紮非洲,東軍團駐紮美洲,南軍團駐紮南亞和澳洲。

在張和的規劃裡面,最初就應該是這樣的。

不過隨著張和遠征域外,那麼大漢怎麼安排東南西北的攻略,就不歸他去管了。

說到底,自己又不是大漢的丞相,更不是君王。

朝堂之中文武能臣那麼多,也不用自己費心思。

於是朝廷決定把倭島給打下來,畢竟不能讓東部軍團什麼事情都不做……

實際是劉備的意思,他看著關羽那麼閒,心裡多少有些不過不去。

要攻打倭島,去年就先把遼東這邊的高句麗和三韓給滅掉,同時建立港口。

水軍從青州這邊過來,主要是熟悉一下航路。

畢竟以後要過去,總不能一直繞遼西遼東一個圈過去。

“以前聽說過倭國,是三四尺左右的矮人.”

劉寵在過年的時候,也專門調查過倭國。

根據一些文獻知道,在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國就派人過來朝貢。

實際已經初步進入文明社會的倭人本身,大概有四五尺左右,甚至更高。

但是在他們周邊,有不少的原住民,身高在三四尺左右,

從很多文獻不難看出,先進入文明社會的這批倭人,怕未必是原生態的。

到底是朝鮮半島那邊過去的,還是更早以前六國的遺民。

甚至如同傳說所言,是跟著徐福尋找仙山的三千童男童女,以及工匠後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畢竟這國家一直在‘創造’歷史,許多歷史不是虛構,就是篡改過度。

西方也沒少幹這種事情,缺乏歷史底蘊的他們,甚至把‘聖經故事’作為一段時間的歷史。

“三四尺,認真的?”張燕不太瞭解,畢竟他負責的是打過去,滅掉他們。

不過三四尺,這的確有些離譜,有種欺負小孩子的感覺。

“記載沒錯的話是這樣……”劉寵回道,按照記載,倭人後來進貢三百奴隸過來,基本就是這個規格。

實際被送來作為奴隸的,就是倭國對外擴張,俘虜到的原住民。

當然就算他們本身,也屬於是奴隸制社會。

距離徐福的時代已經很久,後代不合,分成若干個小國,然後分別統治下來。

小國被大國所滅,大國把小國的國民當成奴隸,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那也沒什必要準備那麼多,直接打過去就得了.”

張燕覺得,準備那麼幾個月就是浪費。

欺負一群‘小孩子’,尤其要裝備沒裝備,要實力沒實力的,有什麼好怕的?

“我們之所以做那麼多準備,說到底還是保證後勤線的暢通。

我們不能保證,那邊的食物我們能吃得慣,食物足夠,同時是否會水土不服.”

劉寵回道。

尤其是航線的問題,這也是為了減少補給的時間和週期,若是不熟悉的話也容易出事。

海陸配合作戰,本身也是這次行動緩慢的原因,否則剛開春那陣,已經可以打過去了。

說完劉寵拿出輿圖,這是世界地圖的復刻版,他不免指了指大海的對面,那就是美洲所在。

“尤其是這裡,這才是我們東軍最終的目標.”

劉寵說道,“只是到底是從北部,經過海峽過去,還是直接過去,又或者從南部經過群島一點點靠過去,這些都需要時間.”

“有一說一,在這裡異域稱王的話……”張燕看向劉寵。

畢竟這位也是漢室宗親,理論上異域封王的話,問題應該不大。

“那也得幾個皇子長大之後,看他們的想法了.”

劉寵才不上當。

放著華夏的美好生活不做,跑去域外封王從零開始。

別看他現在那麼拼去開疆擴土,主要也是為了封侯拜將,最後十年二十年回到長安享福。

人老了,那當然還是要落葉歸根,客死異鄉有什麼意思。

在這方面,他倒是挺佩服張和,能有勇氣去挑戰異域封王。

哪怕他很清楚,張和的處境,實際也只能選擇異域封王。

明著說是封王,實際就是流放,不過有封王的名頭,到底不是流放或者逃難。

大漢朝廷,就成了他堅實的後盾。

可正常來說,遠走異域,本來就存在各種風險。

如此過了兩三天,甘寧順利過來,航線已經記錄完畢,以後可以直接走這條航線。

能這樣,主要還是多虧張和做出經緯儀。

以長安皇宮,作為零度經線,把全球的經緯都標註出來。

“登陸!”就在第三天清晨,大軍抵達倭國北部,後世福岡縣一帶,張燕立刻下令登陸。

後漢書的確有記載,不過我認為倭人是倭人,邪馬臺國南部和東部的小國,嚴格來說不能說小國,而是土著部落什麼的。

根據記載三四尺,一米不到,也就不奇怪在二戰末期,記得那邊的平均身高是一米四,這還是明治之後,儘量普及一杯牛奶的結果。

現在那麼高,也算是人口改良的結果,畢竟二戰就擄掠不少一米七一米八以上的中國人過去作為人種,韓日混血兒要說也不少。

最不爽的,還是滯留華夏的中日混血兒,建交後被他們的‘爺爺’輕易領了回去,後來不少人作為間諜重新踏入我們的國土,真就白養了。

在東漢,對比身高不難發現,倭國,主要是邪馬臺國的人和其他土著的身高有明顯不同,所以邪馬臺的倭人明顯不是倭國的土著,外來人種的可能性很大。

到底是朝鮮半島過去的,還是真就徐福那批人很難說。

只知道研究半天,倭人大部分的文明都起源於九州島,直至神武(卑彌呼的孫子)天皇東征,才逐漸定居在本州島。

順帶一提,有那邊的學者認為,卑彌呼就是天照大神,準確的說是原型。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明風萬里

石頭比較多

我真的不想當千古一帝啊

寒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