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布政司,府城河內。

一封聖旨突兀抵達,滿臉滄桑的解縉接旨之後,卻是有些不知所措。

這些新天子詔命自己回朝,出任從二品刑部侍郎的聖旨。

解縉本以為,自己等到這封日思夜想的聖旨之後,將會十分高興。

但此刻解大頭的心情,卻是複雜到了極點,那種感覺,似乎是……不捨。

對啊,不捨!

從洪武二十四年開春抵達交趾,到如今的建文四年,他與黃福二人,在這文人士大夫口中的蠻荒之地,佈政了整整六年!

自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成立後,自己與黃福等官員不避艱險,大力推行各項仁政,與當地官員相得益彰,相互扶持,這才終於改善了交趾百姓的艱苦生活,深受交趾百姓愛戴。

六年時間的心血付出,又豈會是那麼容易割捨的?

一時之間,解縉手握聖旨,眺望著欣欣向榮的河內府城,思緒有些飄飛。

洪武二十三年末,因安南陳朝宗室子弟被胡氏逆賊屠戮一空,明廷遂順應安南百姓的請求,將安南納入大明版圖,監國皇太孫以黃福為布政使,任命自己為按察使,前往交趾佈政,郡縣安南。

但交趾地區因為多年的對外戰爭,以及對內的改革失敗,國庫消耗殆盡,自己二人所面臨的交趾已是千瘡百孔,人心不穩,百業待興。

加之自五代吳權以來,交趾地區便已獨立成國,脫離中原政權良久,自己這些明廷官員的到來自然遭到了交趾各階層人民的反抗仇視,眾人一度陷入了工作難以展開的困境。

並且安南民風異常彪悍,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生存廝殺爭鬥激烈程度不亞於草原部落,不習先賢禮法,殘暴好戰,認可弱肉強食,見利忘義,反覆無常,不念舊恩,多次爆發流血爭鬥事件。

總而言之,黃福與自己所接手的交趾地區,根本就是一個爛得不能再爛的爛攤子。

但自己等人臨行之際,太孫殿下曾對自己等人曉以大義,講清楚了交趾地區對大明帝國的重要程度,故而即便困難重重,二人也毫無退縮的道理,唯有硬著頭皮按照原本計劃施行。

但是,即便連那位太孫殿下,都遠遠低估了郡縣安南的艱難程度啊!

首先解決的第一個難題,便是清丈土地,郡縣交趾。

郡縣制可以加強中央集權,有利於交趾地區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從根本上打破交趾地區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中央對交趾地區的管理,使得中央政令能較為順利地貫徹到交趾最基層,保證朝廷政令的劃一性。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黃福親自帶隊,率一眾官員遊走於交趾各地,歷時一年之久,終於堪定好交趾全貌。

而後徵得朝廷同意,將交趾地區重新劃分為十七府、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縣,還設十一衛、三所一市舶司,派遣官員前去治理駐守,自此交趾地區正式納入了大明版圖,成為大明帝國的第十五個行省。

重新劃分交趾行政區域,意義十分重大,不僅保障了中央朝廷各項政令的下達與實施,而且有利於各種政府工作的推行,而三所一市舶提舉司的設定,不僅有利於大明的對外經貿往來,而且促進了大明內地與交趾地區的經濟聯絡,對交趾經濟的發展起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便走了整整一年,並且遭受到了太多的艱難險阻,十名朝廷命官尚未赴任,便枉死在了各種刺殺襲擊之中,若非藍玉大將軍派來大軍駐守護衛,只怕自己也早就是一抔黃土了。

安南子民,交趾百姓,對大明的反抗仇視,在那個時候,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畢竟,陳朝皇室被屠戮一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怎麼一回事。

堅實地走好了第一步,第二步便是推行各項仁政,為朝廷收攏民心。

這看似簡單的一步,卻是誰都沒有料到,險些讓自己等人絕望。

呵,血腥仇視的目光之中,無論你做什麼,別人都認為是居心不良之舉!

為了消除交趾百姓對大明朝廷的誤解敵視,自己等人可真是耗盡了心思,就差跪在地上叫他們爺爺了。

對於以前反抗大明王師之人,罪名全部給予清除,並免稅三年……

對於在戰爭中死去的安南軍民,由各地州府衙門派遣人手,貼錢貼人地收攏屍體給予安葬……

安南各處關隘,釋放陳朝政府關押的囚犯、流放人員,給予他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各地有司予以撫卹,重新登記造冊,發放田地,使其安生業……

而原官吏軍民,或鯨刺徙配,或全家流徙,不得其所及,一應被害之人,悉數放回原籍復業,甚至還給其發放路費口糧……

透過這些仁厚到了極致的措施,總算是扭轉了交趾百姓對大明朝廷的惡劣印象,效果十分明顯,一方面穩定了人心,另一方面也給施行新的賦稅政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陳朝衰落敗亡,賦稅名目繁多,苛捐雜稅壓得交趾百姓快要直不起身來,完全符合一個末代王朝的特徵。

經過自己等人的討論,採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將賦稅固定,從簡從輕徵稅,甚至把賦稅與墾荒掛鉤在一起,一方面穩定了各地州府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交趾百姓對土地的開墾,從而大大減少了無業流民,穩定了社會秩序。

第二步,走了整整兩年,這才營造出了一個安定的交趾行省。

然後便是第三步,修建驛站驛路,極大地解決了交趾地區的交通和通訊問題,使得交趾地區與大明內地互通有無,極大地帶動了交趾地區的發展。

第四步,推行文教,弘揚儒學。

第五步,選拔……

這一步步走來,不知不覺間,竟是六個年頭了啊!

解縉忍不住長嘆了一聲,眼角流下了兩行清淚。

他想念遠在京師的父母妻兒,他想念風光豔麗的十里秦淮,他更想念……大明新天子!

“解縉,快看,百姓們聽聞你要回京的訊息,都來送你了!”

黃福不知何時出現在解縉身後,眼眶微紅地提醒道。

解縉聞言一愣,隨即擦拭乾淨了淚水,走出了官署衙門,卻見衙門口外已是人山人海,幾乎整個河內府城的百姓都自發地聚集於此,甚至不少人已經低聲啜泣了起來。

這六年的變化,太大,黃大人與解大人的恩情,更大!

只有他們,才將自己這些賤民當人看,只有他們,才會不辭勞苦地為民造福。

但是,解大人高升了,即便自己等人捨不得,又能如何呢?

若是強留解大人在此,那不是白眼狼嗎?

為首一名老者,一把扔掉了柺杖,竟是顫顫巍巍地跪了下去,一名接一名的交趾百姓跪倒在地,重重地叩頭謝恩,將解縉驚得呆立當場。

“草民等……叩謝大人恩德!”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太監:我從後宮開始權傾朝野

閃爍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