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走了朱允炆與朱允熥,朱雄英的臉色並未緩和下來,始終浮現著些許隱憂。

棋韻貼心地握著他的一雙手,溫聲安撫道:“殿下,如果你想回京,那就回京便是,不必在意得太多。”

“殿下您可不要忘了,先皇對您一直充滿了期盼!”

“皇爺爺……嗎?”

朱雄英握著佳人的柔荑,陷入了沉思當中。

眨眼時間,已經是兩年過去了。

但是這兩年,那方朝堂可是並不平靜。

正如朱雄英所預料的那般,從洪武跨越到建文,這一步本來就不容易,偏偏天子朱標與方孝孺、齊泰等人的步子,邁得太大太急了。

從“洪武”到“建文”,不止是一個年號的變化,而是國家統治的全面轉型。

天子朱標即位稱帝后,便在建文元年,迫不及待地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先秦儒家的理想政治理念作為指導,遵循先聖之聖言教誨,而實行“德治寬政”,成功解決了洪武遺留的嚴刑峻法、苛捐雜稅、刑法嚴峻等一系列問題。

這兩年來,金陵那個秀才朝廷的確推出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如革除太祖爺苛酷專濫之政,減輕江浙重賦,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等一系列仁政,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擁戴與認可。

新帝朱標的改革,大多是託古改制,這是基於方孝孺這個先秦君子的原因,從根本上而言便具有理想性質。

朱標曾在繼位詔書中,宣佈要推行“維新之政”,希望使明朝達到“慶曆之盛”。

呵,慶曆之盛?

慶曆乃是北宋仁宗的年號,那是這位聖賢仁君執政之時的黃金年代。

正是這個年代,有著極為豪華的文官隊伍,有多達二十幾位的名臣良才得以彪炳史冊,如寇準、歐陽修、包拯、蘇軾、晏殊、韓琦、曾公亮、文彥、范仲淹、狄青等人,甚至超過了極盛時期的漢、唐兩朝。

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全部都活躍在宋仁宗慶曆新政的歷史舞臺之上,全都在慶曆一朝留下了屬於自己那濃墨重彩的一筆。

慶曆之盛,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黃金年代,但那只是文人最好的時代!

但也正是這個時代,後又被詬病效率低下,文臣內鬥,內部傾軋,積貧積弱,金甌殘缺……

宋仁宗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將文人拔高到了不屬於他們的超然地位,打造出了一個群星璀璨的黃金盛世。

而新帝朱標正是想要重現那等盛世榮光,他卻是快要忘記了,大明帝國從來都不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帝國,那些武夫丘八們豈會坐以待斃?

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梅殷,翰林侍講方孝孺三人共同構成了新帝朱標的決策中心。

本著用人不疑、疑問不用的君王精神,朱標在軍國大事上面,更是完全放權給了方孝孺、齊泰、梅殷三位文人,這也導致建文改制得到了天下文人的鼎力支援和全盤期待。

但這一步卻是無疑加速了朝堂之上文武相爭的矛盾,逐漸演變成了黨同傾軋!

朱標改制的第一步,便是更定官制!

他不但以文臣學士作為主要仕進物件,大開科舉,從而相當提高了建文朝廷的整體文化素質,逐漸打造出一個“秀才朝廷”,還大力提高文臣地位、精減地方官制。

為此不少先帝時期設立的冗官冗員被一舉淘汰,雖然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但卻是徹底激發了文武官員之間的矛盾。

朱標與方孝孺等人也不會想想,以太祖爺英明神武之姿,都對那些冗官冗員視而不見,那麼他們自然有著自己存在的意義!

這些個冗官冗員,不是旁人,正是昔年追隨太祖爺征戰天下過程中犧牲的大臣遺孤,靠著父兄蔭庇而得到朝廷賜予的一官半職養家餬口,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

朱標等人這一刀突兀地切了下去,卻是無疑捅出了一個馬蜂窩,反倒是將自己整得焦頭爛額。

雖然那些功臣勳貴、軍中大將不敢當面提出抗議,但這人心可是會變的啊!

比如征伐中南半島的藍玉大將軍,在踏破暹羅國後,已經連破五國,功績之高令人矚目,但朝廷的封賞卻是絲毫不見蹤影。

若是小藍藍被怒火衝昏了頭腦,索性來個養寇自重,成為中南半島的無冕之王,朝廷又能耐他如何?

一方面大肆拔高文臣的地位,另一方面卻極力鎮壓功臣武將。

朱標等人這麼做下去,傻子都知道遲早是會出大事情的。

一想到這兒,朱雄英忍不住長嘆了一口氣,心中忍不住有些動搖。

若是繼續坐視下去,只怕文武官員將會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到那個時候朝廷政權可就徹底不穩了。

矛盾與隱患,將會不斷加劇加深,直至碰上一根導火索,徹底炸死朱標這個蠢貨以及他的秀才朝廷!

朱雄英很是難以理解,從最初太祖爺事必躬親,大權獨攬,極力壓制企圖攫取權力的文臣,到現在朱標竟然想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中間究竟經歷了什麼?

加強中央集權,才是一個帝國的長治久安之道,而非大肆放權給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士大夫,任由他們施行執政理念,指點江山,呼風喚雨!

文人黨爭的歷史教訓,難道還不夠嗎?

就算是北宋仁宗那個黃金時期,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不也是毀在了文人自己手中嗎?

這些個飽讀詩書的文人,為了能夠實踐心中的壯志抱負,推行自己的執政理念,可是向來殺人不眨眼啊!

“呵,文人!”

朱雄英重重地吐出了一口濁氣,一番天人交戰後,依舊選擇繼續作壁上觀。

非是他不願出手肅清朝綱,而是他現在沒有合適的機會返回朝堂。

他這位太子殿下出鎮燕京已有兩年,從未踏入過金陵一步,若是突然毫無徵兆地返回京師,反倒是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與猜忌,尤其是當今天子的猜忌!

再加上朱雄英將工業基地與日不落商會總部全部搬來了燕京,並且悍然斬斷了朝廷伸出的爪子,雙方之間的矛盾更是愈演愈烈。

所以,他需要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名正言順進入朝堂,打壓文臣集團的機會!

這個機會,似乎並不遙遠,從現在的局勢來看,距離那場大案已經越來越近了。

但是在這之前,朱雄英不得不提前做好準備,以免那些口蜜腹劍的文人抵死反擊!

說到底這些矛盾根源,全都在文人士大夫身上,那麼身為當朝太子的朱雄英,為了穩固朝廷統治,只有對這些文人士大夫的根下手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仙武樂園:無限流,從仙秦開始

折耳根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