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

這個黃子澄,總是跟自己過不去。

但是,自己偏偏還拿他沒辦法!

朱元璋雖然惱怒,卻一時無法申斥!

是啊,朱允熥這是犯了大忌!

自己怎麼能包庇呢?

但朱允熥是被人害的,他是冤枉的!

如何向大臣們解釋?

連朱允熥自己都沒有辯解!

難道能說自己聽得到朱允熥的心聲?

“允熥此次外出,並未得到訊息。未及趕回,理應是另有隱情。”

朱元璋總算是找出了一條理由。

大臣們低頭互相看看,陛下的理由也太牽強了吧?

想包庇朱允熥,從一開始就不要把他押上殿來!

既然押上殿來,那就意味著要依國法、按家規來公開處理!

忽然之間,陛下就變了態度。

究竟是什麼原因?

常升此時的高興實在是難以言說。

真想此時回去把這個好訊息告訴藍玉。

快樂,分享之後更加快樂!

陛下對朱允熥不僅是網開一面,看來還不打算追究!

幾家歡樂幾家愁。

陛下如此做,朱允炆和一班文臣,簡直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陛下簡直是不講道理!

跟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純粹是白費口舌!

對高高在上、不講道理的朱皇帝講道理,說不定還要賠上性命!

大臣們難受,朱元璋其實更尷尬。

咚,咚,咚,咚!咚!咚!

外面,有鼓聲傳來!

一聲比一聲急,一聲比一聲大!

殿中,一些人臉色大變!

是登聞鼓!

登聞鼓,是陛下在洪武元年就制定的一項制度。

在午門外設立登聞鼓,每天派一名監察御史值班。

如果民眾有冤屈,該管的人不管或者不公平、公正,或有重大的冤屈申訴,允許敲登聞鼓。

值班的監察御史必須馬上帶著上殿面君,誰要是敢阻攔,就是死罪。

朱元璋曾經對廷臣說:“自古人君所患者,惟憂澤不下流,情不上達”。

作為開國皇帝,朱元璋格外擔心形成“壅蔽”,於是就設立了登聞鼓。

洪武元年以來,應天府的登聞鼓只敲響了十三次。

凡是登聞鼓響起,必有重大冤屈,且涉及到朝廷重臣。

否則,普通老百姓也沒這個膽子來皇城敲鼓。

登聞鼓響了十三次,先後有十三批官員被殺、被免、被流放。

現在,登聞鼓又響了。

所有人的心思都集中到鼓聲了。

有的官員坦然,有的官員則是惙惙不安。

對於心中有鬼的人來說,這登聞鼓,就是催命鼓!

不一會兒,在午門值班的監察御史來了。

後面跟著幾十個衣衫破爛的像叫花子一樣的人。

“來敲鼓者,有何冤屈?”朱元璋直接問道。

一群人候在大殿之外,監察御史陳平進來奏報情況:“陛下,擊鼓者是松江府普通佃戶,為首者稱,吳王前幾日帶人到他們家中。”

陳平說到這裡,黃子澄說道:“吳王前幾日到他們家中?是不是土地問題?”

陳平稍稍想了一下道:“黃大人,與土地有關係。羅佃戶說,他們已經脫離了原來的東家。”

“果然如此!吳王,這是強佔民田和佃戶!”黃子澄興奮了!

天吶,陛下最痛恨的就是土地兼併!

特別是強佔農田和佃戶,這就嚴重了!

好多武將勳貴,都因此被殺頭、被貶官。

吳王,現在居然不顧父親死亡,去遊山逛水,還順帶著侵佔農田、強搶佃戶!

這下子,吳子怎麼也逃不掉懲罰了!

看陛下還怎麼包庇他!

朱元璋這下子真怒了!

朱允熥,你居然背地裡幹下這種事!

朱允熥,你這是忘了我老朱家的出身!

幹出這種來,簡真是數典忘祖!

朱元璋一拳砸在椅背上,長身而起:“朱允熥,這次,你還有什麼話說?”

陳平正想說呢,朱允熥跪到了地上:“陛下,我是去松江府就藩,我的地盤我做主,這些土地、這些佃戶,都得聽我指揮。”

朱允熥說得面不改色、理所當然。

「我這麼說,老爺子該看清我的真面目了吧?」

「我這種混蛋,老爺子總該煩我了吧?」

「如果老爺子這次不煩我,就只能說明老爺子的腦子有問題了!」

「老爺子,快點動怒!肝火再旺點!」

「趕快把我攆走,眼不見為淨!」

「這樣,你也能多活兩年!」

這話,真是把朱元璋給氣壞了!

這孫子,是故意裝混蛋,純粹是在氣自己來著!

想走,門都沒有!

先把侵佔農田、強搶佃戶的事情搞清楚!

“陛下,吳王此舉,如不嚴懲,朝廷憑什麼取信於民,靠什麼立信於天下?”黃子澄痛心疾首:“長此以往,大明危矣!”

「說得好,黃子澄,為你點贊!」

「老爺子,快點下旨,流放我,越遠越好!」

忽然,正在殿外等待的佃戶們動起來了。

一個個地奔進殿來。

大臣們下意識地往兩邊靠,留出一個極寬的通道來。

朱允熥一看,領頭的居然是羅佃戶。

後面還跟著羅佃戶的老婆、老爹和五個兒子。

錦衣衛上前攔住了。

羅佃戶帶頭跪下了,其他三十餘人也跟著跪下。

現在的佃戶,都這麼大膽了嗎?

沒有任何號令,沒有得到允許,居然直直地闖進來!

看朱元璋對佃戶們沒有怪罪的意思,錦衣衛們也就向後退了幾步。

黃子澄站在了羅細戶面前:“你有什麼冤屈,儘管說來。”

羅佃戶看了一眼朱允熥。

朱允炆興奮了,也走到羅佃戶跟前:“這裡有這麼多大臣,還有陛下為你作主,你不要害怕。”

羅佃戶喊道:“吳王,冤枉啊。”

後面的佃戶們也跟著大喊起來:“吳王,冤枉啊。”

朱允炆無奈了,這些佃戶們真是的,你們到這裡喊冤,也應該是對陛下喊,請陛下作主。

敢情到這裡來,是找朱允熥喊冤的?

羅佃戶哭起來了:“我們聽縣尉說,吳王回京,一定會有危險。因為縣裡都聽說太子死了,吳王還不知道!”

“回來之後,吳王趕不上趟了,皇帝就要處罰吳王。”

“吳王是為了我們才受罰的!”

朱元璋聽到這裡,明白了大概,敢情,朱允熥沒有及時趕回京城,是為這些佃戶辦事而耽誤了?

一個8歲男孩跑到了朱允熥面前。

朱允熥彎下腰,擦了擦男孩流下的鼻涕:“六娃子,早上沒吃飯吧?”

六娃子從懷裡掏出了一塊白生生的米糕,上面還有幾個黑印子。

“吳王,這是我從家裡帶的,你吃吧。”

朱允熥被六娃子感動了,這麼遠的路程,隨著大人們趕過來,還不忘給自己捎點東西吃。

一把抱起,吃了一口米糕,把剩下的塞進六娃子嘴裡。

羅佃戶說:“皇帝大老爺,我們全家已經餓了幾天了,吳王來了!給我們帶來了糧食和種子。”

“吳王說,這些糧食和種子,都是皇帝大老爺送來的!”

“剛開始都不知道他是吳王,他不嫌我家窮,我們熬的樹葉湯,吳王也喝,晚上還住在我們家!”

“我們現在的田,是縣裡的公田,我們這些佃戶,都離開了原東家,我們為縣裡做活。”

其他的細戶紛紛補充:“是啊,吳王來了,我們的日子往後就有盼頭了。”

“皇帝大老爺,千萬別罰吳王。要罰就罰我們。”

“要是吳王住城裡,不到鄉下來,他就早就得到訊息了。”

聽到這裡,朱元璋哪裡還不明白?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漢逆子:陛下終於不造反了

微笑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