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麻木呆滯地跪在冰冷的地面之上,神情恍惚地看著眼前這一切。

皇后呂氏痛徹心扉的嚎哭,江都公主等人的暗自垂淚,齊泰與方孝孺慘白等文臣如紙的面容,傅友德等公侯略帶興奮的嘴臉……以及龍榻之上那具沒了生氣的老爹遺體!

他呆呆地看著這一切,來到大明之後,第一次由內到外地感到手足無措。

這就要……做皇帝了嗎?

“殿下,請以國事為重,遵從先帝遺詔,於靈前即皇帝位,上承宗廟,下安百姓!”

鄭國公常茂率先回過神來,收拾起悲傷情緒,一頭跪倒在朱雄英身前,朗聲高喝道。

傅友德、李景隆等公侯紛紛跟上,依次跪倒到了太子殿下身前,秦逵茹瑺等重臣見狀對視了一眼,而後毫不猶豫地轉頭跪向太子殿下。

慢慢地,群臣按次序等級排列,盡數跪倒在了朱雄英身前。

唯有齊泰與方孝孺,似乎還不能接受皇上突然驟崩的殘酷事實,神情恍惚地立在原地。

見此情形,皇后呂氏強忍住心中的悲痛,對朱雄英開口道:“英兒,社稷為重,即刻前往奉天殿,傳詔在京文武百官叩拜新君,正君臣名分!”

呂氏雖然從不過問朝政,但她也清楚眼下正確的做法,是幫助太子穩定局勢,即刻即位稱帝,以正君臣之名!

“請殿下於靈前即位!”

常茂再次低喝一聲,兇狠冰寒的目光掃過齊泰二人,這才將其驚醒了過來,立馬跪倒在了地上。

無論他們多麼不願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但皇上驟然病崩已成定局,且遺詔明言太子即位稱帝,他們亦是無可奈何。

朱雄英張了張口,卻是很難說出一句拒絕的話語。

人之常情,剛死了老爹,現在竟要去接手他的皇帝寶座,這對於朱雄英這個後世之人而言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但那張龍椅,從他來到大明之後,便一直垂涎良久,卻是沒想到真正到了這麼一天,自己也有害怕的時候。

呵,還真是當了婊子,又要立牌坊啊!

御前大太監王鉞手捧印璽,幾名宦官一擁而上,為太子殿下披上嶄新的絳紗龍袍與通天冠冕,隨即簇擁著太子前往奉天殿。

如此這般,半個時辰之後,朱雄英頭戴天子十二疏通天冠冕,身穿天子絳紗龍袍,一步一步,在文武百官的注視之下,登上了奉天殿的御階,朝著那張至高無上的龍座走去。

先帝崩逝,新帝即位,需要走三個流程:靈前即位,是權力交接過程,成為“代理皇帝”;舉行登基大典,是身份合法過程,徹底坐穩那張龍椅;改元建新,是打出政治旗號,向整個天下宣告,從此舊時代結束,進入一個新帝執掌的新時代。

按照既定流程制度,朱雄英現在走的便是第一個流程,於靈前即位,成為代理皇帝,以正君臣之名。

至於登基大典不過只是一個儀式,一個宣告天下,這個國家換了主子的儀式,相當於小孩子的滿月酒或者抓周儀式。

其實在登基大典以前,新君就已經受百官參拜,奉為大明新帝了。

比如朱棣成功攻破帝都金陵,大軍直入紫禁城,建文帝不知所蹤後,那些燕軍將士對他的稱呼便不再是“王爺”,而是“皇上”、“陛下”!

先賢有云:唯名與器,不可假人!

只要太子殿下堂而皇之地一屁股坐在了龍椅之上,百官隨即進行三拜九叩之禮,如此過後,這方江山便換了主人。

但朱雄英心中卻是有些惶恐,有些不安,以致於讓他悄然開啟了天眼,銳利的目光來回掃視著滿朝文武。

他很是想要知道,這方朝堂之上,究竟有幾人,真正效忠於自己,又有幾人,對自己抱有敵意!

此刻文武百官,並不知道龍椅之上的新帝,不是一個戰戰兢兢的年輕天子,是一個開了外掛的賤人。

在御前大太監王鉞尖著嗓子的高喝之下,滿朝文武都收拾好了紛雜的情緒,朝著朱雄英這位大明新帝,行三叩九拜之大禮,並且齊聲喝道:“臣等叩見陛下!”

剎那之間,原本正“區分敵我”的朱雄英感覺到身體裡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力量,忍不住抬頭挺胸,雙目凝視前方。

天地彷彿在瞬間都失了聲,此時的朱雄英就是整個天地的中心,受百官朝拜,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這種主宰天下萬民生殺予奪的感覺,真是令人迷醉!

原來,這就是天子!

原來,這就是皇帝!

原來,這就是九五之尊!

天子天子,受命於天,代天牧狩!

天子受命於天,一切禮樂(政令)征伐(軍令)自天子出,君權神授,神聖不可侵犯!

在這個百姓思想尚未覺醒的年代,天子的意志便是天命!

換而言之,此刻的朱雄英,便是神,大明帝國的神!

不過現在朱某人距離成為神的那一天,還早的很,因為他方才不過是隨意用天眼這麼一看,便注意到了不下數十道猩紅刺眼的光芒,清一色的文臣士大夫,尤以齊泰方孝孺二人最甚。

或許在他們眼中,自己這位新帝,先前一直與他們對著幹尚且罷了,但是今日直接氣死了先帝,堂而皇之地即位,根本就是一個無君無父的畜生東西吧?

也就是說,朱雄英這個新帝,不但只是個代理皇帝,還是遭受文臣士大夫集體仇視甚至抵制的光桿司令。

畢竟不管朱雄英如何厭惡這些文人士大夫,國家政務的處理,卻是根本離不開他們,甚至還要仰仗他們。

如若讓茂太爺、小藍藍這些殺人狂魔劊子手去處理朝政,只怕整個大明帝國都要被這些武夫丘八給玩壞了。

武夫開疆拓土,文臣治國安邦,這才是一個王朝正常的執行方式。

便宜老爹朱標錯就錯在,太過於高看文人士大夫的德行與能力,致使文武失去平衡,無論文臣掌權還是武夫當國,都將會對國家造成難以避免的巨大危害。

五代十國與兩宋王朝便是最好的例證!

先前朱雄英一直努力匡補時弊,試圖維持這個平衡,以致於被文人士大夫徹徹底底地誤解,甚至厭惡抵制。

這也就造成了他朱某人即位稱帝之後,急需解決的一個難題————贏得文人士大夫的歡心。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秦:長生,趙姬當侍女

啵啵6

只想擺爛,卻讓我當絕世大帝

文哥愛吃蒜

穿越逆反岳父:天命所歸攜美歸隱

一個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