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州作為東夷都護府的治所所在,原本應該是重兵雲集,防衛森嚴。

只不過因為作為都護府都護以及兼任營州都督的裴郎吃空餉,將原本有著三萬人的都護府吃到了只剩下了不足五千的老弱病殘。

而且就是這五千人被剋扣軍餉也是常事,平日裡還要為軍官們當牛做馬,可謂是過的如同地獄般的日子。

按理說,大唐才建立十年左右時間,邊軍就算是有一定的貪腐也不應該墮落到如此地步,只不過因為東夷都護府過於靠近幾家門閥的郡望所在,平日裡早就被有意識的拉攏腐化,變成這樣也就不奇怪了。

邊軍軍紀敗壞,可又想要有著軍功,那怎麼辦呢?

就只能殺那些奚人和契丹人,然後當作自己的功勞了。

李文斌一來到營州,就拿出了李世民的密旨,接管了東夷都護府的一切大權。

裴郎現在還活的好好的——當然這是李文斌想要順利解決營州的問題才留了他一條命。

不然以他意圖刺殺當今秦王,河北道行軍大總管的罪名,就是給凌遲處死都一點不冤枉。

按照裴郎的交待,將這些年全部的貪腐賬冊起出,李文斌從營州當地徵召了三十名賬房先生。

這三十名賬房先生在魏徵的監督下,開始整理賬目。

而李文斌則開始對營州和東夷都護府的官員們下手,只要魏徵那裡傳來名單,他就命人按照名單抓人。

很快的,有一個算一個,營州和東夷都護府幾乎為之一空——官員差不多都被抓起來了,要不是為了維持日常的運作,李文斌特意留下了幾個罪名比較輕的,否則這真就是營州城內無好人了。

這一日,李文斌正在和侯君集以及張亮閒談,就見親兵進來稟報:"大總管,魏大人求見。"

"快請。"

魏徵大踏步的走了進來,他的身後則是幾名捧著厚厚賬冊的親兵。

"魏公,這些天真是辛苦你了。"

看著已經有了黑眼圈的魏徵,李文斌連忙感謝道:"可是將賬目都查清了嗎?"

"如果沒有查清,下官也不敢來見大總管。"魏徵拱手還禮,然後指著那些賬冊道,"這裡就是裴郎擔任營州都督以及東夷都護府這些年以來,所有的貪腐證據。"

"其中還有不少都涉及到了博陵崔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以及范陽盧氏。他們在軍中安插子弟,以營州為中心,周邊幾州的府兵幾乎已經都被他們所控制了。"

"哦?居然有這麼嚴重?"

"不錯,大總管請看這裡。"

魏徵找出一本賬冊,翻開了一頁指給李文斌看:"這裡,就寫明瞭裴郎將軍中制式的鎧甲二百套廢棄,其實是賣給了范陽盧氏,得錢三萬貫。"

"還有這裡,一百五十匹戰馬,被其以折損的名義賣給了博陵崔氏,得錢一萬五千貫。"

這樣的賬目還有幾百條,幾乎都是裴郎盜賣軍械給門閥世家的鐵證。

而且其中有幾條,甚至還是和高麗有關係。

"這裴郎該殺,居然做出如此裡通外國之事!"

看到這樣的證據,侯君集和張亮都是出離的憤怒。

"大總管,請您把裴郎交給末將,末將一定要讓他後悔活到這個世界上!"

李文斌翻了一會賬冊,嘆道:"想不到,這東夷都護府竟然糜爛至此,可以說是滿坑滿谷皆是可殺該殺之人。"

這些賬冊觸目驚心,看的侯君集和張亮都是悚然而驚:他們久在京師,天子腳下,從沒有見過如此明目張膽的官軍與門閥的勾結。

"來人,將這些賬冊送往長安,交與陛下。"

剩下的賬冊李文斌也懶得看了,反正裴郎和這些官員身上的罪名已經足夠他們死上個幾次,看不看已經沒什麼意義了。

魏徵躬身道:"是,大總管。那這營州都督府以及東夷都護府的官員該怎麼處置?"

"待罪之人一共有多少?"

"一共是一百三十名。"

"來人。"

親兵來到李文斌面前,單膝跪地:"大總管有何吩咐?"

"傳本大總管的命令,在這都督府門前大道樹起一百三十根絞刑架。"

"喏!"

親兵領命去了,魏徵急切地問道:"大總管,難道你想將他們就地絞死?"

"不錯,這個本大總管有經驗,魏公放心。"

魏徵一陣陣的無語,我擔心的是你沒經驗嗎?我是怕你一下子絞死一百三十名官員,會引起天下非議啊!

"大總管,裴郎雖然是罪無可恕,可他畢竟是朝廷認命的四品官員,就是要處死的話,也要經過刑部和大理寺的審訊才行啊。"

"如果您這樣做,恐怕會被有心人彈劾的。"

"魏公你多慮了。"對於魏徵的顧慮,李文斌是一點也不在乎,"治亂世用重典,這個時候只有這一百三十條人命才能讓營州以及東夷都護府明白,這天變了。"

"至於你剛剛說的被有心人彈劾,魏公還不如說就是那些門閥世家罷了,而本大總管現在最希望的就是這個。他們不跳出來,怎麼會露出破綻來?"

"只有跳出來,才好將他們一舉解決掉啊!"

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兒上,魏徵也沒什麼可勸的了,不過他也認為李文斌所說的很有道理。

有著李世民的絕對信任,天下無敵的軍力,那這個世界上確實沒有什麼人能對李文斌造成威脅。

那些門閥世家們所依仗的東西,對於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李文斌來說,根本就是一點都不在乎。

這麼一來的話,那又何必小心翼翼,為什麼不用摧枯拉朽般的攻勢,將這些落後的門閥世家們掃入歷史的垃圾堆中呢?

"潞國公侯君集,長平郡公張亮聽令。"

"末將在。"

"命你們各帶三千兵馬,攻破范陽盧氏以及滎陽鄭氏,不得有誤!"

"末將得令!"

"魏公,太原為我李唐龍興之地,就請您陪本大總管走一趟吧。"

"下官得令。"

"明日,就以裴郎以及其他一百二十九顆人頭,為我大軍祭旗!"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鑄黃巾

青板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