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文武百官議論紛紛之際,在後世有著大唐軍神美名的李靖看了李文斌一眼,小聲問道:“這幾條新政都是殿下給陛下出的主意吧?”

“李尚書,您怎麼這麼說?這幾條利在千秋的新政自然是隻有父皇那樣雄才偉略的明君才能想出來的。本王只不過出了出主意,幫忙完善了一下而已。”

事實上李文斌說的也沒有什麼問題,想要削弱世家門閥和平衡文武百官之間的勢力,這是李世民一直都努力想要做到的。

只不過在歷史上李世民所使用的手段更加溫和,相對應的見效也最慢。

而這一次有了李文斌在裡面攪和,從一開始李世民就和世家門閥站在了對立面上,而且是已經撕破臉皮,不死不休。

要麼世家門閥們被打落雲端,失去從東漢末年以來就一直把持著的大權;要麼就是李世民做一回漢文帝,揮淚斬秦王,以謝天下。

以李世民那種寧折不彎的性子,除非萬不得已自然不會選擇第二條路,而且這次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相助,與世家門閥的對抗已經是大佔上風,他自然沒有退縮的道理。

聽了李文斌的話,李靖沉思了一下:“殿下,臣有一句話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既然李尚書覺得為難,那還是不要說了。本王雖然年少,可也有著父皇和母后教導。”

李靖差點被咽個半死,過了好半天才緩過勁來:“殿下,這句話臣還是不得不說。吃虧是福,莫要自誤啊!”

“既然如此,那本王就祝李尚書福如東海。至於自誤,這個本王不是很能理解。我李文斌食的是大唐的俸祿,做的是大唐的秦王,那為什麼要為那些世家門閥考慮?”

“如果我真的這樣做了,那就不是腦子的問題,而是屁股坐哪邊的問題。李尚書對此應該深有體會,望三思!”

“兩不得罪有時候恰恰就是兩邊都得罪了!”

李靖做為最早追隨李世民的幾人之一,卻在數次站隊的時候立場搖擺,早就被人所詬病,程咬金等人一直都瞧不起他。

這時候聽了李文斌的話,對李靖一直以來的處世哲學有了很大的震動。

難道,以前老夫所做的事情都做錯了嗎?

李靖在那裡患得患失,冥思苦想,而在朝堂上的鬥爭已經陷入了白熱化。

按理說李世民既然已經頒下明旨,而且已經透過了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的稽核,應該就已經成為了大唐所有子民理應遵循的規定,可那些世家子弟們為了家族的利益,對此以理據爭,希望能找出新政的不足之處,逼迫李世民讓步。

“陛下,科舉制度是遵循古例而設,不宜輕改。”

這是保守派的。

“陛下,敢問設立這翰林院可有什麼必然的理由?不然和禮部職權重疊,根本就是一根雞肋,食之無味啊!”

這是尋找漏洞的。

“陛下,科舉制度事關天下士子,輕易改變容易引起恐慌啊。”

這是來威脅的。

“陛下,何不如令天下州郡刺史上書,陳明利弊,再做定奪呢?”

這是以退為進的,因為地方勢力世家門閥還是非常強大的,如果真的這樣做,那一定會遭到各地地方官的反對。

而支援這幾條新政的自然是李世民的心腹,比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

李世民事先已經與他們透過氣,得到了這些重臣的支援,所以也才能有著如此的底氣。

一時之間,顯德殿幾乎變成了亂哄哄的菜市場一般。

對此,李世民並沒有表現出什麼不耐煩的神色來,因為他知道現在下場的都是一些雜魚而已,真正的掌握大權的敵人還沒有下場。

廷議進行幾乎一天,沒有任何進展,反對的官員們對於李世民挖世家門閥的根表現出了極大的憤懣,絲毫不肯退讓。

因為這些人們知道,皇帝是打定了決心要打壓門閥,如果今天讓了這一步,那明天說不定就要再讓第二步,然後等待幾家門閥的就是無底的深淵。

這一整天,也只透過了設立翰林院這一個決議,其他的毫無進展,不過李世民並不氣餒,表示三天後繼續進行廷議。

從凌晨五六點鐘一直忙乎到了晚上,李文斌這些小年輕或者是程咬金那樣的武將都不在乎,就連長孫無忌等人也早就習慣了,依然是精神奕奕,可換了那些平時養尊處優的世家子就不同了。

一個個累的是腰痠背痛,走路都一瘸一拐的,可也不能歇息,依然勉強聚在一起商量對策。

“諸位,陛下今天的幾條所謂的新政,以老夫來看,根本就是想要挖了我們各大世家的根!絕不能讓他得逞,不然的話十幾年以後就再無我們五望七姓存在於世上了!”

說話的是博陵崔氏二房的崔亮平憤怒地說道:“所以我們幾家必須聯合起來,讓陛下收回這幾道旨意!”

“崔世兄,你不要激動,坐下慢慢說。你的意思我們當然也明白,不然也不會在這裡商議對策了。現在最關鍵的就是,如何讓陛下明白,這樣做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鄭兄,清河崔氏與我博陵崔氏的淵源不必多說,大家都明白!如今幾乎被那個李文斌給滅族,這口氣如果忍下了,天下士子會怎麼看我們?”

“所以在下以為,攻敵之必救,只要我們集中全力對付那李文斌,自然可以解如今之難題。”

“那如果就算是皇帝他讓秦王就藩了,你就保證他一定會改主意嗎?所以我還是認為,應該全力反對新政!”

“清河崔氏現在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就算報仇了也無法挽回什麼,崔世兄你要以大局為重啊!”

“我支援鄭兄的看法,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對付新政,其他的都可以暫緩一下。”

一時之間,博陵崔氏和滎陽鄭氏、盧陽範氏和晉陽王氏吵做了一團,沒有取得任何的進展。

而這樣的結果也正是李世民和李文斌所希望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諜海獵影

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