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愈再次將龍脈和前方戰事糧草繫結,瞬間反壓龍源府五州災情。一直以來,炎朝臨邊戰事都是重中之重,也是國之大事。

若是戰事抵擋不住而敗退,那損失的可不是幾州之地,甚至可能影響到整個國運和發展。

面對沈愈的咄咄緊逼,李罡不慌不忙拱手拜道:“聖上,臣有一策不知當講不當講。”

趙哲一聽李罡這番話,就知道對方已經醞釀了大招,當即喜道:“李大學士是否想到什麼良策,只管言來。”

李罡拱手拜道:“炎朝共有府路十五,除鳳鳴府和玄冥府常年抵禦外敵邊路十分緊張外,其餘十三路府相對安逸。如今龍源府五州災難海事,京城糧倉因隨時支援前方戰事,不敢隨意調動,聖上可下一道旨意,號召其他十二路府,調劑糧倉行走內陸和內海船運至龍源府賑災。”

隨著李罡話音一落,朝中多位大臣立即開始緊張恐慌起來。

“李大學士,我府前些月剛遭遇蟲蝗,所儲糧倉實在是吃緊啊。”

“我順天府所儲糧倉吃緊,恐怕也難以分發出去啊。”

這次李罡建議後,沈愈冷笑無動於衷,這種瓜分其他府路糧倉的事,完全就是得罪人的事情,不用他沈愈開口,其他十二路府的大人們都會心中不滿,如此一來這些都有可能會在以後的路子中靠向他沈愈這邊。

現場唯獨當事人龍源府何滄,在聽到這些人的反對後,心中冰冷絕望。

看眾人議論不下,聖上又不吭聲,李罡笑著說道:“諸位不必緊張,也不必心疼。我知道諸位平時興建民宅、維修河道、興練軍士需要用到不少糧草。好不容易儲存一些糧草,讓你們分發出去,確實有些不捨。但李某可以給諸位想一個既能出糧幫助,又不會吃虧的辦法。”

沒等李罡開口,趙哲的嘴角就已經揚起,心中笑道:“這個老狐狸,我就知道你肯定有後招。”

有人催促道:“李大人快說來聽聽。”

只見李罡對著龍源府知府何滄問道:“何知府,如今龍源府五州百姓受難急需糧草救濟,若是其他府路出糧救濟,那龍源府是否感激涕零,來日以誠相報。”

何滄不明李罡用意,但聽李罡這番話後,立即拱手稟道:“當聖上的面,若是有人願意救助龍源五州百姓脫離苦海,我何滄定銘記於心,來日若需回報,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李罡衝趙哲一拱手說道:“聖上,龍源府五州百姓人口約二十餘萬,可由京城和其他十二路府,共同聯手資助。每家出資糧草一萬石有餘,便可救龍源府五州百姓於水火之中。日後,待龍源府渡過此次難關,可按照各路捐贈糧草定期回饋償還,此次就當做是借糧。”

李罡話音一落,十二路知府頓時啞口無言,其他群臣紛紛叫好。

“李大學士這個計策真妙,各路知府各處糧草一萬石完全是綽綽有餘。龍源府渡過難關有了收成後,以後慢慢償還,這當著聖上的面,何滄知府也應該不會賴賬。”

突然,一直沒有開口的武將之首李彥毅大聲笑道。

李彥毅,炎朝大將軍,家庭一門忠烈、功績顯赫。

按照炎朝物價,尋常時期米糧因各地情況不同,略有分差,但始終控制在一石1000—2000文之間,也就是白銀一兩至二兩間。

一萬石糧草也就是一萬兩或者是二萬兩。雖然看似鉅額,但對一個一路州府來說,卻不痛不癢。

按照炎朝各地儲存糧倉制度,各縣自建糧倉,每年固定囤糧15000石至20000石間。州囤糧在10萬,若是人口旺盛、良田肥沃之地需囤糧至15萬石左右。但各地官衙悄悄儲存,多收少報,所以資料並不準確。

十萬、二十萬石糧食不敢給,直接降到一萬石糧,這讓那些府路知府們面面相覷。若是連一萬多石糧都拿不出的話,那就太說不過去了。

趙哲喜道:“不愧是李大學士,此計策果然妙哉。既然如此,那就以朝廷為先,開倉兩萬石糧草直髮龍源府。其餘諸路大人,也在退朝之後立即安排府衙派發糧草。為了確保賑災有效時辰,最後抵達的三路府,罰知府俸祿三月。”

聖上開倉兩萬石,其他各路不敢怠慢,更不敢超越朝廷數額,但也不敢太過少量以免被人說了閒話。有的出資一萬八千石,有人出一萬六千石,最少也不低於一萬兩千石。至此瞬間,龍源府急需的賑災米糧全部湊齊。

“報,前方大捷。”

正在朝廷議事,忽然有軍士疾衝而來,入殿稟報。

京城為炎朝重地,入城就需嚴厲排查,想入皇宮更是再三稽核,至於敢蹬大殿,如無特權,沒有天子聖令,就連皇族皇子也不敢擅闖,除非是戰前報事。

原本解決了龍源府五州募集糧草賑災一事,趙哲內心已是愉悅,如今突然見傳令軍士入殿報捷,趙哲更是兩眼放光,大手一揮道:“快快報給朕聽。”

軍士潘奕立即呈上前方戰報,上面正是炎朝大將親筆書寫。

“啟稟陛下,數日前我軍大將潘德飛親率大軍兩萬,以誘敵之策引東遼十萬精銳入雁門之地,連同三萬伏兵殺其大敗。與此同時,潘將軍在東遼十萬大軍出動時,兩路分兵共三萬之眾繞道襲擊敵軍後方大營,大敗東遼。”

此時,趙哲也看著手中書卷,大喜道:“此戰我軍陣亡六千,但殲敵軍兩萬,俘虜一萬有餘,燒燬營寨糧草無數,迫使東遼殘軍敗退數十里。真是太好了。多年來,東遼與其他諸國連番欺我邊境,朕許久未聽到這樣的好訊息了。立即將此訊息告知天下,讓炎朝百姓一起同慶。此外,速速為朕擬旨以慰潘江軍之功。”

“遵旨。”執事官員不敢怠慢,立即記下聖上要求。

看著書卷戰績,趙哲再次感嘆道:“以往戰事,我軍抵禦外敵雖有勝捷,但傷亡比例懸殊不大。沒想到這一次我軍竟以六千換取敵首兩萬,潘家軍果然英勇。”

稟報軍士潘奕連忙拱手拜道:“啟稟聖上,我家將軍說了,其實這一次軍中得以大捷,離不開聖上的支援和庇佑,也離不開李大學士的背後相助。”

“哦?李大學士?”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方舟考古

一本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