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送了我一個面板,那並不是我索取的,而他試圖用這些將我訓練成隨叫隨到的樣子。

——

我突然想起很久之前的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在看到一惡搞女孩在前任副駕上吃東西的時候破防,理由是前任和她在一起的時候盡是潔癖。

“我愛你,我也願意為你改變,但那並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情,你有權利指出我的錯誤,但那並不代表關於你的一切,我都不能觸碰。倘若你有自已的原則,那麼很抱歉,我知道你並不是肥沃不可,我希望我們好聚好散。”(原創句子,非引用)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人,那麼自然每兩個人之間的相處方式都是不同的。故事之外有很多人在用自已的經歷完成一篇篇故事,故事中的修辭手法是那人獨有的。我們可以去尋找相似的地方,但不能將作者的原文改一個標題之後署上自已的名字——那並不適合我們所有人。同樣的,用那樣的方式衡量愛情,也是不公平的。書籍不會是完全相同的,但我們遇見的人很多,故事不盡相同,在所有的故事裡,只也有相似,沒有照搬。

在每個相似的故事下面找自已可能會面對的結果,勝過於將旁人的故事強加在自已身上。大差不差的結果,不會重複的故事。

我知道那個人並不屬於我,我也知道在他的故事裡我應該選擇性退讓,但我想,我也曾參與過,我也曾是參與者。

我又遇見一個人。是一個小孩,他身上有著我羨慕的自由。他有他的故事,和所有人一樣,都是大差不差的樣子,一段差點刻骨銘心的愛,還有曾經的各種喜歡和歡喜。在那個愛意氾濫的年紀,他有著關於那個年紀所有的熾熱。

他說他沒有去學校。他曾小心翼翼問我是不是看不起他。傻孩子,人各有志,你只是選擇了另一條路而已。學習的好壞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好壞,而一個人並不是被侷限在一個地方,每個地方都有發光的人。我同他說這些,但是他好像並不在乎。

他說他喜歡車,各種車。他有自已的愛好,挺好的,至少不是沒有任何想法的孩子。他說他要攢很多很多錢,在20歲之前付完自已的車的首付。“那很不錯啊。”

“但是那要很長時間,說不定我這輩子都買不到。”

“別這麼悲觀。”

“嗯。”

在我離開那個年紀之後,我並沒有途徑去接觸那個年齡的人。我天真的以為,他們會和我一樣,除了學習之外,就是享受他們的青春。但我好像想的很少,很少。至少在我遇到的人的故事裡,並沒有同我想象類似的。我同他們畢竟不是一個年紀的人,我知道的。但,他們的世界裡,好像不只有學習,甚至還摻雜了很多,屬於我們這個年紀才會擁有的東西——而那些東西,我曾一度以為,會在他們成年之後才會擁有。

原諒我的刻板印象,在交談中,我曾一度懷疑他的年紀。我認為他不是這樣的,但我看到的太少了,而那只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

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同一個比我小的孩子聊天,我只希望在他略顯枯燥的生活裡陪他走一段路。一個孩子,一個人也走了很遠的路了。他將來會成為一個大老闆,我也會成為一名作家,我們只是路線不同罷了,最後還是會站在更高的地方看見彼此的。

他說,那個女孩,是家裡給他介紹的。在他們相處的那段時間,我能聽得出來他很後悔,但故事就是那樣,他們最後也是自已一個人。愛情在這個世界,變得愈發不可多得。從前車馬很慢,現在不用見面,都能“收穫”一段所謂的真愛。我一度認為那太過於荒唐,但仔細一想,我好像也是其中的一個。

我從不以學習成績的到高低去評判一個人的好壞。我見過好學生的惡毒,我也見過壞學生的善良。我並不屬於好學生那一行列,但也不屬於差生。不是上中長,也不是很差。“你要是再好一點,或者再差一點,我們都不會這麼為難。”上上不去下下不來,那是所有人最不願意接受的現狀。

所有人都喜歡給予學習優秀者一些“特權”,給予的理由是:學習代表人品。事實上,這是大家普遍認為的事實。而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會被冠以“心術不正”的名號。學習不好的孩子在看到這樣的方式之後,自然而然對於學習失去了信心,也就慢慢變成了大家眼中的不學無術。而那些優秀者,成績成了他們的底牌。

少年的人啊,多半有一些衝動,總會在某些事上做出一些自認為正確的事情。我曾一度以為是他不喜歡學習的,但他給我的故事裡並不是這樣的:那個孩子本身同他的關係不是很好在,在私下裡還總是說他些什麼不是,時間長了自然怨氣就大了,動手是難免的事情。賠付醫藥費之後,老師問他是否選擇繼續上學,他說他想離開。

“如果不是那個老師人格侮辱,我想我還能在堅持幾年,畢竟我的成績也不是很差,在那所學校裡,我還算的上是一個好學生。”

“那個老師經常罵我,她說,特殊人群就得特殊對待。”

“本來就不是什麼好學校,還有這樣的老師,我也不想去了。”

“我已經毀了半輩子了,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層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地忘記,在某些看不到的地方,會有多少被誤解的事情。倘若沒有報道,我們以自已的見識,便不可能知道在某些地方,吃穿用度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自已脫離曾經的故事的時候,在未來的某段時間,有很大的機率會厭惡自已的曾經。久而久之,之後的那種生活方式便刻在自已的認知中,遇見某些事時,便很難找到當初的想法。相比於事實,我們在很大一部分時間裡,會更相信自已的主觀。

他們只是對某些環境失望了而已,只是對某些人失望了而已,但那並不是他們的本意。

“不惹事,也不怕事。挺好的。”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凡塵起緣盡相思

梨花壓小白

葉羅麗:水火不容火不容滅

軒軒絕配

快穿:戀愛腦反派攻略計劃

塵觀

大小姐也要幹農活

璟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