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值房,寂靜無聲。

所有內閣大臣都在埋頭處理著手中的政務,根本沒有時間交流休憩。

自那日大朝儀開始,皇上一言不合地敕封了五大總督與十大巡撫,剩下的官位品秩卻是需要內閣牽頭領著吏部著手安排,而後陛下又是整頓改組大明水師,讓天劍局一口氣抓了上百餘名水師官員,又是冊封了一個提督、兩個參議、四個總兵,這些事情自然又成了吏部與內閣的沉重工作。

方孝孺抬頭看著伏案忙碌的眾人,忍不住苦笑著搖了搖頭。

上司一句話,下屬跑斷腿,這句話還當真是未曾說錯啊!

當今天子隨著性子冊封總督巡撫及水師官員,後面的各種麻煩事卻是落到了他們頭上,這讓人上哪兒說理去?

不過食君之祿,自當忠君之事,抱怨談不上,僅是有些不甘罷了。

從敕封總督巡撫,到改組大明水師,乃至設立天劍局,這位新天子完美地詮釋了何為“乾綱獨斷”,何為“聖心獨裁”!

從始至終,這位皇上別說像先帝那般與群臣商量著來了,那根本就是半點風聲都不肯透露出來,自個兒心裡面早就謀劃好了一切,就等著走個過場,或者抓住大朝儀這等機會,堂而皇之地敲定此事,令文武百官都無可辯駁。

雖然從目前看來,當今天子做出這些決斷堪稱英明神武,隱隱有明君之像,但是方孝孺等儒臣心中卻是更加難受。

還是那句話,他們不希望坐在龍椅之上的是一位霸道雄主,如同先帝那般的仁厚賢君才是這些儒臣士大夫最願意接受的君王。

儒臣士大夫們,需要霸道強勢的雄主嗎?

不需要!

他們需要的是,在這張龍椅上,安安靜靜地坐著一個聽話天子,可以完全無掣肘地推行治國理念,大明天子只需要全力配合,在一條條利國仁政上面蓋上印璽便可!

但很可惜的是,這位大明新天子,不是!

他們這些滿腹經綸的賢才幹吏,方才初嚐到與帝共治天下的滋味,如今卻又淪落到皇帝助手的地步,似乎當真有些不甘心啊!

方孝孺暗自長嘆了一口氣,正準備繼續處理政務,豈料身旁突然傳來了一聲嗤笑,瞬間驚動了在場眾人。

只見吏部左侍郎郭資看著手中的奏章,不斷髮出冷笑,滿臉的鄙夷輕蔑。

“諸君,王家出了個‘聖人’,諸位可曾聽聞?”

郭資故意將“聖人”兩字咬得很重,說話的語氣之中充滿了輕蔑嘲諷,令一眾內閣大臣眉頭緊皺。

這個郭資乃是洪武十八年的二甲進士,之後短短几年內官自戶科庶吉士升至從二品的北平左布政使,可以說是深得太祖高皇帝賞識。

先帝即位稱帝后,改組內閣成員,挑選了一批擁有豐富的地方治理經驗、政績突出且品行良好的封疆大吏,入京擔任六部尚書或侍郎,郭資由此得以步入朝堂進入內閣。

與其相仿者還有此刻坐在一旁的禮部右侍郎呂震,聽聞郭資這極盡辛酸嘲諷的話語,卻是忍不住來了興趣,高聲應和道:“郭存性,什麼意思?哪個王家?什麼‘聖人’?”

“還能是哪個王家?浙東二儒那位王公啊!他的兒子王紳竟然在燕京大肆宣揚所謂新學,口稱程朱理學多有弊病,簡直就是離經叛道,理學逆種!”

郭資自幼學程朱,讀程朱,靠著程朱金榜題名,而後又用著程朱治理政務,哪裡容得這些個離經叛道、譁眾取寵之輩汙衊程朱?

此話一出,眾人大驚,就連齊泰等人亦是放下了手頭政務,齊刷刷看向了郭資,或者說他手中那封奏章。

方孝孺聞言先是如遭雷擊,而後立馬起身來到了郭資面前,劈手奪下那封彈劾奏章。

浙東二儒,乃是宋濂與王褘這兩位碩儒鴻儒,二人不但是同門師兄弟,並且皆學有原本,兼優謀略,通曉經義,以文章名於世,故而被世人尊稱為“浙東二儒”。

大明立國之後,二人盡皆應徵出山入世為官,成為大明帝師,而後又同為總裁編纂元史,兩位老友,一位六十初度,一位四十有八,為編纂一代正史,又雙雙受命總裁重任,一時朝野傳為佳話。

其後宋濂負責諸王教育,王褘因性情剛直得罪權貴,被排擠前去雲南勸降元梁王,卻是不料為國家一統大業血灑雲南,慷慨就義。

如此一位坦坦蕩蕩的碩儒名士,其子怎會成為一個離經叛道的文學逆種?

在有心人的善意解釋下,眾人心中不約而同地浮現出了這個疑問,緊接著又接連看向了面容鐵青的方孝孺,眼神當中帶著些許戲謔意味。

方孝孺的恩師,正是鴻儒宋濂,而王紳的恩師,同樣是這位亡父老友!

如今王紳在燕京大肆宣揚新學,抨擊程朱理學,成了一個無可爭議的程朱逆種,方孝孺的心情可想而知!

果不其然,眾人只見方孝孺看罷彈劾奏章,隨即將其放下大步轉身離去,看其方向似乎正是前往御書房。

齊泰見狀唯有苦笑著搖了搖頭,被這突如其來的無妄之災打得有些措手不及。

與郭資等人不懷好意的嘲諷不同,齊泰可是十分清楚,這王紳與方孝孺不但是同門師兄弟,還是至交好友。

王紳跟從宋濂受業,與年長三歲的方孝孺成為同學,兩人互為知交,相與友善,王紳秉性一同其父王褘,有志於學,為了追念父親,繼承遺志,特將居室命之為“繼志齋”,並用為自己之號。

最終他不負師友厚望,刻苦求學,卓然超群,文章學問著稱於時,為一時同流之輩所不及,與方孝孺齊名當世,再次被傳為一段佳話。

從王褘與宋濂,到王紳與方孝孺,世人皆見到了浙東文人的剛正風骨,與源遠學識,但王紳這麼一離經叛道,不但對浙東學派的打擊極其致命,還會牽連到方孝孺本人。

畢竟建文年間,自己與他這兩個天子寵臣,為了實踐心中抱負,可是得罪了不少朝臣啊!

新天子又是一位好大喜功的霸道雄主,在他的漠視之下,不知有多少人潛伏暗中,等待著機會,好將自己二人排擠出朝堂。

而今這個機會,卻是方孝孺的至交好友,親手遞給了他們!

王紳啊王紳,你可真是把方希古坑慘了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是,我咋就穿成皇帝了?

萌凌

大明國士

子率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