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太監會武功是真實存在的!

“沐瑤,你真厲害,”朱允熥豎了大拇指:“你練過《葵花寶典》?”

沐瑤對朱允熥的胡說八道已經習慣了。

幾個漢子爬起來:“你們等著!”

羅佃戶這下驚呆了,這幾個人的身份恐怕很不簡單。

看穿著,看容貌,恐怕能跟知縣平起平坐了。

不過,自己欠著東家的租子,東家欠著縣裡的公糧。

縣裡就派人直接找佃戶收。

今天客人把這幾個地痞打跑了,改天他們又會來。

到時候,日子恐怕更難過。

羅佃戶蹲下來,抱著頭,唉聲嘆氣。

沐瑤則是一個勁地給羅佃戶的老婆打氣,要是他們再來,就打死他們。

羅佃戶燉的兩隻老母雞,朱允熥五人不要說雞肉,連口湯都沒喝到。

大家的肚子也都咕咕叫了。

“客官,我們鍋裡還有飯。”

到鍋臺一看,這,這能叫飯嗎?

稀湯寡水的,裡面不知道泡的什麼植物,恐怕是乾菜之類。

朱允熥喝了一口,連鹽都沒有。

真的是難以下嚥。

這就是大明!

“陛下建立大明,已經二十多年了。怎麼還有這麼窮的人家?”

“農業生產已經恢復了二十多年,怎麼還是這樣?”

“居則有室,佃則有田,薪則有山,藝則有圃。催科不擾,盜賊不生,婚嫁依時,閭閻安堵。婦紡績,男子桑篷,臧獲服勞,比鄰敦睦。”

“歷史,全都是扯蛋!”

朱允熥很生氣,這是在應天與松江府之間!

是整個國家最為富庶的地方,居然如此貧困。

那麼,在黃河以北呢,普通平民的生活肯定更加不如!

朱允熥一氣之下,把手中的黑陶碗也給摔得粉碎。

羅佃戶的妻子趕快在地上撿陶碗的碎片:“嗚嗚,這可咋補?”

朱允熥這才反應過來,剛才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把人家吃飯的碗都給摔了。

心中委實過意不去。

“鄭和,你帶羅佃戶到河邊的大石頭那裡,有人送的東西。咱總不能餓肚子。”

梅兒、蘭兒馬上高興了,要隨鄭和一起去。

除了梅兒、蘭兒,其他人都是半信半疑,河邊的大石頭那裡,有人送東西?

幾個人一同前往河邊。

大石頭上,果然放著一大堆東西。

有十幾個麻袋!

開啟口,一看,白花花的稻米!

羅佃戶驚呆了,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米,這麼多的米!

十幾麻袋!

一個一個地看過來,還有兩麻袋是沒有去殼的稻穀!

還有一個袋子,裡面放的居然是白亮亮的瓷碗!

沐瑤看得呆了,這瓷碗,哪怕是沐王府,也沒見過如此高檔的!

這東西是從哪兒來的?

“吳王,這些都是陛下送過來的?”沐瑤問道。

朱允熥和上次一樣,神秘地一笑。

沐瑤心中更加震驚,陛下對吳王是不是太好了點?

朱允熥走到哪裡,陛下的東西就送到哪裡!

吳王?陛下?

羅佃戶嚇了一跳,連忙跪下來磕頭。

“羅佃戶,陛下是窮苦人出身,見不得窮人受苦,所以,送了這些東西過來。”

“羅佃戶,你心地善良,容易吃虧。但是,老天不會讓一個人總是吃虧。”

“這些都是陛下賞給你的。”

羅佃戶激動不已,有這麼多糧食!

三年之內,交完租自己吃,足夠了!

今年,連稻種的事情都還沒有著落。

現在,稻種足足有兩麻袋!

羅佃戶感到,自己家的祖墳一定是冒青煙了!

要不然,怎麼會遇到吳王?

並且還有陛下的賞賜?

這一夜,羅佃戶一家激動得睡不著覺。

把床鋪讓出來,給朱允熥等人住。

這一夜,朱允熥等五人也沒睡好,因為住的條件實在太差。

朱允熥也只能忍著,總不能再兌換出一些床品來吧。

第二天一大早,羅佃戶就熬了白米粥,恭敬地請朱允熥出來用飯。

在院子裡,一人一碗粥,羅佃戶一家吃得噴噴香。

這時,昨天被沐瑤打翻的三個人來了。

帶來了十幾個人,其中一人自稱縣尉。

看朱允熥出來,都愣住了。

這五個人,根本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縣尉慌了,昨天那三個天殺的傢伙,惹了不該惹的人!

縣尉小心上前詢問,鄭和喝著:“見了吳王,還不跪下?!”

眾人都慌忙跪下了。

朱允熥問起了縣裡賦稅情況、地主以及佃戶的關係。

事情很是複雜,可能並不是縣裡一味地橫徵暴斂。

一個時辰後,知縣來了,是縣尉差人回去叫的。

知縣知道吳王的名頭,沒想到在這裡看到了。

一問之下,知縣說這兩年收成不好,松江府催得急。

“吳王,松江府徵收白糧的任務過重,縣裡還要考慮到舂辦米和耗米,數目就多了一些。”

知縣不慌不忙,舉起了數字:松江府每年要向內府、戶部、工部、禮部、光祿寺等五個地方交錢糧。

僅光祿寺,每年都要繳白糧15800石,4700石耗米,4000石舂米。

朱允熥沒想到光祿寺能收這麼多!

光祿寺是掌管宮廷飲膳及祭獻食品的機構,能直接收這麼多!

看看朱元璋吃的是什麼?

如此節儉,怎麼會消耗這麼多?

“你所說這些,是真的嗎?”鄭和忍不住問道。

知縣起身道:“吳王,下官句句實言,不敢有絲毫欺瞞。”

“楊知縣是洪武二十年進士二甲十名,前程大好。”縣尉連忙補充。

再看這個楊知縣,還不到三十歲,顯得很是沉穩。

“下官楊溥,在此任知縣兩年有餘,深知百姓疾苦,看吳王今日深入民間,下官感動不已……”

“楊溥?你是楊溥,楊弘濟?”

朱允熥站起來問道。

楊溥心想,自己以前沒見過朱允熥,他怎麼知道自己?

其他人也有些奇怪,吳王,雖說只是個藩王,但身份也不知道高出知縣多少!

見了一個年輕的知縣,竟還有些失態!

朱允熥知道,這個楊溥可不得了!

歷史上,他是明朝內閣首輔、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楊士奇共稱“三楊”,是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

三楊當中,楊溥的清廉是有名的。

因此,楊溥剛才所講,朱允熥完全相信了。

“楊知縣,你剛才所講,本王信了!”

朱允熥說完,讓羅佃戶把稻種搬過來。

“楊知縣,不瞞你說,我這次來,是到松江府就藩。在我的地界上,絕不能再有這種赤貧的情況發生!”

“也許你不相信!這稻種,珍貴無比。畝產可達至少七石。”

楊溥真有些不相信,現在的稻米,畝產三石都頂天了,還七石?

一石是120斤,七石就是840斤!

這也太不可思議了!

聽說吳王是個白痴廢物,今天的對答一下子改變了他的印象。

但這個畝產,又讓楊溥感到吳王的不靠譜。

“楊知縣,知道你不相信。那就用事實來說話。”

朱允熥一指前面的稻田道:“這一片要作為公田,或者是實驗田,用陛下贈予的稻種試驗。縣裡指導和監督,由羅佃戶負責耕種。”

朱允熥在京城是一味地藏著。

現在他到了自己的封地,就可以一點點地露出來。

特別是這些年從系統兌換出來的高產農作物,當然要用到自己封地上。

把封地建成自己牢固的根據地,這是立足大明、應對風雨的根本!

楊溥儘管不信,但這稻種是陛下贈予的,哪裡敢馬虎?

這一片田,怎麼著也得把它變成公田。

這也等於是把羅佃戶從地主手下解脫出來了,成為縣裡直管的人!

羅佃戶一家根本沒有明白過來。

縣尉一解釋才明白過來,羅佃戶叫來全家老小,對著朱允熥連連磕頭。

“好了,起來吧。”朱允熥說道:“我們繼續趕路。明年,我到這裡,看你們的收成。”

這時,朱允熥看到了楊溥的手臂和鞋子:“楊知縣,你家中,有人過世?”

楊溥瞪大了眼睛:“吳王,不是,吳王,難道您不知道,太子,薨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來到異界當掌櫃

籠中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