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諸將的選擇!

僕固懷恩心念電閃。

他是胡人,在某種意義上說,對大唐的忠誠度遠不如郭子儀。在他的心裡,其實誰做皇帝不要緊,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子孫後代的榮華富貴,才是最重要的。

僕固懷恩看準了張瑄有反抗的用心,而且是謀劃準備已久。而他一向看好張瑄,覺得張瑄若是稱帝,肯定能開闢一個嶄新的輝煌時代,比起大唐太宗皇帝來也不會遜色多少。

因此,僕固懷恩早就生出了擁立之心,只是一直在等待機會而已。如今李亨動起了真刀真槍,張瑄怎麼可能坐以待斃,僕固懷恩選擇在這個時候提出這個事兒,自然是瞅準了時機。

在僕固懷恩看來,在張瑄的心腹眾將中,南霽雲、雷萬春之流不用考慮,是張瑄心腹中的心腹,絕無貳心,而封常清、張巡受張瑄提攜重用之恩,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只有郭子儀,相對來說,稍微存在一點“障礙”。

僕固懷恩主動來跟郭子儀“溝通”,目的就是勸說和試探。當然,如果郭子儀不肯從之,僕固懷恩自當暗中稟報張瑄,相信張瑄也不會心慈手軟。

見郭子儀意動了。

僕固懷恩輕輕笑了,“郭兄,大帥是何等的雄才偉略,他若是並無反意,如何又能將家眷接出長安,安置在雍州。而某最近也得到訊息,回紇可汗骨力裴羅舉傾國之兵於靈州外圍,若是大帥舉兵,回紇兵馬並長驅直入助戰。”

“而靈州的張巡,其實也做好了各種準備。”

“還有史思明。史朝義前番來求見大帥,所為何事,郭兄你還能不知?”

“如此種種,說明大帥早有自保之意。但是,作為我等而言,卻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有所動作——郭兄,不如由你出面,聯絡潼關的封常清和張同,我等聯名擁立大帥為帝,就定都洛陽,自成一國,何如?”

“軍心之事,數月前潼關兵變,早已說明一切。既然如此,郭兄還猶豫什麼?進則榮耀等身,退則身敗名裂,沒得選擇了。”僕固懷恩又勸說道。

郭子儀終於點了點頭,算是正式表態了。

僕固懷恩狂喜,攻克了郭子儀這個難關,其他人是一呼百應。

而與其同時,監軍霍長青去虎牢關宣佈皇帝的旨意。

顏真卿接旨畢,面不改色,但心裡卻是非常苦澀和無奈。

他非常清楚,皇帝之所以肯赦免他的一切罪過,還冊封他為河南行軍大總管,無非是為了牽制和分化張瑄的力量。而這,幾乎就是權宜之計。

等皇帝坐穩了江山,消除了安氏叛亂和張瑄這個大隱患之後,會不會秋後算賬,就很難說了。

不過,顏真卿也並不在乎皇帝秋後算賬。

他苟活至今,主要還是為了洗刷恥辱。而佔據虎牢關,算是他統軍交戰以來的第一勝仗,臉上因此多少有了幾分光彩。

作為一個從基層升遷上來的官員,顏真卿自然明白,現在的天下局勢因為皇帝的剛愎自用及多疑,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安祿山意已死,安慶緒兵敗,現在已經不成氣候,遲早會被掃平。但安氏叛亂平了,不代表天下就安定了。

顏真卿看得真真的,皇帝的咄咄逼人和薄待功臣,張瑄肯定不會坐以待斃,若是張瑄起兵,現在的朝廷恐怕很難抵擋住。

而至於他這一萬多人,其實有沒有都不在話下,根本就影響不了大局。

顏真卿與郭子儀是同類人,循規蹈矩,造反這兩個字比較沉重。

但——張瑄若真的與朝廷徹底決裂,顏真卿真是很難決定自己的行止。

原因無他,張瑄對他有恩。之前的薦拔之恩,他能從一州刺史出任調整後的大唐八大藩鎮之一,完全是張瑄的大力提攜舉薦,可以說沒有張瑄就沒有今日的顏真卿;隨後的赦免之恩。張瑄可是抗著皇帝和朝廷的巨大壓力,保全了他,還給了他將功折罪的機會。

顏真卿是一個知恩圖報的君子,在效忠朝廷與回報張瑄恩情之間,他無法做出抉擇。

霍長青望著顏真卿哈哈笑道,“顏大人,陛下對你厚加封賞,賦予重任,希望顏大人能上體天心,效忠朝廷。”

“待李郡王統率大軍進攻范陽,掃平安慶緒叛軍餘孽之後,這河南守防重任還是要落在顏大人身上。請顏大人三思啊!”

霍長青的話裡不乏暗示之意。

顏真卿當然聽得出來,但卻裝起了糊塗。

“在下罪孽深重,雖有虎牢關小勝,但過往之事,損兵折將接連大敗,實在是令人慚愧無地。”顏真卿感慨萬千也是含糊其辭地抱拳道。

霍長青皺了皺眉,“顏大人,既然陛下都下詔赦免了,你便只有功沒有過!這世間不可能有常勝將軍,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顏大人何必放在心上!”

“呵呵,這世間,還是有常勝將軍的,就像永寧王一樣。霍監軍想想,自從永寧王就藩整軍以來,無論是面對吐蕃還是安祿山叛軍,歷經大大小小十餘戰,可曾有過敗績?可曾丟失過一城一地?”

顏真卿感慨了一聲,“是顏某人無能而已,慚愧!”

霍長青無言以對,嘴角輕輕一抽。

霍長青可是帶了重擔過來虎牢關的。他奉皇帝的命令,要在虎牢關控制住顏真卿,免得顏真卿投靠張瑄,導致張瑄輕而易舉地就打通河南與范陽的通道,在最短的時間裡將范陽、河南、河東、隴朔以及兩淮、江南等連成一片,自成一國。

可顏真卿的態度卻令霍長青有些惱火不滿。他本來以為,皇帝的赦免兼加封詔書,能讓顏真卿感激涕零,從而率軍與張瑄死扛,但現在看來,顏真卿的忠誠度似乎也值得商榷了。

……

……

面臨選擇的還不僅是顏真卿,還有在潼關的封常清和張同。

封常清聽說皇帝的旨意之後,第一個念頭就是張瑄起兵宣佈反唐就在這幾天了。除非張瑄想自投羅網,否則他怎麼可能放棄兵權回長安做一個虛頭八腦的相國?

況且,皇帝隨時都有可能翻臉不認人。到了那個時候,不要說官位和權勢,就連身家性命,都未必保得住。

封常清在書房裡呆了一個時辰,就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因為這個選擇其實早就進行了預演。封常清的家眷跟隨李騰空和蘇扈冬的女軍一起到了雍州,這就足以代表封常清的態度了。

真正需要慎重抉擇的還是張同。

張瑄對張同亦有舉薦寬放之恩,但這種恩情能不能抵消張同心裡對大唐朝廷的歸屬感,卻很難說。

但張同考慮問題明顯比顏真卿深遠。作為京都已經失勢的張家族人,張同心裡很清楚,若是沒有了張瑄,他今後很難再一枝獨秀了。

更重要的是,張同深知張瑄的謀略和手段,諸多的事實證明,沒有張瑄做不到的事情。以張瑄如今在軍中的威望和影響力,皇帝的這道詔令一旦公之於眾,基本上可以斷言,能引起隴朔大軍的譁變。

軍心在張瑄這邊。而只要大軍肯跟著張瑄走,皇帝的朝廷就擋不住張瑄的崛起。

張瑄與安祿山不同。安祿山只有狡詐沒有大智慧,算是梟雄但絕不會是英主,可張瑄卻分明就是雄才偉略膽識過人。這樣的人,其實很難長期屈居人下,與朝廷決裂也是必然的。

考慮到自己的身家前程,又知道自己手裡這一萬餘人,根本就翻騰不起什麼大浪,張同斟酌猶豫再三,還是下了最後的決定。

張同匆匆走出府門,準備去拜訪封常清,表明態度。

封常清正要出門,而也是要拜會張同。

兩人在封常清的門口相遇,目光交匯間,微微一笑,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張大將軍,請!”

“封大人請!”

兩人親親熱熱地進了府門,待軍卒上了酒菜,就開始對面小酌。

“封大人,張某有幾句話如鯁在喉,就一吐為快了。陛下此番如此薄待功臣,實在是令人齒冷心寒。我等當上奏朝廷,請陛下收回成命!”張同抱拳道。

“呵呵,張大將軍,其實這也不奇怪。陛下身邊全是佞臣賊子,自己又沒有主見,焉能不昏庸無道。”封常清不以為意地笑了笑,“哦,對了,忘了跟張大將軍說一聲了,前幾日,兩位女軍大將軍護衛永寧王家眷和張家族人去了雍州安置,大將軍的內眷也在其中,呵呵。”

張同聞言,心頭陡然一個激靈,情不自禁地浮起了一層細密的汗珠兒。

他正準備去長安暗中接出自己的家眷,卻不料張瑄早已派人提前下手了。不過,那個時候,皇帝還沒有抵達長安,張瑄此舉寓意深遠,就看你怎麼理解了。

張同知道自己已經被牢牢捆綁在了張瑄的戰車上,沒有後退或者瞻前顧後的餘地了。

他暗歎一聲,抱拳道,“大帥厚愛,張某銘感五衷。”

“大將軍啊,其實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等為官者,所圖無非是功名富貴蔭及子孫。大帥重情重義,將來也不會虧待了我等!”

封常清意味深長地笑了笑,端起酒盞來,“請飲!”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乾第一狠人

劍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