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登基御極,吾皇萬歲

陳希烈確實有些誠惶誠恐。他不太清楚,張瑄在登基稱帝之前,跑到他這個辭官歸野的老頭家裡作甚,今年以來,他幾乎閉門不見外客,早已淡出了長安的權貴圈子。

“陳相老當益壯,正是為國出力之時,何以辭官歸隱?”張瑄笑了笑道,挽起陳希烈的胳膊,“陳相不請我進廳喝杯茶?”

陳希烈汗顏,道,“陛下請進,草民怠慢陛下,罪該萬死!”

“陳相啊,陳通目下已是我軍中中郎將,正隨張巡和僕固懷恩鎮守范陽。他為人做事踏實穩重,勤勉謹慎,堪為大用。我有意讓他經略范陽,為范陽十三郡行政主官,不知陳相意下如何?”

張瑄笑道。

陳希烈一震,旋即歡喜感激道,“陛下恩寵,草民全家感激涕零。草民替陳通孫兒,拜謝陛下!”

張瑄一把扶起陳希烈來,笑了笑道,“陳相,如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正需要陳相這種德高望重的老臣掌舵,我有意讓陳相再次出山,不知你意下如何?”

請陳希烈出山,是張瑄早就謀劃好的。

他登基稱帝以後,大唐朝廷內部需要整合,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裡保持和延續中央朝廷的有序運轉,否則,天下還是不會安穩。只要中央朝廷安穩了,地方各道州縣就不會出太大的亂子。

陳希烈雖然才幹能力不夠出眾,但勝在沉穩,德高望重。目前,也就是陳希烈最合適作為百官之首了,若是張瑄直接提拔自己的親信入朝,難免會引發大唐舊臣的恐慌。

陳希烈先是一怔,旋即有些猶豫,他年事已高,本不想再參與到朝堂爭鬥當中,安心頤養天年。但張瑄作為新皇,放下架子,親自到府請他出山,他若是再不點頭,那就成了不識抬舉。

陳希烈起身拜了下去,“老臣願意為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張瑄哈哈大笑,擺了擺手道,“陳相莫要如此——”

“陳相,我的意思是,中央朝廷一應國務體制,沿襲不變,但略微有些變更,稍作調整,梳理清楚,然後各行其是各盡其責,確保我大國政務執行通暢。”張瑄笑道。

陳希烈似懂非懂地點頭應是,“請陛下賜教。”

張瑄繼續給他解釋著自己的思路。

張瑄雖是來自現代社會的穿越者,但他心裡很清楚,在這個時代,推行現代制度是不可行的,那隻能自取滅亡。王朝統治自有王朝統治的特點和制度,強行變化,只能引發天下人的反彈。

他本來想模仿明朝內閣體制,設立內廷與外廷,讓內廷與外廷相互制約,但轉念又一想,擔心會引起朝堂動亂,決定暫時沿襲舊制,照舊施行三省六部制,維持唐制基本不變。

等他坐穩了江山之後,自會大刀闊斧地推進政治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目前而言,以穩定和休養生息為主。

“沿襲三省六部制,但改門下省為內務省,掌內務侍從諸事。將中書省與御史臺合而為一更名為都察省,掌言官納諫行監察督政之責。將尚書省改為政務省,總知天下政務,下設六部,所謂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六部24司保持不變,但加設通商貿易司,列戶部名下。”

張瑄大聲道。

他的思路很清晰,說白了,內務省就是為宮廷服務為皇帝侍從,而都察省就是監察百官政務,直屬皇帝管轄;政務省則總攬天下行政大權,沿襲了唐制尚書省所有職責。至於加設商務貿易司,無非是加強商賈貿易,推動經濟發展,這是增強國力的唯一途徑。

唐時商人地位不高,張瑄也有漸漸逐步提高商人地位的考慮,只是這種事情不能操之過急,只能徐徐圖之,採取溫水煮青蛙的策略,穩步推進。

聽張瑄這麼一說,陳希烈長出了一口氣。他同意出仕輔佐朝政,但又擔心張瑄作為新皇,會全面否認唐制,另立新制,導致朝廷內亂動盪。見張瑄大體上主張沿襲舊制,略有改革,也算是穩健之君了。

陳希烈躬身拜了下去,“陛下英明,老臣感佩之至!”

“陳相,我的意思是,內務省設內務令一人,侍中兩名。都察省設都察令一人,侍中兩名。政務省設宰相一人,六部尚書參知政事,共理國政。由你出任宰相如何?”張瑄擺了擺手,輕輕一笑。

陳希烈大驚,惶恐地俯身跪拜在地,“老臣何德何能,不敢妄居宰相之職,請陛下收回成命。”

唐時的相國其實是很多的,這是皇帝為了分割相權而做出的舉措,所謂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就是入相。而張瑄的構想,則是設立宰相一人,總攬朝政,這就賦予了宰相極大的許可權,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陳希烈當然是有些受寵若驚。

但實際上,卻也不盡然。所謂六部尚書參知政事,也即入相,也就是說,政務省有一個大丞相,六個副丞相,共同理政,因為後者更具有實權,所以會形成相互制約。

因此,在張瑄的謀劃中,政務省宰相的權力貌似最大,其實受到皇帝和六部尚書的制約,榮耀大過許可權。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也只有陳希烈堪為這個職位了。至於楊國忠這種奸佞小人,張瑄日後會逐步棄用,只是暫時還不能不用他。

張瑄微微一笑,起身將陳希烈扶了起來,“陳相德高望重,堪為百官之首。還請陳相以國事為重,不要推辭為好。”

陳希烈情懷激盪,臉色漲紅,慨然再拜,“陛下知遇之恩,老臣感激涕零,自當捨死忘生以報陛下厚恩。”

“好。”張瑄微微點頭。

“此外,我有意要重新調整天下行政區劃,對各道進行調整……而藩鎮之事,軍政刑法合一的體制帶有諸多缺陷,地方藩鎮權力過大,嚴重影響朝廷權威。我意,去除天下藩鎮,政務、軍務、刑法分離,各道設立巡撫、各州設立刺史、各縣仍設縣令,縣向州、州向道、而道向朝廷政務省,自上而下節制,總領天下政務。”

“各道設立都察使衙門,直歸朝廷都察省。監督地方官員,向朝廷負責。”

“而軍務,則仍舊設立八大大都督府,總領天下兵馬。為安西、北庭、隴朔、河西、劍南、河南、范陽、安東。朝廷設立天下兵馬總領大都督府,統率各地方大都督府,兵部輔之。”

“由此,地方軍政督察三權分立,相互監察制約,獨立執行,各安其責。”張瑄微笑著望向陳希烈,“陳相以為然否?”

陳希烈長出了一口氣,知道張瑄這時吸取唐時放縱地方藩鎮權力過大的“前車之鑑”,等於是變相的削藩。若是平時推進此策,肯定會引起各大藩鎮的牴觸,但現在,天下打亂重新洗牌,張瑄掌控大局,利用強力手段推進,障礙很小。

而事實上,范陽藩鎮、隴朔藩鎮、河南藩鎮和安東藩鎮形同虛設,而河西哥舒翰作為降臣,自不敢說什麼。至於安西的楊錡、北庭的程千里以及劍南的安思順,恐怕大勢所趨也無能為力,只能從命。

“陛下英明,老臣深以為然。”陳希烈笑道。

……

……

張瑄在陳希烈府中呆了兩個時辰,臨近登基大典時才離開陳希烈府中,回宮。

陳希烈也跟著張瑄進了宮,兩人一番長談商討,已經基本上將新朝的各項大事定了下來。當然這基本上就是張瑄的個人主張,陳希烈不過是遵從罷了。

見陳希烈從張瑄入宮,楊國忠等朝臣吃了一驚,猛然醒悟過來,此次張瑄請陳希烈出山,想必是要拜相了。

楊國忠當然有些失望,卻也無可奈何。

張瑄回宮在一干太監宮女的侍候下更換上了嶄新的龍袍冠冕,午時三刻時辰一到,便擺起皇帝鑾駕儀仗,駕臨霖德殿。

咚咚咚!

朝鼓奏鳴九九八十一次,昭示著新皇御極。

張瑄在司儀太監和宮女的引領下,緩步進入霖德殿。早已列隊等候在殿中的滿朝文武整齊劃一地拜倒在地,高呼“吾皇萬歲萬萬歲”。

張瑄緩步登上皇臺,轉身凝視著臺下的眾臣,此刻,他終於跨上了權力巔峰,真正的天之下、萬萬人之上,成為開闢一個新朝的新皇。

“眾臣平身免禮。”張瑄朗聲呼道,緩緩坐在了龍椅之上。

接下來,是諸多禮儀程式,比如什麼宣佈唐皇退位詔書、上眾臣擁立勸進表、宣佈新皇登基詔書等等,而完了之後,還要議定國號、年號、冊封百官、定都,最後還有祭天、飲宴等諸事。

反正非常複雜,張瑄也無可奈何,只能耐心地履行這些程式。

其他的倒也沒有什麼問題,進展很快,但是在國號和年號、定都上,卻起了較大的爭議。

以楊國忠為首的舊臣則認為,張瑄之父張九齡本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張良為韓人,當立國號為韓,宜繼續定都長安。

而以郭子儀為首的張瑄心腹大臣則堅持認為,應定都洛陽,而河南為周大興之地,當定國號為周。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施主請上座

蚊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