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朝議,群臣皆是歡欣鼓舞,相比於進入大殿之前的膽戰心驚,此刻卻是有些安定踏實。

這位克繼大統的新天子,今日給了他們太多意外。

原本按照群臣對他的惡劣印象,百官本以為新帝將會大刀闊斧地進行革新,甚至全面廢除先帝的新政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加之新帝秉性頑劣乖張,一向不喜儒臣,他豈會老老實實地遵從儒家思想,待到明年開春進行改元建新之事?

比之更令群臣憂心之事,反倒是新天子年歲不大,甚至可以稱之為太小,尚未到加冠之年。

一位好大喜功的霸道天子,在即位稱帝之後,會做出什麼舉動,是否會導致朝堂動盪、政權不穩?

這是每一個官員心中都不約而同浮現出的問題。

但是,這位年輕天子,面對他眼下不得不解決的三個難題,卻是給出了一副完美的答卷。

先帝廟號,新天子早有決斷,不惜誇大先帝功績,只為替他上一個無比尊崇的“太宗”廟號,受後世子孫世代香火祭祀。

從此事上不難看出,新帝亦是一位至孝之人,並且自有決斷主張,與優柔寡斷的先帝相比,似乎更勝一籌。

而後便是上百官員夜宿娼妓一案,百官本以為新帝不會手下留情,畢竟那日他可是當眾杖斃了十餘名朝堂重臣,並且還完全沒有收手的意思,若非先帝出面制止,只怕那上百官員早就成了廷杖之下的亡魂!

豈料這些新天子一屁股坐上了龍椅,不但性情大變,連帶著思考問題的方式都改變了,開始逐漸以大局為重。

一眾儒臣的目標僅是保下那上百官員的性命,至於保住官身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新帝卻是給出了一個仁厚到了極致的處罰。

不但饒了他們一命,還讓其保住官身前往南疆五省佈政三載,若是政績優異突出,經考核之後甚至可以官復原職,這等不輕不重的懲處,對那上百名官員而言簡直就是天籟之音。

如此一來,不但穩住了人心惶惶的動盪局勢,還一舉打擊了官員驕奢淫逸的不良風氣,並且在官復原職這極大的激勵之下,那上百名官員定會在南疆五省盡心竭力,造福一方百姓,爭取早日重返朝堂。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從此事不難看出,新天子不但寬仁厚道,而且手段老辣,絲毫不輸於先帝,甚至足以與太祖高皇帝比肩。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局勢頓時向著對大明帝國最好的一面發展。

而最後這耿璇一案,則是有些令人無語了。

皇上稱什麼“天地會宣佈對此負責”,滿朝文武當中只有傻子才姓!

群臣更為在意的細節,是新天子在此案中採取的平衡之道。

耿璇的確當街殺人,殺的還是國子監生,犯下了足以掉腦袋的重罪,一眾儒臣自然不會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他逃脫大明律令的懲治。

但耿璇暴起殺人,幕後之人,大家心知肚明!

若新帝當真遂了儒臣的想法,直接斬了耿璇以絕後患,那些個勳貴武官定會與他離心離德,也會將他刻薄寡恩的本性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他執政留下禍根與隱患。

故而這位新天子採取了平衡一道,先給此案定義為妖人作亂,罪魁禍首是天地會頭目楊璟,將罪責推到這個可憐的替罪羊身上,命兵部派兵前去清剿。

而後承認耿璇當街殺人的事實,將其罷官去職逐出京師,流放北疆,令一眾儒臣滿意,同時也是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

但有意思的事情在於,耿璇原本就是長興侯長子,真正的武將世家子弟,而北疆又是這位新天子昔年鎮守之地,只怕這耿璇不是去戍邊的,而是去一飛沖天的!

看似將他罷官去職,逐出京師,實則無異於變相保護於他,讓他脫離一眾儒臣的視線,以免被其緊咬著不放。

等這耿璇到了北疆,憑藉長興侯府的軍中關係,加之新帝的有意提拔,不消幾年大明又將會多出一員驍勇善戰的年輕悍將!

這便是新帝的平衡之道!

儒臣滿意,武夫歡喜,大家皆大歡喜!

可能唯有任伯安那天殺的蠢貨,此刻在九泉之下恨得咬牙切齒吧!

這些個朝臣好歹也是熬過了洪武朝的雪刀霜劍,經歷了建文朝的陽春煦日,哪裡會看不懂新天子這一通操作。

對此,茹瑺、秦逵等人只能相視一笑,感嘆這位年輕天子手段之老辣。

“皇上……真有太祖之風!”

方孝孺與齊泰結伴同行,這兩位先帝寵臣,此刻心情複雜到了極點。

毫無疑問,今日新帝的表現,的確給了他二人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三個難題,迎刃而解,不但穩住了動盪不安的朝堂,還成功平衡了文武之間險些炸裂的矛盾,而新帝則徹底坐穩了那張龍椅。

但這並不是二人想看到的結果,或者說二人並不能接受這個結果。

他們與先帝共同的政治理想尚未實現,根本無法接受一位霸道無匹的英明天子,一個乾綱獨斷的年輕雄主!

君擇臣,臣亦擇君!

這位年輕天子的帝王心術已經登峰造極,即便表面上從諫如流,內心深處卻是一個絕不會輕易受他人影響而改變決定的雄主!

齊泰與方孝孺自問無法改變新天子的霸道政治,也不會捨棄那王道政治下才能出現的大同盛世,故而二人唯有致仕歸降鄉這一條道路。

與其等到新帝將自己二人逐出朝堂,不如識趣地主動請辭,反倒是能夠落得個體面。

這般想著,二人散朝之後,便前往御書房面聖。

朱雄英再次得知二人聯袂而來,心中頓時有了猜測,當即傳喚了進來。

果不其然,齊泰二人方一進入御書房,便掏出了辭呈,請求致仕歸鄉,藉口則是年老昏聵、舊疾復發等常規理由。

朱雄英聞言看了看二人一眼,隨即直接拾起兩封辭呈扔進了垃圾桶裡。

“就倆字,不同意,該幹嘛幹嘛去,別來煩朕!”

二人見狀目瞪口呆,一時之間有些不知所措。

皇上為何不同意?

自己二人主動請辭,不是遂了他的心意嗎?

見二人滿臉的茫然不解,朱雄英忍不住嘆了口氣,出言提醒道:“先帝推行的新政,大多出自於你二人之手,雖然這新政小弊病不少,但大多皆是利國利民之舉,朕也挑不出什麼大毛病!”

“你二人既然是這新政的總設計師,資歷與威望在朝中也首屈一指,自然要繼續主持新政的推行,算是全了先帝為國為民的夙願吧!”

二人聞言,眼眶微紅,誠心實意地叩頭行禮。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風雲事蹟

劉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