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吳王以這種方式懟人!

吳王朱允熥,這,還是他嗎?

越來越多的人圍過來看稀奇。

沐瑤詫異地看著朱允熥,未來夫君不裝了嗎?

他開始展露才華了!

他向鄭和傳授知識,並沒有偷偷摸摸的,這不是他一貫的風格。

按照常理,他應該先告訴自己才對。

因為,夫君一直讓自己站到前臺,而他則退在幕後。

朱元璋則是滿臉笑意。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三孫,勇敢地向前,衝鴨!

仇佔可臉紅得像猴子屁股,太丟了人,居然被一個白痴王爺給問住了。

朱允熥果然是得理不饒人:“仇大人,既然地是方的,那麼肯定有邊,對不對?”

仇佔可說道:“地是方的,自然有邊!”

朱允熥:“那麼請問仇大人,地的邊,在何處?”

仇佔可:“地之邊,在海之邊。”

朱允熥:“海之邊,在何處?”

仇佔可:“海之邊,在地之邊。”

朱允熥:“地之邊在海之邊,海之邊在地之邊,也就是說海天一體、迴圈往復,其實是:無邊!”

“佛家有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佛理之中也包含自然之理。”

“仇佔可,你所說的地邊、海邊,體現了你思想觀念的落伍。我問你,大海是地嗎?”

朱允熥的一連串發問,幾乎沒有間歇。

仇佔可此時沒有反擊之力,只有招架之功:“大海,自然不是地。因為地之邊在海。”

很多人感到,仇佔可的回答,並無不妥,連朱元璋也如此認為。

“那麼,海水之下,是地嗎?”

仇佔可又啞口無言了。

“東極島,桃花島,是地嗎?”

仇佔可張口結舌。

根本不知道如何接話!

我能說東極島、桃花島不是地?

島不是地又是什麼?

“海水之下都是地!海底之凸起,即為島。”

“天下,不要以為只有你眼中的那一部分,這大海,佔了全天下的十之有七!”

“大海,必將成為強國競相爭奪的資源,它是國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你說,水之下不是地,那麼請問,鄱陽湖,難道不是我大明的國土?”

“陛下已經宣示:東極島、桃花島,是我大明國土!”

“目之所及,皆為大明之天下!”

“你當臣子的,眼中只有那一點點小的可憐的土地?對如此巨大的國土資源視而不見?”

“你如此胸襟,怎麼能為陛下進行宏大擘畫?”

“你目光如此短淺,只看到腳下這一片,與螻蟻何異?!”

仇佔可此時連招架之功也沒有了。

“聖人,聖人,先,賢……”

仇佔可在心裡祈求,吳王別說了。

吳王剛才所傳達的資訊太豐富了,他一時之間消化不了。

下意識地想反駁,習慣性地以聖人曰開頭,卻曰不出任何言語。

張開了嘴,只是張著。

下面沒了。

朱元璋興奮極了,三孫,不露則已,一露驚人。

看看大家的眼光吧。

除了鄭和、沐瑤,其他人像是第一次見到三孫!

看看錦衣衛吧,居然也湊過來聽三孫講課!

如果不是三孫心聲中早有透露,如果不是自己用心琢磨,又怎麼會知道地球是圓的?

如果一開始對三孫不相信,也就不再琢磨這些自然之理。

三孫說的道理,是活生生的,擺在眼前的!

任你仇佔可如何反駁,在事實面前,也顯得蒼白無力。

但顯然仇佔可此時並不甘心。

因為作為文官,鬥嘴辯論是他的優勢,引經據典是他的長項。

現在,自己的優勢,在一個白痴王爺面前,蕩然無存!

以後,回到京城,還怎麼在文官圈裡混?

不甘心,又毫無辦法。

因為他看到了一個讓他心中發寒的一幕:朱元璋笑吟吟地摸著鬍子。

彷彿對於自己現在的尷尬,陛下十分開心、無比愜意!

朱元璋忍不住說道:“仇佔可,凡事不要都從老祖宗的書本里面翻!老祖宗的東西當然好,但並非包羅永珍。”

“仇佔可,三黃五帝穿的是什麼,你現在穿的是什麼?”

“沒有三黃五帝和諸多先賢,就沒有我們現在。但是,我們的先賢想到現在了嗎?”

“老祖宗沒有講過的,不一定就不對!”

“古書裡沒有提到的,你就不能做、不能想了?”

「老朱厲害呀,居然看得這麼透!」

「主要是因為老朱從小家裡窮,沒有錢,後來當了和尚,四處討飯。」

「老朱沒有經過那種所謂正規的私塾教育和文化薰陶。」

「老朱的學習是在戰爭的間隙進行的,所以敢於質疑所謂的權威。」

「同時,老朱也注意實際。因為那時的老朱,根本沒有務虛的資本。」

「這就讓老朱形成了務求實際的處事風格。」

「他看待、判斷和處理事情,比其他純粹文人要少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和傳統觀念的羈絆。」

「老朱的這種思想和思維方式,怎麼沒有傳給朱允炆?」

朱元璋心中總有個疙瘩,以為大臣特別是一些文臣們從內心裡看不起他。

也的確有一些文臣透露出來這種態度。

比如說有一些久居江南的大家士族,寧願隱居,也不願出來為新的朝廷效力。

有人還特意放出話來,就是看不起朱元璋這樣的出身。

朱元璋很是惱怒,不就是嫌咱沒文化嗎,不就是嫌咱化過緣嗎?

因此,朱元璋後來對劉基下手,從深層次講,也有這方面的因素。

朱元璋心中高興,三孫居然對自己有這麼高的評價!

三孫的文才無人可比,但他從內心裡根本不以此為傲。

三孫說咱看得很透,是因為沒有受過所謂正規的私塾教育和文化薰陶。

三孫說咱務求實際,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

三孫的思維也是如此,他根本就沒有限制!

那是因為三孫不僅熟知傳統的典籍,更瞭解天文地理等各種雜學,可謂是博學多才。

看看仇佔可,整天讀聖賢書,讀出個什麼了?

看看他跟著咱從應天到杭州,出的都是什麼餿主意!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秀才治國,迂腐透頂!

不迂腐、講實際的文人,試看大明,又有幾人?

“呀,快看,快看,沉下去了。”一個錦衣衛喊道。

果然,船體消失了,巨大的風箏變成了一個紅點,也接著沉下去了。

仇佔可內心裡承認吳王講的道理很有道理,但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誰又能保證船體下沉真的不是別的原因?

事實總會浮出水面的。

那就等著,看看李景隆和“鄭和船”能不能返回。

如果不能返回,吳王朱允熥說地是圓的,再有道理,也毫無道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諸天牧場

許紙

大楚打更人

東方曉夢