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滿朝文武聽聞皇上丟擲的這個重磅訊息,頓時被巨大的驚喜砸中,根本未曾來得及多想,便齊刷刷地跪地頌揚天子聖明,似乎生怕他反悔一般。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意味著自武德元年開始,以今年全國的人口丁數為準,此後達到成丁年齡的,不必再承擔丁役,並且當今天子宣佈將丁銀稅額固定,不再增收的賦稅,準備命令各省州府將現行錢糧冊內有名丁數永遠作為定額,不再增減!

如此一來,對以後新生人丁(即盛世滋生人丁)不徵錢糧;而丁銀並不按丁計算,丁多人戶也只交納一丁錢糧,這對大明子民而言無疑是莫大的福音,妥妥的仁政善舉啊!

賦稅涉及到錢糧,涉及到朝廷的執行力,當今天子竟有如此仁心與駭人氣魄,下令永不加賦,實在是令人欽佩不已。

朱雄英在滿朝文武的誠心慫恿下,緩緩坐回了龍椅之上,只是嘴角泛起了戲謔笑容。

他能夠理解,這些臣子眼前的表現,更能理解,他們為何會欣喜若狂。

要知道這稅收制度,涉及王朝江山統治,徵收多了民怨沸騰,苛捐雜稅一向都是亡國之君的代名詞;而徵收少了又會導致國庫空虛,朝廷執行力與凝聚力大幅下降,故而一直都是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的一個問題。

大明立國之後,太祖爺制定的稅收制度,主要是繼承了唐宋時期的兩稅法,而且還吸收了宋朝稅制的一些經驗,建立起了一套以黃冊和魚鱗圖冊為主的較為完整稅收制度。

英明神武的太祖高皇帝,用第一個十年首先讓大明子民都習慣了戶帖,戶帖就在於戶,主要是摸清王朝版圖內人口的記錄,再加上戶帖的獨特設計,以及太祖爺用軍隊糾察,戶帖變態到可以追查到最早經手一手資料的書辦人員,因此戶帖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相當之高。

等戶帖在全國各地實行的差不多了,平民百姓已經人手一份,太祖爺看著全國各地彙集而來的戶帖,便開始了下一步行動。

他用第二個十年,建立了黃冊,與裡甲制度!

所謂的黃冊其實就是人口登記冊,類似後世的戶口簿,而黃冊的基本單元是圖,一百戶為一圖,每十戶人家又編成一甲,從中選出一戶甲首,一百戶十個甲首,再設定一位里長,負責掌管這十個甲首,直接向縣級衙門彙報。

裡甲制度的毒辣之處在於,它越過了官僚士紳這個階層,鄉野直接可以使用技術官員管理基層,也就是將皇權延伸到了基層,同時它還分化了基層勢力,讓其難以形成地方豪強集團,使得基層勢力互相爭鬥牽制。

成功將皇權觸手遍佈全國各地,老爺子緊接著又準備用第三個十年,完成最後一步:清丈田地!

對的,清丈田地。

歷朝歷代的帝王,即位稱帝之後,都會發現一個很可悲的事實:他們不清楚自己手中到底有多少良田,亦不清楚自己手中到底有多少土地!

恰恰相反的是,滿朝文武、士紳大夫甚至平民百姓,都害怕天子皇帝清楚他們手中有多少田,又有多少地!

因為,在這個時代,田地就代表著利益,代表著財富。

太祖爺想清丈天下田地,要把全國田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誠可謂是觸碰到了所有人的利益底線,官員不願意推行,百姓不願意如實,最終得到的結果也不過是個模糊的數字罷了,這個數字下面不知隱藏了多少利益關係網路。

於是乎,太祖爺建立了魚鱗圖冊,即是一種土地登記冊,與登記人口的黃冊組合成了朝廷徵收賦稅的兩個重要標準和工具。

從戶帖到黃冊,再到魚鱗圖冊,太祖爺為了將天下錢糧盡手己手,精心謀劃了一個又一個的十年,建立起了一套不斷趨於完善的稅收制度。

奈何老天爺沒有再給他下一個十年,讓他繼續完善這個大明帝國的錢糧大計,而這個任務自然就落到了朱雄英的頭上。

大明稅收制度至今尚未完備,主要是按畝徵收分夏天和秋天兩次繳納,以實物為主,地稅、丁銀分徵。

雖然為了鞏固新建立的大明政權,及緩和社會矛盾,朝廷的稅收政策一向比較寬鬆,在經濟上大力支援平民百姓開墾荒地和屯田,從而減輕徭役和賦稅的徵收,並且配合一定的工商業政策來推動民生經濟的發展,使得遭受戰爭破壞地區的經濟迅速穩定下來,尤其是在田賦徵收的過程,一直貫徹著這樣的標準。

但是正如先前所說,即便多次實行蠲免錢糧,這田賦蠲免也不等於丁銀減輕,即便丁銀也屢有蠲免,朝廷對於人丁也一直沒有進行徹底清查。

建文改元大力推行仁政,百姓安居樂業,人丁一度增長很快,可是他們大都不入戶籍,這樣就導致朝廷對這些人無法進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紳則由乘機壓榨,使得貧苦百姓不得不遷徙、流亡。

流動人口日益激增,結果便是聚亂為匪、嘯聚山林,必定要會干擾社會安寧,引起社會動盪。

所以一味地蠲免田賦丁銀,並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大明稅收制度需要從根本上加以改變,但那無疑將會觸動士紳階層的既得利益,引發他們的強烈反彈。

所以,一直以太祖爺為榜樣的朱某人,正在學習這位英明神武的開國大帝,如何一步一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將文武百官,士紳豪強玩弄於股掌之中!

永不加賦,只是一個甜頭,一個助他獲取威望與民心的甜頭,一個保證他新政順利推行的甜頭!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把全國丁銀總額基本固定,從中央到地方不得隨意增加,使得廣大農民負擔相對穩定,逃亡人口減少,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毫無疑問的仁政善舉。

何況如此一來,這些個家中田地不知凡幾的權貴豪強們,倒是又給他們增加了不少暗箱操作貪汙受賄的大好機會,比如新增人丁很多,用誰來補充舊丁缺額?

這些可都是他們大肆斂財的獨門生意啊!

滿清有位赫赫有名的鈕祜祿氏大貪官,曾說過一句飽受爭議的精闢之言:“救民先救官!”

不把這些士紳大夫們餵飽了,何人願意前去救民?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求我出兵救長安?想的美

小度姬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