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七星聚首,乃是道門盛事,光王李怡卻來中書門下陳情?宰相牛僧孺和宋申錫都有些意外,雖然這些玉泉山的事情鬧的沸沸揚揚,但是朝廷諸位宰執的注意力並不在這事情上面,因為皇家以道門為本家,以宗正寺管理道門事務,隸屬皇家內務,皇帝沒有旨意,中書門下等閒不會越權行事,中書門下的注意力此時全在內苑幾位首領大太監身上,王守澄與仇士元的紛爭驟起,內常侍韋元素竟然和知樞密使楊承和走到一起了?

還有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中興名將西平王李晟的幾個兒子,一向與神策軍親近,可是此次王守澄與仇士元相爭,李願與李順兄弟卻袖手旁觀,兩不相幫,反倒與韋元素楊承和走到一起,河中觀察使喬遠重金賄賂王守澄,謀求河中節度使之位,王守澄也大力支援,河中觀察使晉級節度使事情已成定局,但是李願李順兄弟來摘果子,李願出任河中節度使的風聲四起,王守澄與仇士元相爭,無暇顧及此事,喬遠美夢落空,苦心積慮為人做嫁衣,未免可笑可悲!在朝中沒有朋黨相助,都會落此下場,見此情景,滿朝文武無不心中慼慼然。

是以當下朝中大臣相互守望,共同進退,此時已經蔚然成風,但君子不黨,事實雖然如此但無人明說,也相互之間黨同伐異,卻指責對方為朋黨,攻訐不休。以穆宗朝宰相李逢吉為起始,在內苑勾結內侍王守澄,在朝野大肆排擠裴度等人,獨霸朝綱,身邊有子弟黨羽李仲言等人號稱八關十六子,收受賄賂封官許願,聲勢浩大,朝野側目。另一個宰相李吉甫與裴度聯手才扳倒李逢吉,但朝廷廟堂之中,重臣各自站隊,裂痕已經形成,歷經元和朝、穆宗朝、敬宗朝,再到當今天子,朝中大臣分作兩派,此起彼伏,爭鬥不休。

大和三年,裴度推薦浙西節度使李德裕出任兵部尚書,皇帝陛下有意啟用李德裕出任平章事,拜李德裕為宰相,時任吏部侍郎的李宗閔心急如焚,得到內苑女尚宮宋若熙和知樞密使楊承和的幫助,搶先拜相,將裴度遷往山南西道作節度使,將李德裕徙往西川節度使,並嚴命李德裕不得在長安停留,即日赴任,而裴度確是三朝元老,李宗閔並不催促,卻不準裴度進宮面聖,一舉一行都要向中書門下報備!牛僧孺和李宗閔親厚,李宗閔拜相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牛僧孺引薦入朝,同時排斥李德裕的同黨李紳,然後李宗閔與牛僧孺掌控朝堂,中書門下四位宰相,他們佔其二,路隨是老好人,無關緊要,宋申錫卻一向不朋不黨,有皇帝陛下親自任命為平章事,皇帝陛下的心思,李宗閔和牛僧孺需要揣測,因此性情豁達的牛僧孺便天天與宋申錫聊天敘事,氣氛倒也十分融洽。

宰相心懷天下大事,長安城裡和尚道士吵架的事,還不能讓大唐尊貴的宰相放在心上,是以玉泉山七星聚首的事情他們也曾聽聞過,但是都沒有放在意上,道士們門第眾多,玉泉山七星聚首誰知道又是什麼把戲?

“宋兄,請!”牛僧孺拿起文書,笑著示意宋申錫先行,宋申錫也笑著道,“牛大人,請一同去聽聽光王殿下如何說?”

兩位宰相不緊不慢往政事堂而去,安史之亂後,朝廷的中樞決策機構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逐漸被中書門下、翰林、樞密取代,這裡的中書門下是指中書門下政事堂,是宰相主持朝政的機構。貞觀年間為了設立了政事堂,作為三高官官議事的地方,開元年間,張說為宰相的時候,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下列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其中樞機房掌管皇帝機密文件,由宦官出任,是連線皇帝和宰相的橋樑,對外傳達皇帝詔令,對內向皇帝上達大臣奏章,地位日益重要,後面又分為上下樞機院,分設左右樞密使,參與軍國大事,參議朝政,權勢顯赫。

翰林則有天子私人之說,玄宗朝把翰林分為兩種,一是翰林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二是翰林供奉,供職於翰林院,其中,翰林學士起草機密詔書參謀機密,為皇帝出謀劃策,資歷最深者一人稱為翰林承旨,翰林學士地位日趨尊貴,可以與宰相一起參議軍國大事,諫言皇帝,翰林學士多是皇帝心腹之人,出任宰相也是尋常事。

宋申錫就身兼著翰林學士的殊榮,時下四位宰相,李宗閔居首這點無需質疑,牛僧孺清廉正直聲望最高也是公認的,路隨三朝元老,德高望重也是肯定的,宋申錫確是翰林學士天子私人,地位未必就比上面三位宰相差。

牛僧孺與宋申錫隨意的走著,光王雖說是朝廷親王,但是朝廷有大大小小的親王一大把,光王?爺未必能讓兩位宰相上心,所以當有中使來請兩位宰相的時候,“牛大人,宋大人,陛下在浴堂彩門奏對,請兩位大人過去敘話。”

牛僧孺和宋申錫都有些意外,宋申錫看了牛僧孺一眼,“怎麼,何事驚動陛下了?”

中使來人畢恭畢敬的向兩位宰相執禮道,“河東節度使柳大人遣使上奏,彈劾內侍嶽齊擅自斬殺寧遠將軍韋厚,陛下又聽聞河中府準備駐節丹同渡,是以召集諸位大人議事!”

宋申錫與牛僧孺對視一眼,都有些詫異,嶽齊是神策右軍中護軍仇士元的得力義子,那麼河東節度使彈劾嶽齊的奏章,不問自知就是王守澄呈到御前的,怎麼?下面的廝殺這麼快就要御前爭鋒嗎?

牛僧孺沉吟了一下,問中使太監道,“李宗閔大人可曾去了?陛下此次都召集了哪幾位大人?”

中使太監抿嘴一笑,抱拳拱手道,“陛下此次召集了,李宗閔李大人,路隨路大人,中書舍人翰林待詔鄭覃鄭大人,由於這次河東節度使柳大人彈劾了內官嶽齊,所以陛下也召集了神策左右中尉,樞密院左右樞密使,殿中省與內侍省諸位大人,王守澄王公公,馬存亮馬公公,韋元素韋公公,楊承和楊公公等諸位大人都已經過去了,兩位大人,陛下已經起駕浴堂彩室,請速往見駕,莫要陛下久候!”

牛僧孺與宋申錫一起拱手,“中使請!”

宣旨的中使太監笑笑拱手離去了,牛僧孺袖手站立,看看天空,昨夜大雪紛飛,今早陽光燦爛,大好晴日,真令人欣喜,他略略一思量,“宋大人,你說陛下此次召集諸多臣工,所謂何事?”

宋申錫也有些琢磨不透,剛剛那一大串人名,上都長安城裡管事的大人物齊聚,陛下又是什麼心思?還是說大太監王守澄又想折騰什麼事情?

不管他想做什麼?都要阻止他!宋申錫與牛僧孺目光一觸,兩人都心領神會,王守澄勢大,在內苑一支獨大,若是被他收拾了仇士元,獨霸神策右軍,又兼著內苑樞密使,有軍權有治權誰還能制衡他?

“走吧宋大人,莫讓陛下久候!”牛僧孺笑道,對宋申錫一拱手,率先前行,宋申錫略略思索了一下,揮揮手招呼過來一個吏員,“光王殿下在中書門下等候,你去照顧一下,並轉告光王,陛下召集議事,中書門下諸位大人難有空閒,光王若是事情不著急,請先行回去,或者到宗正寺陳情,明白嗎?”

那吏員連忙點頭,宋申錫說完,便往浴堂門而去。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宋歌行

墨香閣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