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科技院在應天乃至整個大明都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成立兩年來,大明科技院下設的大明實業集團簡直就是一個賺錢機器。

大明科技院的教師和大明實業集團的掌櫃、夥計,收入極高。

普通人家的子弟來當學員,都有生活費作為補貼。

大明科技院的學員畢業後就可以進入大明實業集團工作,再拿令人羨慕的薪水。

逐漸有一些在京中求學計程車子進入大明科技院。

更多的有一技之長的學徒紛紛來到大明科技院。

人多之後,大明科技院進行了認真的挑選。

想進大明科技院,還得經過幾關考試和測試!

測試的東西,主要看技能。

至於文化方面,只要能認字、會寫字就成,文人士子們引以為傲的詩詞歌賦、錦繡文章統統不考。

拿毛筆的,不如會打算盤的。

會吟詩的,不如會背演算法口訣的。

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熱議的現象。

大明科技院已經成為了中下階層子弟們最嚮往的地方。

一旦進了大明科技院,就改變了整個家庭的生活。

因為陛下和吳王死在了西域,二皇孫朱允炆登基為帝,從官員到百姓都感到,大明科技院的輝煌時代行將結束!

果然,新皇對大明科技院下手了。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大明科技院竟然選擇了與新皇對抗、與朝廷軍隊對峙!

大家以為失敗的一定是大明科技院。

誰料到,妥協的居然是新皇朱允炆!

朱允炆向大明科技院各種示好!

配合大明科技院,進行科舉制度改革,引誘文臣們進入大明科技院的賭局,幾乎輸光了所有。

朱允炆再次重申,任何人不得妨礙大明科技院的一切事務!不得打大明科技院的主意!

這還不算,還把穩賺、最賺的印刷《夢溪筆談》交給了大明科技院!

如今又讓戶部與大明科技院合作,向北方和中原地區推廣高產作物——甘薯。

大明科技院最賺錢的要數大明鹽業、大明報業,最不起眼的要算是大明種業。

如今,大明種業又要吃香了!

大明科技院不僅沒有垮,反而更強了!

因為大明科技院得到了兩代皇帝的強力支援,不少有學識的落第舉子也想盡辦法進入大明科技院!

到大明科技院當學員,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對大明科技院最嚮往的是匠戶子弟。

大明科技院成為了所有匠戶子弟的神聖殿堂!

最先進入的一批學員也成為最幸運的一批!

只要是透過院裡考核的,特別是得到院長陶成道認可的人,都可以從匠籍改為民籍。

明代以業著籍,凡戶三等:民籍、軍籍、匠籍。

特別是匠籍,分為民匠和軍匠,匠役十分繁重,並且受城市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的衝擊,匠人的生活十分清苦。

只要進入大明科技院,表現好,可以從匠籍改為民籍!

改為民籍之後,就可以從事多種行業,自由度就大了許多。

……

應天秦淮河邊,山陰村。

“守正,快過來,拉一會兒風箱。”一箇中年漢子喊道。

沒人吭聲。

中年漢子跑到茅屋裡一看,有些生氣,他的瘸腿兒子王守正看著茶壺發呆。

“水開了,水開了,知道不?”

一箇中年婦女走過來,正要拿開茶壺,卻被王守正的喝止了:“娘,別動!”

爐子上的茶壺突突突地冒著白氣,壺蓋子也隨之一動一動。

中年漢子叫王採銀,本來是民籍,其土地被宮中一位太監所強佔,只得到少許銀兩補償。

哪知道朝廷下令,一律不得用銀兩交易,凡用銀兩交易的,不是充軍就是流放。

王採銀覺得被坑了,找到太監說理,結果被人打了一頓。

王採銀的兒子王守正上私塾期間,因為淘氣上樹掏鳥窩,摔斷了腿。

因為窮請不來好郎中,接骨接歪了,於是就成了瘸子。

從此,王守正沉默寡言,再也不上私塾了。

王採銀沒有辦法之下,才到朝廷在應天的一家造船廠作工,最後由民籍轉為了匠籍。

兒子是這副模樣,轉為匠籍,雖然說活兒重,但也不至於餓死。

只是,兒子讀書當官,是根本沒指望了。

“守正,你是不是又魔怔了?”王採銀大吼道。

“別吼他!”王採銀的渾家林氏說道:“你的風箱拉起來省勁,不都是守正想出來的辦法?”

王採銀無奈了,真是後悔給兒子買《明報》了。

雖說《明報》每一份都不貴,但是累計下來,也得花不少錢。

“爹,我要給家裡掙錢!”

王守正轉過頭來,稚氣未脫的臉上顯出一份堅定。

“守正,你好好把咱的鐵匠活幹好,攢夠錢,將來把村東頭耿家閨女娶了,雖說是臉上有麻子點,但不耽誤生娃。”

王採銀道:“守正,今年你也十六歲了,只要咱好好幹活,別想得太大了,將來一定會過上好日子。”

“娘,”王守正沒有接王採銀的話茬:“咱還有沒有錢了,我想買幾張宣紙、一錠墨。”

王採銀道:“守正,買紙買墨幹啥?你早就不上學了。還有那毛筆,我看也賣了算了。”

林氏嘆了一聲:“就給守正留個念想吧,這筆都快禿了,想賣也沒人要。”

“娘,我覺得我能賺最少30兩金!”王守正說:“要不,我不要紙了,到私塾裡借點墨。”

王採銀有些生氣:“守正,你是咋了,有病了還是咋的?三十兩黃金?你最少賺三十兩黃金?”

“我就沒見過金子長啥樣!你還三十兩呢。你爹我連三兩都賺不到!”

王守正揚了揚手中的《明報》:“爹,真的呢,這報紙上都登出來了,誰要是說出來茶壺煮水、氣衝壺蓋的道理,就能得獎。”

王採銀疑惑了,果真是《明報》說的?

他也知道《明報》,這是先皇和吳王辦的報紙。

要是《明報》說的,大抵假不了。

王守正念起了訊息,說是有特等獎一名,獎金為五十兩黃金;一等獎十名,獎金為三十兩黃金;三等獎二十名,獎金為二十兩黃金。

“守正啊,人數是不是太少了,總共才三十一人能得獎,你算算咱大明總共有多少人?”

“還有,那些當官的是不是也要參加?有當官的參加,這些金子肯定讓當官的給分完了。怎麼著也輪不到我們!”

“守正啊,咱就別想這美事了。那不是咱們家該想的東西。”

林氏眼淚汪汪的端來了一碗野菜糊糊:“我兒啊,你是不是餓暈了?這是㫾午飯,我放了不少糧呢。”

王守正推開了大黑碗:“娘,您就給我找點墨,不要紙了,我就在這明報上寫字。《明報》一定不是爹想的那樣,一定不是光給當官的分錢。”

王採銀重重地搖了搖頭,頹然坐下,兒子太小,不知道人心涼寒、世道艱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唐:我擁有精靈球

天台嶺哥

十八金牌召令?我反手召喚岳飛

浪浪浪浪浪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