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戴著紅色帽子,舉著一把紅色旗幟,上面寫著某某某旅遊社的男子走在最前面。

他後面跟著各種十幾個年輕人,也全都戴著帽子。

“大家跟緊我,不要掉隊,前面就是林市有名的立忠晏。”

這人一邊走一邊介紹,“它在古代有很多名字,在禹朝時叫做洪城。”

幾人在一個頗為壯觀的堰前不遠處停留。

看到這來自千年前的景觀,眾人心裡難以掩飾他們的震驚。

“這就是林市有名的立忠堰,旁邊有一塊石碑,這是當年本地的百姓為高立忠刻的功德碑。”

眾人的視線隨著導遊的介紹落到旁邊那塊經過風吹雨打已經模糊不清的石碑上。

“雖然很多字已經看不清了,但是當地的縣誌都有記載石碑上的內容。”

“一千多年前,禹朝還未實現大一統之前,高立忠親自請求前往洪城,解決困擾當地百姓百年來的洪水問題。”

“立忠堰建成之後,洪城再無洪水侵襲之事,當地百姓家家戶戶都為高立忠立了生祠。”

“待會兒我可以帶你們去看看他的祠堂,就在不遠處,現在還有人在祭拜。”

“一千多年前就能建這麼高大的立忠堰,”有一名遊客感慨道:“古人的智慧真是不容小覷。”

“瞧瞧人家這立忠堰修的不僅有大用,還美觀,遠處望著就覺得非常雄偉,近看就更讓人感受到人類的渺小和大自然的偉大了。”

“那時候他們可沒有現在這麼多便利的工具,能在十年就把立忠堰修起來,真是不得了。”

那導遊笑著說道:“確實,古人的智慧不能小覷,咱們有些人之所以覺得自已比古人聰明,不過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多了一些見識而已。”

“據史書記載,高立忠的家族人丁單薄,但在修建立忠堰期間幾乎傾盡了家族的所有人力物力。”

有一名遊客問道:“雖然我也覺得高立忠修建的立忠堰非常偉大,也值得我們敬佩。”

“可當時亂世還沒終結 ,高立忠本人也是北方人,為什麼會想到要去南方解決洪城的洪水問題?”

那導遊做足了功課,幾乎每次帶來的遊客都會有相同的問題,他不慌不忙的回答道:

“古人也是人,禹朝史書記載了一段君臣對話。”

“禹太祖在此之前讓高立忠主持修建的臨仙台,對方在最快的時間內達到了太祖的要求,解決了史書上記載的鹿城之危。”

“太祖認為高立忠在建築這方面有才能,便許下承諾,若他能解決洪城的洪水之事,尉文華,禹朝的第一丞相,幫他揚名,讓他能名留青史。”

“因此,高立忠便來了洪城,傾家族之力,修建了我們後世看到的這個立忠堰。”

“立忠堰這個名字也是禹太祖認可他的功勞,親自命名。”

“原來是這樣,不過雖然高立忠修建立忠堰的初衷是為了求名,但也確確實實的做了有利於百姓的事情,並且這立忠堰已經沿用了千年。”

“禹太祖真不愧是我那迷人的老祖宗,說到做到,讓高立忠青史留名了。高立忠到現在都有人祭拜, 幾乎是每個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認識他。”

“其實高立忠在史學界的名聲非常有爭議,有人說他是大忠之臣,為國為民,也有人說他是諂媚的奸佞之臣。”

“不過這種事兒也就咱們外地人自已討論討論就行了,千萬不能在人世人面前說高立忠的壞話,不然人家能把你當場趕出去。”導遊道。

遊客頓時哈哈大笑。

“高立忠雖然是為名聲而來,但也稱不上是奸佞之臣吧?”有一名遊客問道。

導遊:“大家還記得我之前說的臨仙台修建一事嗎?”

“史書記載,臨仙台修建期間高立忠苛刻民夫,中飽私囊,後來是禹太祖多方催促之下,他才善待民夫。”

“還有野史記載,他當年貪墨的那些錢,最後都被咱們的禹太祖算計,讓他把所有的錢財投到了立忠堰的修建中了。”

“高立忠此人在去修建立忠堰之前確實被朝臣所鄙視,立忠堰修建之後,得到禹太祖安景之的稱讚,這才擠入文人圈。”

“有這麼巧?”有人疑問:“皇帝還能知道他貪墨了多少錢?”

“所以這只是野史記載,事實的真相咱們都不得而知。”

“不過咱們這位禹太祖確實在眾多皇帝中功績排名前三的。”

“初中的時候在課本上學到立忠堰,知道這是高立忠傾盡家族之力修建的時候我還說真的會有這麼無私的人嗎?原來還真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我覺得禹太祖應該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吧?”

有人聽到導遊說禹太祖安景之只能在前三,頓時不滿道。

導遊和稀泥立刻道:“這位朋友說的對。”

立刻又有另外一個人進行反駁,“我承認他確實實現了雄圖大業,但歷史上比他偉大的君王也不是沒有,他憑什麼第一?”

“就憑他結束了中原的混亂,重新完成了大一統!憑他從一千多年前就能搞清楚人工降雨的原因!”

“在位期間更是多次推進了工業農業和商業的發展。”

“他對兒子和一路打江山的兄弟鐵血無情卻對百姓萬般柔情。”

“他定下的律法,不管是誰,只要觸碰到百姓的利益,他都會毫不猶豫地舉起屠刀。”

“就連自已的親兒子,他也能親自下令斬首。”

“那可是封建王朝,家天下的王朝,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只是一個口號而已,他卻真真正正的做到了。”

“歷朝歷代,有多少開國將軍能落到好下場?禹朝做到了。”

“他還組建了軍事學院,為禹朝的軍隊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的血液。”

“在於朝歷史上發生過多次叛亂,哪次皇帝不是靠著軍事學院完成反擊?”

“我不是後來,王朝更替恐怕,後來的帝王不再重視格物,諾貝爾獎就要設立在咱們華國了。”

“他勤政愛民,修訂律法,鼓勵科研,支援革新,你說他憑什麼不能第一?”

那人看著這人似乎是禹太祖的狂熱粉,越說越激動,有些害怕對方打人了。

導遊及時站出來,制止了兩人的爭論,處理這種事情,他已經遊刃有餘,幾乎每次都有人要爭論。

言情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靠系統暴富後,成了全國的團寵

卿鑫

穿成瘋婆子,改門換戶

無妄希

死亡尼莫

卿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